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乖顺、没性格?女性广告,为何一错再错
发布时间:2025-09-22 17:20 浏览量:7
苹果拿铁的一句“她甜得直接,美得理所应当”,最近又把瑞幸送上了风口浪尖。
一句原本想赞美水果的文案,却不小心暴露了某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女性等于甜美、听话、无个性,乖乖奉献,不求回报。
这不是孤例。就在这个月,重庆某火锅店因为“胸大打折”的广告被舆论围攻;施华蔻在包装上写“处女发质”,也引发众怒。更早前,还有“我老婆只穿这个”“小奶栀”“亲亲neinei”……
品牌们花大价钱搞创意,却仿佛都在同一个模子里复制对女性的羞辱。
有意思也有悲哀的是,这些广告背后的主力消费者,正是女性。
中国的“她经济”已经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山。
2023年,国内女性消费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无论是奶茶、美妆、个护、服饰,还是教育、健身、旅游,女性都是决定性买单者。
但广告界,却像生活在平行世界。
一边是女性撑起半边甚至更大的一片天,一边是品牌用“胸围打折”“处女发质”继续把女性当成贬损娱乐的对象。
为什么会这样?
说是“翻译失误”“不小心冒犯”已经解释不通了。因为这些内容不是仓促间写在纸上的涂鸦,而是经过层层审查、反复打磨后才落地的文案。能最终呈现出来,说明整个流程里没人觉得有问题。
问题的根源,是视角。
广告商不是真的不懂女性,而是——不在乎。
广告中的女性,从来不是她们自己。
20世纪的广告让女性成为完美主妇、美貌花瓶、性感符号。哪怕到了今天,母亲节的广告还在说“让妈妈洗衣更轻松”,美加净的护手霜还在强调“做家务也要美美的”。
广告不只是卖货,它也在卖观念。它在告诉女性什么是“应该”,什么是“必须”。
久而久之,它决定了别人怎么看你,也影响了你怎么看自己。
甚至,有些广告连“暗示”都不做了,直接开骂。
“你的胸部可能太大、太小、太下垂……但你至少可以有你想要的头发。”
这句话出现在某国外洗发水广告中。逻辑很简单:你不完美,但你可以买个“完美”的产品。
女性的完美,永远是未完成的状态——只能靠不停消费去靠近。
广告的杀伤力就在这里:它不是一次性的冒犯,而是日复一日的灌输。你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就以为世界就该是这样。
好在,也不是所有广告都在伤人。
1970年代,一位23岁的广告文案,写下了那句后来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的经典广告词:“Because I’m worth it(因为我值得拥有)”。
她不想再让女性角色只是“站在窗边的金发美女”,她想让广告为女性说一次话。
这句简单的话,后来鼓励了无数人。她的继女因此走出童年阴影,成为大学教授。直到今天,这句话依然让人听了想落泪。
2025年,李宇春拍广告时坚持要说“我值得拥有”,而不是“你值得”。那一刻,那个在广告里沉默多年的“我”,终于重见天日。
当女性可以在广告中大胆说出“我是谁”“我想要什么”,广告才不再只是卖货的工具,而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广告再大,也大不过人本身。
女性不再是“她们”,而是一个个真实、鲜活、有欲望、有选择的人。
我们要的广告,不是“她甜得像苹果”,而是“她就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