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欺骗老年人的这4种保健品,不仅浪费金钱,还可能对健康无益

发布时间:2025-09-22 14:05  浏览量:6

家里有老人的人,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个劲儿地夸某种“神药”,说是吃了“走路带风、腰也不酸、腿也不疼”,还振振有词地说是电视上专家推荐的,旁边邻居也在吃,越说越像那么回事儿。

你要是劝一句,反倒被怼:“你懂啥?我吃这个真有用!”这些保健品里头的“门道”才是最该我们警惕的。

说到底,不是老人贪心,是他们太孤独、太想健康、太容易相信“好人”了。可偏偏,一些打着“健康旗号”的产品,就专挑这个软肋下手。

尤其是那几种被我称作“老年人专坑型”的保健品,不仅效果靠吹,还可能伤身伤心。今天咱们不讲大道理,就像你家二姨问我:“这玩意我爸能吃吗?”我就实话实说,掰开了揉碎了讲个明白。

咱先说说那种号称“专治糖尿病,不用打针吃药”的保健品。这类产品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天然草本+国外进口”,标签上写得花里胡哨,什么“调节血糖水平”、“激活胰岛功能”、“恢复自愈能力”,听起来特别有科技感。

降糖这事儿目前还真离不开药物干预。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医学会都明确指出:糖尿病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核心问题是胰岛素抵抗或缺乏,不可能靠某种保健品“调回来”

更糟的是,有些“保健品”中偷偷加了降糖药的成分,比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本来血糖没那么高,吃了反而低血糖晕倒,这种事儿在临床上见得可不少。吃了还不如不吃。

再来聊聊那种宣传能“强肾壮阳、恢复精力”的“保健酒”或者“口服液”。你可能听过谁谁谁喝了之后“精神抖擞”,但你要真把它当成补药,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类产品多半靠的是高浓度的酒精刺激加上一些草药提取物,短时间内确实让人感觉“精气神”上来了,可那是假象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酒精对老年男性的性激素水平其实有抑制作用。长期饮用这类产品,不光肝脏吃不消,还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影响睡眠和认知功能。

你说一个本来就有三高的老人,还天天喝这个图个啥?喝着喝着,心脏受不了,一个急性心衰送来急诊室的,也不是没见过。

还有一种特别“会说话”的保健品,是那种号称“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的胶囊、粉剂,甚至有的做成了“滴剂”。

你要问它里头是什么,它就说是“X国进口的超级蘑菇提取物”或者“多糖肽精华”。听起来有点像电影里的未来科技,其实呢,这类产品大多数没有经过规范的临床研究

免疫系统不是你想增强就能增强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靠吃点蘑菇粉就能抗癌?那《柳叶刀》早就发表论文了。

真正有效的抗癌手段,是规范的治疗方案+个体化管理,而不是寄希望于某种神秘粉末。

有些产品还会标榜“清除自由基”,这听起来很高端,但“自由基”是人体正常代谢过程的一部分,清除过头了反而影响细胞正常功能。保健品越号称“万能”,反而越值得怀疑

说到这儿,我得提提那种“改善记忆、防老年痴呆”的产品。这类产品特别容易让人上钩,毕竟谁不怕老糊涂?

产品包装上往往印着“活化脑细胞”、“促进神经修复”、“改善脑供血”等字眼,有的甚至拿“诺贝尔奖提名成分”来唬人。但你目前医学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更别说“治愈”了。

一些所谓的“脑黄金”成分,比如卵磷脂、银杏叶提取物,虽然在某些动物实验中有一定作用,但在人身上效果极其有限。

有些银杏叶产品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老年人本来就吃着抗凝药,动不动就鼻子出血、牙龈流血,还不明所以地以为是“排毒”。你说冤不冤?

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保健品能屡屡得逞?除了广告铺天盖地,更关键的是它们打的“感情牌”。

比如在老年人聚集的公园里免费送礼品、组织“健康讲座”,请几个穿白大褂的“专家”讲得头头是道,甚至还有“义诊”环节,一边测血压一边推销产品。

老人听了自然觉得“这专家说得真好”,回去就掏钱买。等到发现没效果,钱也花了,身体也出问题了。所以我总劝身边的叔叔阿姨:“你要真想补身体,不如好好吃三顿饭,少熬夜,多走动。”

说句掏心窝的话,真正对健康有益的不是那一瓶瓶“神药”,而是科学的生活方式。血糖高的人,每天饭后散步半小时,比吃任何“调糖胶囊”都管用;腰腿不好的,练练八段锦、太极拳,比喝保健酒靠谱得多。

记忆力下降的,每天读点书、跟人聊天、打打麻将,大脑活动起来,比“脑黄金”强十倍。还有饮食上,多吃点绿色蔬菜、粗粮、坚果,这些才是真正的“天然保健品”。

我曾经遇到一个老太太,七十多岁了,身体利索得很。她说:“我不信那玩意,我信我自己。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菜市场转一圈,买点当季的菜,回来做早饭,孙子孙女一起吃,心情好了,病也少了。”这话看似普通,却道出了养生的真谛。不是靠补,是靠活得有滋味。

有些老人确实是身体有毛病,需要补充某些营养素,比如骨质疏松的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点钙和维生素D,贫血的可以适当补铁,但这都得有医学依据,不能自己瞎买,更不能听邻居一嘴就掏钱。

保健品不是药,不能治病,这是国家规定写进《广告法》的,连广告都不能说“有治疗功效”,你说它要真有这本事,还用偷偷卖?

说到底,最该“保健”的不是身体,而是认知。我们要帮助老人建立起科学的健康观,不被花言巧语牵着鼻子走。与其让他们听“专家”忽悠,不如我们多陪陪他们,聊聊天、看看新闻,一起散步,一起做饭,让生活变得丰富而有趣。

要真是有那种“包治百病、一吃见效”的产品,那医生护士早就失业了。你说是不是这理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李红,王磊,孙志强.市售“增强免疫”类保健品成分分析与医学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23,39(12):1125-1130.

[3]张婷,刘建军.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风险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24,59(03):2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