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比 AI 凶》:在 AI 浪潮里,我重新看清了 “人” 的不可替代性
发布时间:2025-09-22 20:20 浏览量:1
凌晨一点合上书,窗外城市的霓虹像被揉碎的光斑,晕开在夜色里。
我盯着扉页上 “当 AI 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 这句话发了好一会儿呆,突然觉得心里那块被 “AI 焦虑” 压得发闷的地方,像是被人轻轻掀开一条缝,透进了光。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万维钢的书,但《人比 AI 凶》给我的冲击,是最直接的 —— 它像一把钝斧,没有锋利的刃,却一下下敲在 “人该如何自处” 这个命题上,把我从 “AI 要取代一切” 的恐慌里,硬生生拽了出来。
书里提到斯蒂芬・沃尔夫勒姆的 “计算不可约性理论” 时,我猛地从沙发上坐直了身子。理论的核心意思是:再强的计算机,也没法预测一个足够复杂系统的演化结果。哪怕强如超级计算机,也没法提前告诉你 “一个月后的精确天气”,你只能等它发生。
我盯着这段文字,脑子瞬间跳出上个月的经历:和爱人纠结 “结婚纪念日去新餐厅还是老地方”。我们把新餐厅的点评翻了几十页,问了五六个去过的朋友,甚至用 AI 生成了 “两家餐厅体验对比报告”,可真到要做决定时,还是卡壳了 —— 朋友说 “惠灵顿牛排外酥里嫩”,可我对酥皮的耐受度和他不一样;AI 说 “老餐厅氛围更温馨”,但 “温馨” 是我记忆里昏黄的烛光,还是他印象里钢琴师指尖流出的旋律?
万维钢在书里写:“人的每次决策,不管多微小,都是某种程度的莽撞行为,是冒险。” 这句话像针一样,刺破了我对 “最优解” 的执念。AI 能计算概率、罗列选项,但它给不了 “因为今天想试试新鲜感,所以选新餐厅” 的任性,给不了 “就想重温五年前第一次约会的感觉,所以选老地方” 的私人化情感联结。
我突然想通:按规则推演、找最优解的叫 “执行”,但带着冒险、个性甚至 “一时兴起” 的选择,才叫 “决策”。AI 可以是优秀的辅助者,把所有可能性摊在你面前,但 “拍板” 的那一刻,是人的冒险精神、个性甚至 “小任性” 在主导 —— 而这些,恰恰是 AI 被程序框住的 “盲区”。
读这本书时,我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划线和批注,那些句子像一颗颗小锤子,敲打着我对 “平庸”“精通”“人性” 的固有认知。
“大部分人之所以平庸,不是因为没有才能,也不是因为没有雄心壮志,而是因为难以摆脱平庸的地心引力。”
看到这句话时,我正陷在 “用 AI 写方案效率好高,我是不是不用自己琢磨了” 的惰性里。仔细一想,AI 能给我一个及格的框架,可 “摆脱平庸” 需要的是跳出框架的思考:这个方案逻辑里有没有漏洞?用户看了会有什么情绪反馈?这些细微处的打磨,才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就像我身边有个做设计的朋友,AI 能快速生成几十张初稿,但他会拿着初稿和客户聊:“你看到这张图时,心跳有没有快半拍?”——AI 能模仿技巧,却模仿不了人对 “情绪共鸣” 的捕捉,更模仿不了人对抗 “惰性引力”、死磕细节的那股劲。
“精通是最好的目标,因为富人买不到它,急躁的人无法速成,特权者无法继承,任何人都无法窃取。”
我试着用 AI 学习吉他弹唱,它能精准生成和弦谱、甚至模拟出近似的音色,但我指尖磨出茧的过程,对某段旋律 “突然开窍” 的瞬间,AI 给不了。“精通” 不是一个结果,而是无数个 “人和技能死磕” 的瞬间堆积起来的 ——AI 可以快速 “生成”,但 “深耕” 这件事,是人的专利。
