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峥和拼多多是否误判?
发布时间:2025-09-21 15:41 浏览量:1
拼多多为何不一样
拼多多是国内互联网大厂中的异类。
它的特异性体现在两点。
第一,时至今日它仍然未向用户提供贷款业务,在这个网贷遍地走、催收多如狗的时代,拼多多的选择相当难得。
如果你再考虑到它是一家电商公司,手捏全国人民的交易数据,那不搞大数据精准放贷这事,就更加值得一句瑞思拜。
第二,当所有公司都巴不得把AI贴在脸上,渴望参与或者假扮参与这场狂热的party时,拼多多不只保持了沉默,甚至在刻意疏远自己跟AI概念的距离。
我们曾对拼多多的Q2财报发过一篇快评,摘要是“含艹量最高的财报会,含AI量最低的中概股”。
黄峥曾对拼多多的价值观概括为本分,他解释说本分就是在你的位置上做你该做的事。
所以如果要对这两个特异性找个共同的理由,那创始人本分的价值观是个看起来有吸引力的解释。拼多多是电商公司,价值在于撮合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并提供享到实惠收获乐趣的购物体验。
但只谈本分有个问题,就是这个概念太过抽象,抽象到它可以装下太多具体的东西。
比如从电商公司的定位出发,你显然可以给放贷和AI这两件事都找到它们属于本分的逻辑:放贷是为了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AI则可以全面革新平台的消费体验。
不过同样是在《财经》那篇采访里,黄峥还说了这样一段话:“做商业不去赚钱,我觉得是不道德的,应该按照商业的逻辑去做一个本分的商人。”
所以相较于本分这个抽象的概念,拼多多不做网贷或者不做AI更准确的解释,可能是做这两件事情,在商业上是划不来。
网贷确实是很挣钱的生意,不挣钱就不会成为几乎所有APP的标配。
但拼多多是出了名的人效高,比网贷还要高。
比如乐信的员工数量在四五千,去年营收为142亿元人民币。拼多多员工数量为2.3万人,去年营收却超过3900亿,人均创收能力远超乐信。既然电商主业经营效率这么高,那还有什么搞网贷的必要呢?
拼多多不放贷的逻辑,跟苹果不造车的逻辑有相似之处。
以苹果的品牌能力,任何一款车型只要贴上苹果的车标,必然能够卖出溢价。
赚钱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赚多少。
在投入百亿美元过后,苹果仍然放弃了造车,是因为库克知道如果不能推出颠覆性的汽车产品,那造车业务会大幅拖累苹果的利润水平。与其花钱去造一款不酷的产品,不如设定合理的业务边界,把钱拿去回购股票。
那拼多多对AI缺乏热情是否可以套用同样的思路去解释呢?
当然是可以的。
目前,AI创造的产出仍然很难justify行业整体在计算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也没有任何一家头部的互联网公司被AI扫进垃圾堆。
在AI面前,拼多多知道或者认为自己是安全的,于是就愿意成为保守的,只需要跟进一些成熟的必要的做法就够了,比如改进推荐算法、构建营销物料、帮助商家提效等方面。
这种务实策略体现了拼多多一以贯之的工具理性,工具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
然而除开这个理由,拼多多的AI“反骨”背后还存在其他因素,包含黄峥本人的信念和一个自信的假设。
黄峥不信AI
黄峥关于AI的理解,有两个重要的参考文献。
第一个是他本人写的文章,题目叫《测不准的爱情 -- 佛、量子力学、逻辑和AI》。
这篇文章写于2016年4月,就在上个月,Alpha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这成为AI能力大幅跃迁的证据,并引发了关于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大讨论。
黄峥的思考是,鉴于哥德尔定理所描述的情况,他直觉上认为现有的计算机存在巨大的局限性,所以运行在这种计算机上的AI算法其实是难以取代人类的。
哥德尔定理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我本科的时候也看过内格尔的那本小册子,大家有兴趣也可以找来看看。
数学家们一直有个理想,就是从有限条基本的公理出发,推导出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哥德尔证明了这个事不可能,这种从公理出发的形式推导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真命题,也就是所谓的不完备。
