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自愿碳中和发展纲要》全文发布

发布时间:2025-09-21 22:11  浏览量:1

在“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之际,9月21日,由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联合倡议的《医疗自愿碳中和发展纲要》在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举办的“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协同发展研讨会”暨“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成立10周年学术会议”上发布。

该纲要由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负责人、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王韬,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刘启贞,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思劼,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秘书长高昶等共同执笔。

全文如下:

医疗自愿碳中和发展纲要

序言

2020年9月22日,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如今,“双碳”目标提出已五周年,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已迈入新阶段。医疗行业作为社会运转的重要支柱,既肩负着救死扶伤的核心使命,也因其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特征而面临严峻的环保挑战。推动医疗系统低碳转型,促进生态保护与健康理念的深度融合,实现医患共识与低碳实践的统一,已成为当前医疗领域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202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为医疗行业的碳中和目标指明了方向。

为推动医疗系统与“双碳”战略深度融合,有必要积极倡导“医疗自愿碳中和”,也就是医疗消费主体通过植树碳汇等绿色行为方式抵消其在医疗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额外碳排放的自觉、公益行为。为构建与医疗行为相对应的自愿碳中和规范路径与科学计量方法,积极推动适宜的核证自愿碳中和模式,加快自愿碳中和交易市场建设,特制定本纲要。本纲要旨在为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与亲属及社会公众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引,系统核算医疗消费端碳排放总量,通过构建“医疗绿碳指数”等机制,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健康的医疗消费新风尚,支持各方科学制定并实现自愿碳中和目标,助力“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协同发展。

指导思想

本纲要的制定与实施,以服务“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战略为宗旨,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过程。

——坚持人本导向,促进健康与生态协同。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础。推动医疗自愿碳中和,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行动,更是从源头防控疾病、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务实举措,致力于实现更可持续的健康公平。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减排与健康发展。全面审视医疗服务全生命周期,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推进源头减排和过程优化,科学实施末端抵消,实现医疗服务质量与碳减排的协同提升。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通过机制、模式与技术创新,构建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医疗消费碳核算体系。以“医疗绿碳指数”为纽带,联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碳汇企业及社会各方,共同建设绿色医疗生态圈。

总则

医疗消费碳排放指公众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除医疗机构直接能耗外所产生的间接排放,包括患者及陪护交通、药品及器械生产运输、耗材制造与处置、医疗废物处理等环节。“医疗绿碳指数”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按住院、诊疗、交通等环节分类计量,以植树固碳为主要干预方式,通过量化碳排放与碳汇,将医疗碳排与绿色行动有效衔接。

从绿色低碳角度看,医疗消费碳排放显著影响城市环境。住院量大、碳排高的城市,如未有效管控,将加剧空气与土壤污染,降低环境质量;而碳排低的城市环境压力较小,更易维持良好生态指标。因此,控制医疗碳排放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关键作用。

从行为医学视角看,医疗自愿碳中和是对消费端碳排放的全流程行为干预。在“消费产生”阶段,通过宣传引导医患双方采用公共交通、减少一次性耗材使用,从源头降排;在“消费中和”阶段,通过“医患共同植绿”“碳信用捐赠”等方式,将碳排转化为生态贡献,形成从产生到抵消的完整行为闭环,推动医疗消费从“健康导向”向“健康-生态双导向”转型。

第一条

医疗消费端碳排放源于医疗机构外部,长期未被纳入传统碳减排考核体系,但总量巨大。依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及生命周期评价法测算,我国医疗消费端年碳排放达数千万至亿吨级二氧化碳当量,已成为重要排放源。实施医疗消费端碳排放科学管理,是医疗系统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全链条碳中和的必然要求。

第二条

医疗绿碳指数推动患者从单纯的健康受益者转变为生态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将诊疗过程中的碳排放转化为生态行动后的绿色碳汇,将传统“谢医”方式升华为可持续的人文实践,使医患双方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既彰显医者仁心与患者博爱,更助力创新医学人文精神符号,推动医疗领域绿色转型。

第三条

医患共同植绿作为新兴“谢医”模式,通过医患携手植树将低碳理念转化为碳普惠行动,是对“杏林春暖”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创新传承。医患共同植绿将患者感恩之情转化为低碳行动,从个体间的情感互动延伸为全社会的绿色共识,逐步形成“低碳就医、生态回馈”新风尚。应系统整理实践案例,结合行为医学和生态理论完善理论框架,为中国医疗自愿碳中和提供理论与人文支撑。

第四条

医疗自愿碳中和可依托碳普惠机制,通过数字化记录患者绿色就医及机构低碳行为,转化为个人“绿色积分”和机构“医疗绿碳指数”。该机制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拉动医疗设备、新能源等产业需求,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培育碳咨询、核查等新业态。通过碳市场联动,可转化为可交易碳资产,使机构获得绿色效用、个人兑换健康权益,促进绿色消费回流,带动上下游协同,形成“低碳—价值—消费—产业”良性循环,为经济内循环提供支撑。

通过倡导并实践新型健康行为与绿色消费模式,不仅使医疗自愿碳中和成为医疗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进一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努力构建医疗健康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新发展范式,为全球“双碳”目标实现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

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5年9月21日 于福建三明将乐

转自: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