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碎?特朗普大幅提高入籍门槛

发布时间:2025-09-21 03:41  浏览量:6

美国媒体于北京时间 9 月 20 日下午发布报道,称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对每名 H-1B 员工签证每年收取 10 万美元费用,科技行业将成为首要受影响领域。报道指出,H-1B 签证主要由科技公司使用,微软、摩根大通已在内部提醒持有该签证的员工尽量留在美国境内,或尽快返回美国。这一最新举措是特朗普政府更大范围收紧移民政策的一部分,在 H-1B 签证受益人中,印度籍人士约占七成。与此同时,白宫还提出了金额为 100 万美元的 “黄金卡” 永久居留通道,相关细节目前仍在敲定中。

需要补充一项关键细则,白宫公布的总统公告已有明确说明。该限制将于美东时间 2025 年 9 月 21 日 0 点 01 分起生效,有效期为 12 个月;关于是否续期,需在接下来一次 H-1B 抽签结束后,由国务院、司法部、劳工部、国土安全部等部门共同向总统提出是否延长的建议。其核心限制对象是目前身处美国境外、计划通过 H-1B 签证入境的人群。此外,公告授权国土安全部部长可基于国家利益,对个体、某一公司全体员工乃至某个行业实施豁免;国务院则主要负责签证环节的核验与指引工作。

简单来说分为三点,该限制有效期为一年,2026 年 9 月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续期;豁免权掌握在国土安全部(DHS)手中;限制措施主要针对境外计划通过 H-1B 签证新入境的人群。

新政策落地后,最先感受到政策压力的群体,是那些在美国完成学业、计划通过工作签证留居的年轻人。他们中既有刚毕业的程序员、数据领域从业者,也有长期深耕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过去,他们常抱怨工作签证名额紧张、抽签结果全凭运气,如今却面临更尴尬的处境。雇主在成本核算上愈发精细,不少企业表面宣称欢迎全球人才,可当人事预算收紧时,首当其冲的削减对象便是海外新人岗位。

抽签规则为防范名额滥用进一步严格,表面上提升了公平性,实际申请中可操作的策略却大幅减少。一旦错过申请窗口,几乎没有补救空间。年轻人本就善于横向比较,看到身边同学转向加拿大或英国发展,那边不仅申请流程更直接,雇主态度也更为温和,内心难免产生动摇:自己是否在投入更高成本后,却要面对更不确定的未来。

让我们举一个上海家庭的例子,夫妻二人年收入合计可达百万人民币,孩子就读美国本科,即便极尽节俭,一年学费与生活费总和仍需四五万美元。以往家庭多将这笔支出视作教育投资,期待孩子毕业后能在当地就业并逐步转换身份,整体投入产出尚可平衡。如今这条路径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收窄:学生签证面签审查愈发细致,常因被判定存在移民倾向而受阻;进入大学后寻求实习机会时,雇主提供赞助的意愿显著下降。

即便顺利获得工作机会,抽签能否中签仍是未知数,即便中签,后续的费用支出与合规审查亦接踵而至。家庭最初仅准备了四年开支预算,最终却发现需支撑六七年的资金周转,且已投入的资金未必能换来孩子在当地长期发展的结果。家庭并非无法承担这笔开支,核心问题在于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也有部分人希望选择更节省时间的路径,将目光投向投资移民。但现实中,这条路径并非如想象中便捷。投资移民的最低门槛已有所上调,项目还细分为普通区域、目标就业区及基础设施类,细则越复杂,潜在风险也随之增加。更关键的是,名额管理与排期情况则起伏不定,有时进展顺利,有时却可能出现停滞甚至回溯。

此外,还有一层容易被忽视的影响,即移民过程中的隐形成本。美国移民系统的运转依赖各类费用支撑,每当面临预算压力,上调费用便成为常规手段。单张表格费用从几十到几百美元不等,看似金额不大,长期累积下来却成为持续的支出负担。以往部分环节可采用打包收费模式,如今均拆分为单项独立收费,工卡与回美证的办理费用也需分别支付。

若申请流程稍长,家庭成员便需在继续投入与及时止损之间反复权衡。不少人此时才初次意识到,移民不仅考验个人的智力与情商,更对家庭财务健康程度提出了要求。

或许有人会疑问,这条行政令最终能否落地。法律界对此争议不小,但在挑战正式启动前的这段窗口期里,企业与个人仍需按最坏情况做好规划。

若这条签证行政令真的严格执行,移民路径可能会朝着两个方向加速变化。一方面,科技公司会将工程、产品、设计等核心团队向加拿大、欧洲、新加坡转移,或是直接在印度本土扩大招聘规模。其实部分大厂这两年本就在印度加大研发与产品投入,以 Adobe 为例,其在班加罗尔、诺伊达的工程与产品岗位招聘从未中断。

另一方面,无需将员工迁至美国的雇佣模式会进一步规范化,像 Deel 这类雇主记录方平台,会成为更多公司的标配工具,能一站式解决合规审核、薪资发放、社保缴纳与合同管理等问题,企业想在哪个国家雇佣员工都可实现。对资本而言,人才全球流动本就是常态,在哪里聘请远程工作的员工并无本质区别,而且将员工从旧金山湾区迁出后,薪酬预算还能直接降低一个档次。

