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亿融资!2774亿估值!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迅速崛起,相关概念股获益
发布时间:2025-09-19 19:27 浏览量:1
近日,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捷报频传。
先是于9月16日宣布其在新一轮C轮融资中累积获得超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而经过此次融资后Figure的估值将攀升至3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774亿元),此举创下当前公开信息中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最高估值纪录。
隔日,Figure又宣布其与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Brookfield达成了合作,双方将为Figure 的Helix模型构建最大的预训练数据集,并探索更广泛的基础设施合作。
这些对Figure来说里程碑的事件,无疑也引起了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震撼。
▍Figure的崛起之路
Figure成立于2022年,尽管成立时间不长,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Figure的创始人Brett Adcock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作经验与前瞻性视野。除了工程学与工商管理的学习经验外,Brett Adcock于2018年与Adam Goldstein共同创立了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公司Archer Aviation,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获得了积累了不少经验。2022年,Brett Adcock把握住人形机器人的前景与发展机遇,选择退出了Archer Aviation的领导团队和董事会转而成立了Figure。通过此前的积累,Brett Adcock迅速筹集到了资金并组建了一支来自波士顿动力、特斯拉、谷歌DeppMind和苹果等公司的精锐团队。
凭借过往的成功经验、清晰的人形机器人发展规划和强大的技术团队,Figure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吸引了来自资本的目光。
资金方面,2023年5月,Figure完成7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2023年7月,Figure获得Big Sky Partners和Intel Capital的 900万美元融资,这两笔资金为Figure研发人形机器人Figure 01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4年2月,Figure宣布完成约6.75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者包括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微软、英伟达、OpenAI等,Figure的估值借此飙升至26亿美元。
到了今年9月,Figure宣布其C轮融资已累计超过10亿美元,此次融资后公司估值更是达到去年上一轮融资估值的15倍之多。本轮融资仍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英伟达、英特尔资本、LG Technology Ventures、赛富时、T-Mobile Ventures、高通创投等行业巨头参投。其中Brookfield在参与投资后,又迅速与Figure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深。据Figure介绍,此笔资金将用来加速其推动通用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于现实环境的进程,包括将人形机器人扩展到家庭和商业运营、构建下一代GPU基础架构,加速训练和模拟以及启动先进的数据收集工作。
技术研发上,Figure目前已推出Figure 01和Figure 02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其中,Figure 01的原型机于2023年3月首曝,并处于持续升级的过程中。从2023年10月能够双足站立行走到2024年1月能够使用胶囊咖啡机制作咖啡再到2024年7月进入宝马制造工厂,Figure 01加速进化,未来还将解决更高级的难题。
Figure 02于2024年8月发布,与Figure 01相比,该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全面升级。续航能力方面,电池容量增加了50%,一次充电可运行5小时;结构设计方面,Figure 02采用外骨骼结构和集成式设计,有效提升了机器人的可靠性;操作能力方面,Figure 02搭载了第四代灵巧手,该灵巧手拥有16个自由度,能够抓取25kg物体,负载能力强。
目前,Figure下一代人形机器人新品Figure 03正在研发中,其于2025年7月推出的Figure 03电池也印证了这一点。该电池在运行时间、质量和体积效率、快速充电、电池管理系统(BMS)等关键电池属性方面均突破了界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了94%,还能够直接集成到躯干中,显著提高了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
除了对人形机器人本体进行持续升级之外,Figure在大模型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起初,Figure尚未研发出大模型产品,借助2024年2月与Open AI建立的合作关系,Figure获得了其AI模型的助力,才能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进展顺利——Figure 01和02采用的也都是Open AI的大模型。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Figure便实现了技术独立。2025年2月5日,Figure先是宣告终止与Open AI的合作关系,随后于2月21日正式推出了Helix通用具身智能模型。该模型作为全球首个能够对整个人形机器人上半身进行高频率、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不仅能够将视觉感知、自然语言理解与高维机器人动作控制整合到单一模型中,还能支持多机器人协作完成复杂任务。自Helix进行部署后,便迎来了飞速升级,学会了包裹分拣、衣物折叠和洗碗机装载等操作。