想起去年学视频剪辑,AI 能一键生成转场效果,可我为了剪好一个 “海浪褪去又涌来” 的转场,反复看了二十多个教程、试了十几种方法,最后那种 “终于对味儿了” 的成就感,是 AI 无法传递给我的。这让我突然明白:AI 能缩短路径,却夺不走 “深耕” 带来的、只属于人的力量感。
“奇波拉第四定律:不愚蠢之人总是低估愚蠢之人的破坏性力量;第五定律:愚蠢之人比恶人更危险。”
这两句话乍看有点扎心,细想却让我浑身一冷。恶人作恶,往往有迹可循,你能预判、能设防;可愚蠢的人,是带着 “我没错” 的信念在破坏 —— 比如职场里那个 “为了表现而乱改方案,最后搞砸项目” 的同事,比如生活中 “觉得 AI 能解决一切,连基本判断都放弃” 的人。
AI 是工具,可使用工具的人如果丧失了思考力,才是真的可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之所以不可替代,恰恰因为我们有 “辨别愚蠢、对抗愚蠢” 的思考能力,而 AI,没有这种基于人性复杂的 “警觉”。
第四章 “人不是 AI:成长之道” 里,马斯克的那段话被我圈了又圈:
“永远不要将自己依附于某个人、某个地方、某个公司、某个组织或某个项目。只将自己依附于一个使命、一个召唤、一个目的。这样你才能保持你的力量与平静。”
我想起前两年换工作时的纠结:是去薪资更高的大厂,还是去一个小团队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当时用各种 AI 工具分析 “职业前景”“薪资涨幅”,结果越分析越乱。直到我问自己:“我到底想通过工作留下点什么?”
答案是 “想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美”。这个 “使命” 让我最终选了小团队,也让我在后来无数个熬夜改方案的夜晚,没觉得是 “牺牲”,反而觉得是在一点点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
AI 的成长是 “数据投喂 — 模型优化” 的循环,可人的成长是 “使命驱动 — 主动探索” 的旅程。我们可以依附于 “让世界变好一点点” 的信念,可以依附于 “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的渴望,这些抽象的、带着温度的 “使命”,是 AI 永远不会有的东西。
合上书后,我绕着小区走了两圈,一直在想:“人比 AI 凶”,到底凶在哪里?
不是凶在 “AI 能做的我也能做”,而是凶在 ——
AI 能生成故事,但生成不了 “我姥姥讲给我听的、带着灶火气的童年往事”:那些故事里有姥姥围裙上的油渍味,有夏天傍晚的蝉鸣,有她讲到一半突然笑起来的皱纹,这些 “人的温度”,AI 写不出来。AI 能画风景,但画不出 “我站在山顶时,被风扑了满脸的震撼”:那种风里夹杂的草木香,心脏因为壮阔景色而猛地一缩的感觉,AI 的像素和算法,描摹不出。AI 能计算最优路径,但计算不出 “绕路去吃一碗路边摊的快乐”:一碗烟火气十足的面,老板笑着问 “今天加不加蛋”,旁边食客聊家常的声音,这些 “计划外的美好”,AI 的逻辑里没有。人有记忆里的温度,有对 “美” 和 “意义” 的主观感受,有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勇气,有 “哪怕错了也要试试” 的任性。这些 AI 没有的 “人性特质”,就是我们的 “不可替代性”。
《人比 AI 凶》不是一本教你 “打败 AI” 的书,而是一本帮你 “找回人本身力量” 的书。它像一面镜子,让你看见:AI 再强,也只是工具;而人,是带着温度、信念和冒险精神的 “创造者”。
如果你也和曾经的我一样,在 AI 浪潮里感到迷茫,甚至有点自卑,去读读这本书吧。相信我,你会和我一样,重新爱上 “人” 这个身份,重新找到 “我不可替代” 的底气。
毕竟,能创造工具的是人类,能思考 “我为什么创造工具” 的,也只有人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