若美国国内政治目标未能实现,比如岗位回流数据不及预期,不排除后续会推出强制配额类要求,例如规定企业雇员结构中需有一定比例为美国公民。届时最容易回流美国本土的,并非工程、产品、设计等核心岗位,而是呼叫中心、内容审核、数据标注与基础运维这类岗位。这类工作岗位数量多、人力成本低,容易拉动指标提升,原本由美国中部及铁锈带的低薪白领承担,后来为降低成本被外包至菲律宾、南亚等地。从企业角度考量,将外围岗位迁回美国本土,同时维持核心团队的全球化布局,是兼顾公关形象与运营效率的划算选择。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外包平台及适宜布局的地区均能从中受益,而美国政府则可能在税基与人才储备上出现空缺。这部分内容属于产业趋势推演,但方向与过去十年科技行业用工全球化的经验相符。

把视野放长远些,能发现一条更稳定的逻辑:2000 年以来,美国其实需要更多移民来维持经济增速与岗位扩张。劳动力市场的缺口在两端不断扩大,无论是农业、建筑等一线体力岗位,还是科技、医疗等高端技能岗位,都离不开移民填补空缺。农业领域的情况尤为明显,美国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2020 至 2022 年间,雇佣型作物工人中本土出生者仅占三成多,未经授权移民与其他移民合计占比极高,这一数据直观体现出劳动力缺口的客观存在。高技能领域同样依赖移民,2000 至 2019 年间,移民在 STEM 岗位中的占比显著上升,其中计算机与数学领域占比从 17.7% 提升至 26.1%,显然科技行业对全球人才的依赖并非轻易能改变。

更不能忽视的是,移民对美国消费与创业领域有直接拉动作用。2019 年,以移民为核心的家庭消费能力约达 1.3 万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国内需求的相当一部分。创业层面,至少四分之一的高增长赛道初创企业由移民发起,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及多家研究机构长期追踪的数据,都记录了移民在创业领域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美国中部与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州,正面临年轻人外流的问题,地方财政主要依靠社保与税收支撑,而移民的纳税与参保行为,在宏观层面缓解了这些地区的财政压力。若收紧移民政策,这些地区反而会最先受到冲击。

再回到普通人最关心的移民成本问题,短期来看,移民相关行政费用全面上涨的时代已经到来。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自 2024 年起全面上调多项申请费用,其中 I-485 身份调整申请不再附带工卡与回美证办理,I-765 工卡申请与 I-131 回美证申请需分别单独缴费。该机构还明确表示,自身 96% 的运营资金依赖申请费用。这些零散费用叠加起来,成为一笔不小的沉没成本。尤其对中产家庭而言,不仅长期被占用现金流,而且移民风险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能通过时间逐步化解。

特朗普新规落地,未来走移民美国这条路,需要现金流的持久支撑。要把未来两到三年的固定支出、移民相关杂费、翻译公证费用、体检开销、面签差旅成本逐一列出来,再为自己额外预留一成到两成的资金作为意外缓冲。只要你能稳稳扛住两年,不让现金流出现断裂,手里的选择空间就不会被动缩小。与此同时,要把未来确定性放在院校排名和个人情怀之前,别只盯着一个国家。申请美国的同时,同步推进加拿大、欧洲、新加坡等地区的备选方案,哪个地方先给出清晰的签证政策和入职路径,就先选择哪个,等后续真的拿到美国签证或 H-1B,再暂停备选方案的推进,这样一来,整体风险就能直接降低一半。

如今雇主需要为海外人才额外承担成本,所以要主动向 雇主愿意投入成本的岗位靠拢。比如护理、半导体工艺与封测、工业软件、网络安全、医疗工程、建筑工程、合规与税务等领域。这些领域看似不显眼,但市场刚需强,在申请时说服力也更足。选择项目时,优先考虑带有企业合作资源、提供带薪实习机会、开展产学联合培养的项目,别被综合排名过度影响。进入学习阶段后,就要尽早让自己具备职场属性。

签证路径规划上,要尽量避开不确定性强的抽签机制。如果有机会通过 L-1 签证实现内部调动,就尽早与公司沟通协调。此外,非营利研究机构、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 H-1B 签证不占用常规名额,竞争逻辑和普通岗位完全不同。

计划申请 O-1 或 NIW 签证的人,从现在开始就要持续积累可验证的材料:论文成果、专利证书、开源项目贡献、行业奖项、客户推荐信、真实业务指标数据等,别等到需要提交材料时才临时拼凑。英语能力也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层面,要升级成能应对日常生活的语言。

如果眼下美国本土的企业在赞助问题上态度犹豫,但愿意提供远程工作机会,也不要轻易放弃。可以通过全球雇佣模式先积累职场履历与工作成果,工作地点可以选在国内、印度或其他第三国,等后续政策或企业态度好转,再转入美国本土实体岗位。

对于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人来说,要主动争取多伦多、都柏林、新加坡等地区的岗位,先获得当地工作机会,再等待转入美国的窗口。不少团队本身就支持外派工作,后续回流美国的模式。此外,合规的底线必须牢记在心。CPT 与 OPT 的使用范围、兼职许可要求、出行安排与回美证办理时机、身份转换的衔接细节,都要通过官方渠道确认清楚。

最后,要把自己打造成具备可迁移能力的人。开源平台账号、英文博客、行业演讲经历、线上课程成果、白皮书与专利、核心客户推荐信,这些都是能在跨国场景中复用的个人资产。把这些资产丰富起来,就不用害怕政策波动带来的影响。

对于未来准备移民的朋友而言,新规出台,在心态上不要被群体焦虑影响,只聚焦三件事:稳定的现金流、可迁移的个人能力、多元的备选路径。把这些事当作日常要做的准备,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突击任务,等政策风向转变时,你就能成为第一批抓住机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