此次Figure与Brookfield的合作,将利用Brookfield广泛的房地产资源,包括住宅、商业办公空间和物流设施。通过在这些环境中开展数据收集工作,Figure能够为Helix积累关键的AI训练数据,从而对Helix进行扩展,并促进人形机器人在新的商业环境中的部署。
机器人量产方面,Figure于2025年3月15日宣布建成并启动新型人形机器人大规模生产基地BotQ。BotQ不仅实现了机器人自主制造机器人的闭环生产模式,让Figure自己造自己,还通过引入模具工艺、严格检测体系及自动化协作系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可靠性。
据悉,BotQ工厂的首条自动化生产线每年最多能制造1.2万台人形机器人。而这只是一个开始,Figure计划在4年内将年产能扩张至10万台人形机器人,从而进一步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Figure的供应商
Figure在融资、技术研发、战略合作、量产等方面传出的消息,都为其旗下人形机器人产品迈向商业化落地逐步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背后的供应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下为有望在Figure供应链上发力的部分企业。
(1)长盈精密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7月,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智能终端手机零组件,新能源汽车零组件,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集成的规模化制造企业。公司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致力于为行业及客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针对人形机器人领域,长盈精密从 2024 年开始加快人形机器人相关产能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为海内外人形机器人客户开发如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金属材料,PEEK、IGUS 等工程塑料,橡胶、硅胶、尼龙、纤维织布等多种材料的零件,使用包括 CNC、3D 打印、压铸、注塑、滚齿、热压等多种成型工艺,为人形机器人的结构件、执行器、传感器、变速齿轮、线束、电机等提供核心零部件。得益于公司提前布局,2025年上半年海外人形机器人零件实现收入超过3500万元,而 2024 年全年这一数据仅为 1011 万元,短短半年时间海外营收实现3倍多的增长。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还取得了多个国产人形机器人品牌的量产订单。
据悉,长盈精密已与Figure AI建立合作关系,为其人形机器人提供关节齿轮、轴承等关键零部件。
(2)绿的谐波
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团队自2003年开始便从事机器人用精密谐波减速器理论基础的研究,其在谐波传动领域深耕二十年余年,主要从事精密传动装置研发、设计和生产。
针对人形机器人业务,绿的谐波围绕自主开发的全新齿形设计理论体系基础,成功解决结构设计、材料应用、寿命预测模型等难题,研制出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用轻量化、小型化、高效率谐波减速器,从而为人形机器人执行系统提供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据悉,绿的谐波作为中国本土在精密谐波减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其主要为Figure提供谐波减速器产品。
(3)兆威机电
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微型传动及驱动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通过构建“1+1+1”协同技术创新体系,兆威机电将传动系统、微电机系统与电控系统深度融合,同时在三大系统能力融合的基础上,构建起从关键零部件研发到场景化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竞争能力。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兆威机电依托自身的业务布局,主要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灵巧手的整体解决方案及核心部件的研发与制造,能够为机器人手部实现多自由度和复杂抓取操作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并成功研发出多款灵巧手产品。
相关消息指出,兆威机电主要为Figure提供手部微型空心杯电机方案。
(4)旭升集团
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致力于新能源轻量化领域,主要从事精密铝镁合金汽车零部件、户用或商用储能系统的核心铝镁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全球领先的创新研发能力,全面覆盖材料研究、模具设计、工艺创新、产品开发等领域。
在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旭升集团进行前瞻性布局,聚焦关节壳体、躯干结构件等核心零部件,与国内外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已获得多个客户项目定点。通过高强度铝合金、镁合金、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公司产品在轻量化与耐用性上表现突出,满足机器人对精密结构件的严苛要求。同时公司积极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与客户联合开发下一代高性能部件,进一步巩固技术壁垒,提供更高附加值的系统级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客户群体与市场份额。随着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公司在该领域已占据先发优势,正在打造未来增长新引擎。
据悉,旭升集团主要为Figure提供镁合金外壳,是其实现本体轻量化的重要供应链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