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考蓝皮书发布,共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发布时间:2025-09-21 21:13  浏览量:1

本报讯 9月20日,以“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为主题的“新高考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暨2026中国高考蓝皮书教研学术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办,这场由现代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活动汇聚了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知名校长及一线教育工作者,通过解读高考改革新趋势,分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发布会上,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张晶晶的开场致辞围绕“蓝皮书核心成果发布、高考改革专题报告、校地实践分享、专家互动论坛”四大板块展开,随后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主题演讲,聚焦“中国式教育目标构建”“高考改革与人才选拔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落地路径”三大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现场同步举行2026版高考蓝皮书系列丛书发布仪式,系统呈现高考研究与教育实践融合的最新成果,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参考、可落地的实践指引。

作为高考改革与教育实践的“风向标”,2026版高考蓝皮书不仅系统梳理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脉络与实践成果,更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需求,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政策解读—理论支撑—实践工具”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

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教授、高考研究专家李秀伟代表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发布2026版蓝皮书核心教研成果时指出,2026版蓝皮书首次系统提出“中国式教育目标整体观”,教育应“扎根中国大地”,以国家战略为中心,整合“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大考查维度,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蓝皮书进一步提出“继旧开新”的教育改革逻辑:一方面传承《中庸》“博学笃行”、《大学》“新民”等传统教育智慧,另一方面结合现代课程改革需求,以“学科大概念”串联课程内容,通过情境化教学激活学科育人本质。同时,以“三理论五转型”构筑教育改革大视野:通过“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等六大维度破解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推动高考评价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质立意”深度转型;明确“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到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等五大转型方向,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供清晰实践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学者、高考政策研究专家徐尚昆教授在“高考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题报告中,明确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框架可概括为“一个坚持、两个转变、三条主线、四项原则、五大能力”:一个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两个转变:落实高考实现从“解答题目”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三条主线:命题紧扣“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连线”;四项原则:命题遵循“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五大能力:重点考查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科学探究等关键能力,确保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

人大附中原教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高考研究专家沈献章分享校本探索经验时提出,拔尖人才培养需兼顾“教育公平”的双重维度:以“有教无类”保障基础公平,让每个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以“因材施教”实现高级公平,为不同潜质学生提供适配成长路径。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小初高贯通培养、分层分类教学、校本课程与社团搭建、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四大举措,构建从早期选拔到持续培育的全链条体系——例如开设30余门学科竞赛与科创课程、对接清华北大先修课资源,让拔尖学生在“自主探究、真实科研”场景中提升创新能力,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沃土”。

在论坛环节,山东教育社编审陶继新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高中处处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原副主任曹志祥及李秀伟教授、沈献章校长、徐尚昆教授、山东大学副教授孙晓翠五位专家围绕“中大衔接阶段拔尖人才培养”“学科实践系统构建”“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三大议题,从政策制定、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等不同维度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需基教回归学科本质、强化科教融合、搭建资源平台。

本次发布会的举办,不仅为教育界解读了高考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最新趋势,更凝聚了“立足本土、继旧开新”的教育共识,为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落地、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