华熙生物大裁员,女王亲自下场操刀刮骨疗伤,巨资杀入减肥药红海
发布时间:2025-09-19 18:00 浏览量:7
华熙生物曾经的辉煌,几乎是靠钱“烧”出来的。在赵燕的蓝图中,从玻尿酸原料到终端消费品的全产业链,是公司的护城河。而功能性护肤品,则是这条河上最璀璨的明珠。
为了让这颗明珠发光,华熙生物投入了巨额的销售费用。市场对此的回报一度令人炫目,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从一个不起眼的板块,迅速膨胀为占据总营收七成以上的绝对支柱。
“润百颜”、“夸迪”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品牌,就是在这种不计成本的浇灌下,成长为年销十亿级别的爆款。在22年,公司整体营收冲上了超过63亿元的巅峰。这套打法在当时看来,无疑是深思熟虑且成效卓著的战略。
但烟花散尽,只剩一地狼藉。从22年开始,这种投入产出比的魔力骤然失效。钱砸下去了,收入的增长却跟不上了,曾经的增长引擎,开始显露出“成本黑洞”的狰狞面目。
到了23年,这个黑洞吞噬了高达28.42亿元的销售费用,占到了总营收的46.78%。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看看竞争对手爱美客,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率远高于它,但净利率却低得可怜。
高营收、低盈利,这成了华熙生物最脆弱的软肋。赵燕如今对内部的“外包”和“预算”失控感到愤怒,但这恰恰说明,整个组织早已对烧钱模式形成了路径依赖。
面对失控的局面,赵燕选择亲自下场,用一套近乎“休克疗法”的方式,对公司进行内部清洗。她试图通过一场自上而下的高压运动,强行扭转组织的惯性。
她讲话的调子充满了火药味,直指组织内部的熵增、资源浪费乃至腐败。为了给这场激进的改革赋予合法性与紧迫感,“反腐”和重拾“创业精神”成了最高话语。
一纸“3月31日为最后期限”的通牒,要求有贪腐行为的人主动交代问题,这无异于在公司内部引爆了一场文化“闪电战”,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寒意,紧随其后的是一场外科手术式的组织裁撤。24年在职员工总数减少211人,其中,曾经最庞大的销售团队,被砍掉了整整571人。
一线员工的感受更为直观,一些品牌的团队规模,从浩浩荡荡的上百人,被压缩到只剩下十几个人的核心班底。这已经不是降本增效,而是对原有营销体系的一次釜底抽薪。
在清洗业务团队的同时,权力也在向创始人本人急剧集中。为公司服务多年的老将刘爱华离任,徐桂欣、栾依峥两位副总经理被免职。赵燕用行动表明,“离开谁都可以”,她要重塑一个绝对忠于其新意志的权力核心。
仅仅依靠内部的“刮骨疗毒”显然不够。因为华熙生物面临的困境,不止是自身的问题,更带有行业的普遍性。包括爱美客、昊海生科在内的玻尿酸“三剑客”,都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
主航道增长停滞,赵燕必须为这艘巨轮寻找一个全新的方向,一个能够彻底摆脱“玻尿酸引力”的颠覆性增长点。她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小核酸药物。
华熙生物斥资约1.39亿港元,入股了一家名为圣诺医药的RNAi疗法研发企业。交易完成后,华熙生物以9.44%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这是一次典型的“逃逸式”转型。赵燕看中的,是小核酸技术在定向减脂、肿瘤及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巨大想象空间。她希望借助圣诺医药的技术,带领华熙生物完成从“美妆消费”到“生物医药”的维度跃升。
具体的协同目标也十分清晰:一是探索圣诺医药旗下STP705定向减脂项目在中国的商业化可能。二是利用其先进的递送技术,为华熙医美产品的创新赋能。尽管公司声称投资由自有资金支付,风险可控,但这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然而,这片新大陆早已“群狼环伺”。减肥药赛道已是一片红海,诺和诺德与礼来两大国际巨头激战正酣,国内的华东医药也凭借获批的利拉鲁肽抢占了先机。
华熙生物作为一个毫无相关研发经验的“外行”,投资的标的管线也尚处早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次投资,更像是一场远水难解近渴的长期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