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板,要学会“搞人”
发布时间:2025-09-20 01:53 浏览量:1
近期在辅导企业过程中,很多企业掌门人提到关于人才的各种难题,很令人头疼。比如,如何找到跟企业价值观匹配的人才?对于早期一起创业的人,后来发现与企业不匹配,应该如何处理?如何提高员工人效?如何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实际上,这些都是关于人才选用育留的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永远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才是最大的生产力,是创新的主体。但如何正确看待人才的选用育留,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常常存在认知误区。
误区一:一味试图找到完美匹配的理想型人才
企业招人,有时候就像找另一半结婚,如果你总试图去找那个完美匹配的人,一辈子一起走到底的人,真的很难。当然,这样的人也许会有,但可能要经历一个无法估算的时间段。那么,我们就要问自己,你的企业能等得起吗?
所以,企业要建立新的人才观,不要总去盯那个理想型中的人。一是这样的人才可遇不可求,我们不能因此就在等待中错过企业成长发展的机会;二是即便你找到了,认为这样的人才就是你需要的,那么你又靠什么能吸引到这样的人才,又如何真正长期留住人才呢?
首先,企业选人要有清晰明确的标准,否则过于主观判断,很容易招来与岗位、企业文化不匹配的人。比如,有的企业招人很容易一上来就要找跟自己的三观完全一致的人,忽视了其他选择标准,这就是盲目的主观臆断,最后发现无法胜任岗位,或者无法融入团队,既影响了效率,又耽误时间。
其次,真正的三观一致是在基本的价值观上双方一致,而这种一致是建立在双方不断相互认同的过程上的,甚至是一个相互调适的过程。所以,当一个外来空降到企业的人才,又如何能在短短的时间判断出双方是否三观一致呢?
误区二:引进外部人才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比较典型的场景,如:某些危机的处理、某种业务的转型、新机遇新产品的开发等,这时现有的人才结构已无法满足这些新需求,且要快速解决这些问题时,企业就需要引进外部专业人才。我们把这样的人才称之为“短跑性”人才。
所谓“短跑性”人才,就像百米短跑健将,对步频、步幅、速度、加速能力、爆发力,以及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还有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极高,并要求不能有一个动作的失误,而且还要比对手更专业。
往往在企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时期需要这样的人才,但仅靠内部慢慢培养又不足以支撑发展的需要,还容易错过“窗口期”或新机会,所以,企业要引进外部的“短跑性”人才。
与“短跑性”人才对应的是“长跑性”人才,是指在某些领域里,企业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人才,他们跟随企业一起成长,企业需要这部分人,他们在某些领域是更专业、更擅长,也更了解企业,与企业的粘性和情感更深。这类人才靠的是耐力和毅力,偶尔走走弯路、歇歇脚、中间补给加点油、犯点小错都不是大问题。
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中,最容易掉进陷阱的就是,对引进的外部人才期望值过高,把企业的生死完全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还有的就是要这样的“短跑性”人才在短时间内马上建功立业。
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误区。那该如何用好、留住这类的“短跑性”人才呢?
第一,要建立开放的机制,用好“短跑性”人才。尤其是企业家要以正确和开放的心态来接纳外部引进人才,要给与他们充足的过度时间来彼此适应,还要在企业建立能够让外部人才生存的土壤。
第二,要懂得新人用新办法,老人用老办法。因为新人来了,一定会带来相应的改变,所以,要保持包容的心态,接纳新的改变。因此,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管理方式。
第三,要学会用人长处,包容缺点。企业经营中的问题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原因也不知一两个,所以解决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尤其对于空降的新人,不能期望一个人来了,马上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第四,建立好的沟通机制,减少误解和摩擦。在大家相互磨合中,更要开诚布公,给予新人更多机会,处理好老人、新人的融合与协作。
所以,如何让“短跑性”人才空降后还能留在企业自愿发挥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很多企业最为头疼的地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组织与机制。
误区三:完全依赖于内部人才培养
企业在引进外部人才后发现,无法达到期望值,就对引进外部人才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仅靠内部培养,这样很容易错失市场良机。
企业之所有这样的误区,是因为不懂得“短跑性”人才、“长跑性”人才是该如何清晰划分,以及如何“选用育留”。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A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品最核心技术在德国。所以,这家企业就在德国设立公司。尽管当时它的企业规模也仅有1亿,但创始人确实很有魄力,它能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一定有他的道理。
经过详细了解发现,A企业在德国设立的公司,一开始并没有建立研发中心,而是先做起了销售。很显然,A企业在德国与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企业去抢市场,无疑是以卵击石。
创始人D总说,在这儿抢市场根本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在德国设点,在客户那里不断挨打,我才知道优秀的产品到底好在哪里,我们差距在哪里,然后我也才知道优秀的人才在哪里。
其实,这只是D总走的第一步。紧接着,当他摸清楚了德国的技术布局后,就开始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招贤纳士,这是第二步,目的就是解决产品迭代升级的问题。
所以,回到A企业的案例,当人才问题在企业所在的地方很难找到突破时,就要敢于去到你想要的人才高度密集的那个地方去建立机构,找到专业的人才。专业人才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技术最发达的地方,这样也会和行业顶尖企业站在一个生态环境里成长,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短跑性”人才、“长跑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行。所以,做好人才组合战略是关键。
第一,重视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建立创新队伍。做新产品还是要有新队伍,仅靠外部引进人才并不够,还要在企业内部进行人才培养,为新产品建立单独的新团队,为不断创新和迭代构建良好的环境基础。
第二,构建创新的组织,开启全员微创新。首先是我们对创新的认知不要停留在颠覆式的创新上,而是要清楚,颠覆式创新是由很多微创新逐渐累积起来的。所以,企业的组织要构建鼓励全员微创新的土壤和机制,激发组织里每一个人都在一些细小的环节里去突破。这些微创新的叠加,就有可能带来一个更大的创新。
第三,要到所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地区去做部署,找到真正需要的人才。企业要分析自己所属行业,哪些国家、地区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在,就要在那些地区做部署,因为那里一定聚集了专业人才,找到他们才能帮助企业完成产品迭代升级。
综上,经营企业一定要避免这些人才“选用育留”的误区,在做好人才组合战略的同时,更要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文化和机制。尤其对“短跑性”人才来说,关键是如何让“空降”的新人活下去,这对有一定历史积淀的企业会是一个挑战。
可见那些光喊口号但又留不住人才企业,本质来看就是包容度不够。所以,经营企业,一定要懂得如何“搞人”。当然,人才问题的关键更是对企业家这个人本身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