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暴跌,创63年以来最低,养老金问题难解决,或将成下一个日本
发布时间:2025-09-21 10:14 浏览量:1
[浮云]人口问题正在追着一些国家猛跑,很多国家想出各种办法想要遏制它的脚步,但却绝望的发现就连拖慢速度都做不到。
人口暴跌,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养老资源眼看着就要清空,压力只能不断增加到年轻人身上,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循环。
人口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真的会成为下一个日本吗?
好像任何一个国家都走不出人口问题的深渊,亚洲这片大陆上,日本超过60岁的老年人已经占据总人口近3成,出生率连年暴跌,而韩国的出生率也是大差不差,就连中国也在2022年面临人口问题。
而在遥远的欧洲同样如此,其实欧洲和日本都是战后经济爆发奇迹的地方,但好像经济越好,生育率问题就越大,欧洲同样也在面临持续的人口跌落问题,出生率图标上的下降曲线越来越夸张,之后要面临的可能是一个国家甚至是一片大陆的经济崩塌。
近4成欧洲年轻人因对未来的焦虑而放弃生育,养老金将出现巨大黑洞,并开始吞噬下一代的希望,或许欧洲就是下一个日本的影子,上世纪80年代的东京,房地产市场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狂热,短短几年房价翻了大约3倍,无数人坚信这趟财富列车永不停站。
然而泡沫终将破裂,留给日本的是此后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停滞,以及至今仍低于30年前的东京房价,历史的剧本似乎正在欧洲重演,只是换了舞台和演员,柏林在过去10年里房价硬生生上涨了近7成,里斯本的涨幅更加夸张,伦敦的房价也同样经历了显著的攀升。
对于欧洲的年轻人来说,这串冰冷的数字意味着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收入近一半都要用来支付房租,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于是我们看到在意大利,超过一半的年轻人选择继续与父母同住,并非出于恋家,而是出于无奈。
从独立公寓到合租屋,再到狭小的隔间,年轻人为了生活在不断退让,当拥有一个稳定的家都成为挑战时,那个超过20万欧元的育儿成本就更像一个天方夜谭了,与此同时,欧洲大部分GDP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大城市集中。
这也是将乡村无情地掏空的根本原因,在意大利的乡下,无人居住落灰的房屋比比皆是,静静地等待着坍塌,年轻人像被磁铁吸引一样涌入城市这个“高压锅”,却发现这里的生活成本高到让他们窒息。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指向一个悲哀结局,为人父母的权利不在年轻人的选择,而在于经济是否能够独立,而能赚到大笔财富的人本就只有一小部分。
养老金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社会安全网、是未来的保障,但如今它却可能在“吞噬”未来,欧洲和日本现行的养老金体系大多是“现收现付制”,也就是用正在工作的年轻人的税收,来支付已经退休的老年人的养老金,这个模式在人口金字塔健康的年代运转良好。
但现在这个金字塔已经站不住脚了,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11个劳动者抚养1个退休者,到了80年代这个比例变成了7比1,而今天这个数字已经骤降到2比1了,欧洲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滑向这个临界点。
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体系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德国和法国,养老金支出早就超出了预算,换算到每个欧盟公民头上意味着每年要为此平均支付数千欧元的税款,这笔钱本可以成为年轻人储蓄、投资、组建家庭的启动资金。
高昂的税收让他们囊中羞涩,难以积攒财富,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又让他们望而却步,如今年轻人放弃生育的首要原因就是钱,政客们不是没有看到危机,法国政府曾试图推动一项改革,计划将退休年龄提高,结果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大罢工。
于是一个致命的死亡循环形成了,为了填补养老金缺口只能向年轻人征收更高的税,这导致年轻人不堪重负生育意愿更低,进而导致未来的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养老金缺口更大,税收必须更高。
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口危机,欧洲并非无动于衷,他们开出了各式各样的“药方”,但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有的国家选择最直接的方式——发钱,为每个新生儿家庭提供上千欧元的补贴,希望能刺激生育。
然而生育率的反应却并不尽人意,简单的经济刺激难以对抗的日益增加的生活压力,如果自己人不生,那就引进外援吧,移民被视为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速效药”,欧盟在2022年净吸纳了超百万的移民,但这远远不够。
但移民也带来了更加严重的问题,法国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不小心”之下巴黎中常驻的黑人数量几乎和原住民数量旗鼓相当了,甚至有黑人集体游行要把法国人驱逐出去,移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最终演变成了街头骚乱。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各国忽略了年轻人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婚姻与长期伴侣关系不再被视为人生的必选项,任何单纯的物质激励都显得苍白无力,日本用整整“失落”的三十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残酷的教训,人口危机没有速效药。
任何政策想要见到成效都需要至少一代人的时间,如今的欧洲似乎正在重蹈覆辙,用各种零敲碎打的政策,回避着对住房、就业和福利体系进行结构性改革的真正难题,问题的核心矛盾异常清晰。
一边是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多,另一边是愿意且有能力从事护理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人们曾寄望于技术,但现实是,机器人可以替代生产线上的工人,却无法完全替代护士、教师这些需要情感与创造力的职业。
而随着作为消费主力的年轻人数量减少,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与经济增长都将受到抑制,一个专为昨日设计的体系,正困住今天的年轻人,并透支着所有人的明天,这或许是欧日人口危机背后最深沉的悲哀。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