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抵抗日本鬼子的抗日将领都有谁?

发布时间:2025-09-19 15:08  浏览量:1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公然挑起侵华战争,东北地区沦为首当其冲的罹难之地。

然而,在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下,仍有一部分东北军将领和革命志士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自发组织起来,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铭记。

马占山,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率先奋起抵抗之将领。他身兼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与军事总指挥之要职。

1931年11月,日军悍然向嫩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毅然率领东北军爱国官兵挺身而出,奋起抵抗。

在装备简陋、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江桥抗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东北军将士在此役中无畏冲锋、浴血奋战,以英勇姿态彰显铁血精神,成为民族抗战史上熠熠生辉的篇章。

李杜是东北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李杜任依兰镇守使兼东北军二十四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组织抗日武装。

他与唐聚五、王德森等将领一起,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守抗日的信念,奋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东北军的爱国情怀。

邓铁梅(1892年10月29日—1934年9月28日),辽宁省本溪县人。

1917年,邓铁梅进入警界,曾任本溪县警察大队巡警、班长,凤城县警察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县公安局局长,辽宁省警务处督察员,牡丹江警察分署署长等职。

任职期间,邓铁梅作风正直,在剿匪安民和与日本殖民者交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九·一八事变后,邓铁梅于10月下旬在凤城组建了东北民众自卫军,自任司令,率部活跃在辽宁安东、凤城、岫岩、庄河一带,攻城池、占村镇、扒铁道、炸桥梁、打伏击、截军车,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32年3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委以邓铁梅重任,正式任命他为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第二十八路军司令。

截至八月之际,邓铁梅所率之部已投身于大小战斗近百次。其于战火中奋勇拼搏,以无畏之姿在一次次交锋里坚守使命,尽显英雄气概。在此期间,部队持续发展壮大,总人数逾一万五千人,俨然成为一支抗日劲旅,于辽东三角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高潮。

自1932年末起,日伪军便兴师动众,针对邓铁梅部先后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讨伐行动,妄图剿灭这支抗日力量,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邓铁梅率军在日益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积极作战,部队仍然遭到很大损失。

为保存抗日力量,邓铁梅决定把东北民众自卫军改编为若干支队,化整为零,分散行动。

1934年5月,邓铁梅因长久指挥作战、辗转奔波,积劳成疾。他秘密前往岫岩县小张家堡子亲属家中调养,不料被叛徒告密,不幸被捕。

于狱中,邓铁梅展现出非凡的浩然正气,他大义凛然,丝毫不为威逼所动;秉持视死如归之态,将生死置之度外,其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动容。

黄显声(1896年~1949年11月27日),男,汉族(也有说满族 )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石庙子镇人,抗日爱国将领。 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补习班,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五四”运动以后,投笔从戎,于1921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科。

1930年春,获张学良重用,仕途畅达。旋即升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同时兼任沈阳市公安局长。

九一八事变后,黄显声心怀大义、毅然决然投身抗日烽火,以无畏之姿与侵略者殊死搏斗,成为东北义勇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其英勇事迹永载史册。

黄显声是东北军高级将领中最先接受党的领导者,并于1936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于学忠:长城抗战中的英勇将领

于学忠(1890年11月19日一1964年9月22日),字孝侯,山东省蓬莱县徐家集于家庄人,国民政府鲁苏战区总司令,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1908年,他成功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研习步兵科。这一抉择,似为他铺就了一条独特的人生征途,于时代浪潮中,开启别样的奋进篇章。凭借超凡才学,以榜首之姿荣耀毕业。此后投身北洋武卫左军,于军中历练,相继担任排长、连长等职,开启戎马生涯。

1921年秋,川鄂战起,受吴佩孚赏识,升任团长、旅长、师长,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

1926年,吴佩孚遭遇兵败之局。在此情形下,于学忠毅然诀别军队,踏上归乡之路,不久,投奔张作霖部。1928年,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军司令。

张学良于“东北易帜”之后,于学忠在军政领域崭露头角,先后荣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之要职,开启了其在东北军事舞台上更为重要的征程。

