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艾滋病”传播失控,每年致死万人,32州告急政客却忙甩锅

发布时间:2025-09-21 20:17  浏览量:1

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发布重磅消息,一种名为“接吻虫”的疾病已经蔓延到美国32个州,已经呈现出了爆发迹象。

这则消息看着十分紧迫,但又让人云里雾里,这“接吻虫”病到底是啥?咱们中国会不会受到影响?

其实“接吻虫”病有个更专业的名字,叫恰加斯病恰加斯,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1909年,巴西医生卡洛斯・恰加斯第一次系统描述了这种病,后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为病命名。

而传播这种病的“元凶”之一,是一种叫锥蝽的吸血昆虫,它总爱叮人的面部,叮完还会留下痕迹,所以有些地方的人叫它“接吻虫”,恰加斯病就是通过它的排泄物传播的。

说起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达尔文,当年在调查日记里还写过这种昆虫;甚至有人猜测,达尔文晚年的身体状况,可能和恰加斯病有关。

如今学术界有个让人揪心的统计:全球每年死于恰加斯病的人,超过一万。

可即便如此,恰加斯病还是常常被忽略。

世卫组织把它定义为“被忽视的热带病”,在南美,它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比疟疾还多,却没得到应有的关注。

这种“忽视”,连名字都能体现,就像最近出现的基孔肯雅热一样,这类热带疾病的名字翻译后总显得拗口。

要知道,现代公共卫生科学早就告诉我们,想让大众重视一种疾病的危害,首先得有个让人容易记住、能快速意识到风险的名字。

那些符合医学规范的术语,对普通人来说实在太难传播了,久而久之,疾病的存在感自然就低了。

那这次已经传播这么大面积了,为啥大家会忽视它呢?

很多人心里都有个刻板印象:错误的认为这类传染病只发生在不发达的热带地区。

确实热带地区的发达国家不多,可疾病的传播从来不会被“刻板印象”困住。

这次恰加斯病在美国爆发,就是最直白的证明,美国南方州的气候本就适合锥蝽活动,其实早就有感染者了。

可因为一直没人重视,再加上气候变化、人口流动,还有美国公共卫生系统的衰退,恰加斯病才终于“失控”,在全美快速蔓延。​

更让人头疼的是恰加斯病的症状特点,和疟疾不一样,大多数患者在急性期几乎没什么明显症状,就算有也只是普通感染的样子,一点都不典型。

可真正的危险藏在“慢性期”,克氏锥虫能在人体内长期潜伏,大概30%的患者会在几十年后,突然出现心肌病或结肠病,这些病往往是致命的。

其中扩张性心肌病更是恰加斯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想想看,那些看似健康的人,可能正被这种寄生虫悄悄侵蚀,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也正因如此,加上对热带疾病的偏见,恰加斯病的防治工作一直难上加难,有研究者估计,全球感染克氏锥虫的患者可能已经超过五百万。​

说到这儿,肯定有朋友担心:咱们中国会不会有类似情况?

根据我国疾控部门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输入性恰加斯病的报告,但这绝不是掉以轻心的理由。

因为恰加斯病症状太不明显,很容易被漏诊,关键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气候,刚好适合锥蝽生存。

而且现在全球人口流动这么频繁,气候变化又在加剧,传染病跨越国境和地理分界线,比以前容易多了。

这些潜在的风险,每一个都值得我们警惕。

不过也有好消息:恰加斯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不是没辙。

急性期可以通过血液涂片或PCR技术诊断,慢性期也能靠抗体检测确诊,这些技术都很成熟;在拉美和部分欧美国家,献血时还会专门检查克氏锥虫,避免血液传播。

治疗方面,苯并咪唑这种药效果很好,价格还不贵。

可问题偏偏不在技术上,因为观念的限制,加上恰加斯病缺乏典型症状,在克氏锥虫传统流行区之外的医生,很少会想到患者可能得的是这种病。

而现在,传统流行区的边界正在被打破,这对医务工作者和卫生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跳出固有的思维,从更复杂的角度去看待疾病。

就拿美国来说,虽然恰加斯病在本土传播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却一直被当成“移民输入的疾病”,这种标签严重影响了诊断效率。

更让人担忧的是,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背景下,这件事还可能被政治化,像特朗普、小肯尼迪这类人,很可能把责任推给拉美的移民,却对美国公共卫生系统的衰退、克氏锥虫在本土已形成规模传播这些核心问题视而不见。

可疾病防治从来不是找个“替罪羊”就能解决的,这种回避问题的态度,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还有一种偏见更该被打破:很多人觉得,来自第三世界的传染病是“不文明”“野蛮”的象征。

可克氏锥虫这种结构简单的原虫,根本没有“大脑”去理解什么“西方中心论”,它的传播只遵循最基本的生物学规律,哪里有适合生存的环境,哪里有可以寄生的宿主,它就会去哪里。

想要防治这类疾病,最关键的就是回归公共医学的本质,放下那些毫无意义的偏见。​

防治恰加斯病的方法是明确的,但西方国家在援助时,还常常带着“高高在上”的态度,觉得那些病只是“野蛮人专属”。

可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当疾病一次又一次突破国界,我们对疾病的思考,也该超脱曾经的局限,用更人本、更科学的眼光去审视。

守护健康这件事,从来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也不该有任何偏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