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149)
发布时间:2025-05-24 07:27 浏览量:1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㤞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节选自《离骚》)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为F‘非我G莫能H为’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疾,是“痛心”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的“疾”词义不相同。
B. 《孔雀东南飞》中“及时相遗归”和“誓天不相负”两句中的“相”字都表示偏指一方。
C. 《氓》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和《离骚》中“恐年岁之不吾与”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D. 流亡,文中指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正是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B. 屈原的作品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意旨,用浅近的事例表现深远的意义。
C. 灵修,表示有灵智远见的人,用以比喻国君,文中指楚怀王。
D. 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兮,又申之以揽茞”。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4. 作者认为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依据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理由。
【答案】10. BDE
11. D 12. D
13. ①
阐明广大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透彻明白。
②违背准绳而追随邪佞,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
14. ①志趣高洁。
②行为端正。
③洁身自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
“每一令”做主语,“出”作谓语,结构完整,故在B处断开。
“平”为主语,“伐”为谓语,“其功’为宾语,语意完整,故在D处断开。
“曰”“以为”均作谓语,其后为“曰”“以为”的具体内容,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A.正确。痛心/大,洪亮。句意: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声音并没有加大。
B.正确。都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你、他”。句意: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对天发誓不会辜负你。
C.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顺序为:将子无怒,以秋为期/恐年岁之不与吾。句意: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担心岁月不等待我。
D.错误。意思不同。随水消逝/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句意: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以及词语意思的能力。
D.“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兮,又申之以揽茞’”错误,“既替余以惠兮,又申之以揽茞”是被贬黜的原因,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在《离骚》中表述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明”,阐明;“条贯”,条理;“靡”,无,没有。
(2)“绳墨”,准绳,准则;“周容”,迎合讨好;“竞”,竞相;“度”,法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其志洁”可知,作者认为屈原志趣高洁。
②根据原文“其行廉”可知,作者认为屈原行为端正。
③根据原文“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屈原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夺取它,屈原不给他,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自己的怨愤所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材料二: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进谏晚上就被罢免。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那些小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结合柳永的《望海潮》,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落日熔金①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宋张端义《贵耳集》说:“易安……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故本篇是词人晚年流寓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15. 下面对这首词和《望海潮》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佳节良辰,作者却起了“忧愁风雨”的落寞心绪,幸而有一些酒朋诗侣相约,可以缓解一下落寞,所以她深表感谢。
B. 《永遇乐·落日熔金》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形成一种雅俗相济的语言风格。
C. 词史上,柳永、李清照一般被推为婉约派的正宗,但柳永的《望海潮》却写景壮伟,声调激越,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D. 柳永的《望海潮》采用铺叙的写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
16. 《永遇乐·落日熔金》在描写临安和《望海潮》在描写杭州时都选择了一些明丽浓艳的意象,这些意象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5. A 16. 不一样。
(1)《永遇乐•落日熔金》乐景衬哀情,描写临安虽选择了一些如“熔金般的落日”“璧玉般的圆月”“香车宝马”等较明丽的意象,写出了如今临安城的元宵盛景,但一句“人在何处”,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这一幻觉使意境变得苍凉深沉,良辰美景引不起她的兴趣,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了迷惘和痛苦,心中只有怀念旧都的哀思。
(2)《望海潮》融情入景,选择一些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等或明丽或浓艳,或芬芳或富贵,或优美或繁华的意象,描绘出钱塘景观之优美,百姓之富庶,市井之繁华,营造出浓艳瑰丽、秀美繁华、富庶奢华的意境,表达了对承平盛世的赞美和歌颂。
【解析】
【导语】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以元宵佳节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与身世飘零之悲。上阕以明丽意象反衬孤寂,下阕追忆往昔繁华,凸显现实凄凉。语言雅俗交融,情感沉郁顿挫,展现了南渡后词人特有的苍凉心境,堪称易安晚年词作典范。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幸而有一些酒朋诗侣相约,可以缓解一下落寞,所以她深表感谢”错误,“谢他酒朋诗侣”,“谢”是辞谢的意思,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即使良辰美景也引不起她的兴趣,心绪落寞,所以面对邀请她婉言推辞。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一样。
(1)《永遇乐•落日熔金》中的意象为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香车宝马等较明丽浓艳的意象,写出了如今临安城的元宵盛景。但一句“人在何处”,通过繁华意象反衬词人漂泊孤寂的现状,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乐景衬哀情;尤其“如今憔悴,风鬟霜鬓”使意境变得苍凉深沉,良辰美景引不起她的兴趣,“铺翠冠儿”与“风鬟霜鬓”的今昔对比中,繁华意象更凸显晚年苍凉,只剩怀念旧都的哀思。
(2)《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等意象展现都市盛景,直接渲染杭州的富庶繁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意象更是直接渲染杭州盛景,表达对都市繁华的礼赞。诗歌融情入景,铺陈丽景,意象或明丽或浓艳,或芬芳或富贵,或优美或繁华,体现昂扬向上的时代气息,表达对都市风貌、承平盛世的赞美和颂扬。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最近流行网红流水桌,大家围坐桌边,水流将一盘盘菜肴移动到客人面前,这场景颇似《兰亭集序》中的两句:“,_________。”
(2)图书馆墙壁上挂着一幅画,画中那万木萧条,江水悠悠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黄庭坚《登快阁》中的两句诗
(3)在传统古诗词中,“梦”经常被诗人用来传情达意,比如:“,_________。”
【答案】 ①. 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 列坐其次 ③. 落木千山天远大 ④. 澄江一道月分明 ⑤. 人生如梦 ⑥. 一尊还酹江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觞”“澄”“尊”“酹”“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