1938年1月,日寇调集23万兵力企图攻打徐州。于学忠奉命率东北军第51军在淮河北岸100余里的防线上布防,以少于日寇数倍兵力的两个师,死守小蚌埠,血战临淮关。

他们毙伤日寇9000余人,顽强阻止了日寇3个师团的进攻,为北线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吕正操(1904年1月4日-2009年10月13日),原名吕正超,字必之。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人。1922年参加东北军,1923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

毕业后,他于东北军先后出任第五十三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之职,继而担任第一一六师参谋处长,后又执掌六四七团、六九一团,展现出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

1933年参加热河抗战。1936年,他牵头组建“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荣膺总队长之职。同年,在“西安事变”中积极作为,以切实行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拳拳爱国志与灼灼抗日心。

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肩负重任,投身抗日大业。曾先后出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等职。不仅兼任冀中军区司令员与冀中行政公署主任,还担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1907年8月8日,他诞生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四十里铺的一户农民家庭。在这里,朴实的农耕生活成为他人生最初的底色。1925年春,他考入东北军陆军军士教导队第4期步兵科,以求精进。值得一提的是,此教导队步兵科队长正是少帅张学良。

自1926年始,其出任张学良副官处少尉副官一职,后又担任沈阳北大营军械官,于岗位恪尽职守,为当时军事事务贡献心力。

1929年,其人毅然报考东北陆军讲武堂,凭借自身才识与勇气,成功考入第九期,自此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军事学习征程。

1930年6月,万毅于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在当期学员考核中荣登榜首。因其成绩优异,获张学良嘉奖,得怀表一块、指挥刀一把,尽显荣耀。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荣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前往南京。彼时,“我”亦随之同行,于军中先后担任少校营长、中校副团长之职。

1935年,其随部队辗转征战于陕甘地区,彼时担任东北军3旅7团代团长一职,于炮火硝烟中肩负起指挥之责,为战事奔波劳顿。

不久,被任命为联络参谋。结识中共组织派往东北军开展统战工作的刘澜波等人士后,他开始深刻探寻工农革命的真谛,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萌生同情,渐渐踏上思想转变之途。

1936年1月始,时年29岁的他出任东北军第109师第627团中校团长,为东北军最年轻的团长。同年,他加入抗日同志会,投身抗日救亡的时代浪潮。

11月投身革命,出任第627团抗日青年团荣誉团长。任职期间,全力支持并悉心掩护中共党员于该团秘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为抗战事业默默贡献力量。

在“西安事变”的风云激荡中,万毅身先士卒,率领麾下部队朝着渭南前线火速开进。他们严阵以待,如铜墙铁壁般,随时准备抵御国民党妄图进犯西安的军队。

后因发表“张学良把蒋介石扣留,又亲自送回去,他这个事情做得不对,未免太重义气了”的言论,被缪澄流扣押。

1937年2月被反动势力逮捕入狱。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他获释,旋即出任东北军第57军(军长缪澄流)第112师第672团上校团长。

此后投身南京保卫战,全团将士壮烈战殁,唯他一人幸免于难。

1938年1月,他荣膺东北军第112师第334旅第667团上校团长之职。于烽火岁月中,他毅然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投身波澜壮阔的抗战征程,尽显英雄气概。

同年3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

1938年5月至7月,东北军第57军第112师第667团于孙家山激战。他们坚守阵地,防御顽强,还能适时发起反突击,以勇猛无畏之姿,在战火中彰显军人本色。

并与第672团一起进行了大桅尖战斗。两次战斗击退了日军的进攻,给日军以极大打击,阵地失而复得,保卫了连云港,使港城免受了日军的涂炭。

1940年初任东北军第57军第111师第333旅代旅长。同年9月与师长常恩多(是位具有爱国心和十分同情共产党的领导人)发动针对与日军勾结的57军军长缪澄流的“九·二二”锄奸运动,将反共和勾结日军的军长缪澄流赶出部队。

这些东北军将领和革命志士在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勇敢地站出来,组织和领导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的英勇事迹,不仅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