其实很难说哥德尔定理跟智能的局限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直到现在我们也面临黄峥当年的模糊和混沌。
哈萨比斯前不久在一档播客中提到,他也并不知道图灵机定义的经典范式能走多远,能建模的系统类型是否有局限。
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这里并不重要,黄峥的推理过程是否正确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黄峥对于AI的态度,一种怀疑和质疑的态度,一种更看重AI局限、边界而非能力的态度。
第二个是拼多多IPO时黄峥写的致股东信。
他提到拼多多将是“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而非时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级大脑型AI系统)驱动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价比产品和娱乐为一体)的结合体”。
“超级大脑型AI系统”显然指的是驱动全平台行为的一套算法,而“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应该是指具备智能的用户通过社交、娱乐这样的行为来塑造平台模式。
比如一个火爆的拼团商品,背后依赖用户通过微信等渠道进行社交扩散。
毫无疑问,这仍然是在强调AI系统的局限,强调拼多多的成功不是靠比阿里或者京东更牛逼的推荐算法。拼多多的过去和未来都不强依赖于AI和算法,而是建立在一套用户与平台互动的特殊机制。
所以到今天拼多多不宣传AI、不在AI领域押注大量资源,也在某种程度上跟黄峥不信AI有关系。
因为哪怕黄峥觉得拼多多不应该有过多的个人色彩,并且尽早尽力从管理中抽身,拼多多仍然是牢牢打上他个人烙印的产品。
他创造了拼多多,也拥有绝对的影响力。
假设自信,也可致命
工具理性构成了当下拼多多AI务实主义的基础,黄峥不信AI的创始人观念强化了这个基础。
但在我看来,拼多多对AI毫不感冒的超常淡定,还隐藏了一个支撑上述基础的假设。
我们不妨代入一下黄峥、陈磊和赵佳臻这些高层的视角。
你当然可以判断说,AI还没有产生足够的价值,现有的讨论大多都是hype,所以我们暂时不要对这个方向押注太多资源。
但要注意,你做这个判断的同时,OpenAI的估值三年涨到了5千亿美元,英伟达市值突破了4万亿,DeepSeek上了Nature封面,Hinton和Hassabis等人横扫诺奖。因为投资AI和外卖阿里市值今年翻了一倍,变成了你公司的两倍,而一年多以前你还曾超过它。
好了,现在能告诉我,看着这些新闻,你真的有100%信心认为暂时不跟AI是正确的吗?
我觉得很难。
所以考虑这一点,黄峥、陈磊、赵佳臻之所以不慌,我认为是因为他们还有个自信的假设:哪怕后续AI变革成为现实,拼多多也能迎头赶上,做到后发不制于人。
他们有这个假设可以理解,因为拼多多已经有过好几次这样的成功经验。从国内电商突围,到社区团购,再到海外电商Temu,都是别人先做拼多多后做,结果反而做到了最好。
但到AI领域,这或许是错误的路径依赖。
现在不做后来能赶上的构想,可能成为黄峥和拼多多一次致命的误判。
因为搞AI是个不同的游戏。
刘润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拼多多把“招1个人,付3个人的钱,干5个人的活”这个模式做到了极致。于冬琪把拼多多执行力强的核心归结为:指标单一、不断赛马、舍得给钱。
这个模式导致在拼多多工作的压力和强度很高,用环境和氛围筛选出一群对钱有最高渴望的人。
对于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高度依赖执行效率的业务来说,这样的组织方式是一台动力强劲的增长机器。 无论是开拓一个下沉市场,还是优化一套供应链,亦或是用极致的性价比逻辑去攻占海外,这套系统都能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
但搞AI研发不同,要的是顶尖的人才,要的是头脑碰撞、合作探索的开放氛围。
没人会觉得DeepSeek跟拼多多很像,因为它们本来就不像。
有人因为单纯不想为扎克伯格工作拒掉了Meta的offer,那会不会也有人看多了网络吐槽形成偏见,认为拼多多工作环境有问题,搞出同样的行为艺术?
甚至拼多多体系里最管用的砸钱,也只是这行招人的必要条件,除了保证别人不会因为钱少拒绝你,保证不了任何其他东西。
如果觉得砸钱有用,那不妨看看Meta和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