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概念与起源

发布时间:2025-09-22 23:17  浏览量:1

道教的概念

道教是我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道教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撰作《易传》,由此形成了道教思想源头。

道教在东汉时形成宗教,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主张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于古代先民对神灵的崇拜。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至强调天人合一、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

那时的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的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

1

到了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

而且,这时的原始鬼神崇拜已发展至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在这一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即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

“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朝廷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

到了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所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礼乐文明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礼仪。

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了下来。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也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

神仙信仰也可上溯到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内容相当丰富,而且比较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渊源提供了依据。

在《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神仙与羽士的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在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在道教,教内以黄帝赴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学修长生久视神仙方术为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