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往远方赴任,李端题诗送别,颔联采用当句对,结尾富有深意
发布时间:2025-09-23 06:54 浏览量:2
凡夫俗子经常会为了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而奔波不息,然而世间也有心性澄澈者,他们遇事宠辱不惊,不恋富贵名利,行事从容,耐得寂寞。观秋叶染霜,不叹岁月易逝;听江声拍岸,不忧前路漫漫。
当一个人把浮名化作檐角清风,将俗利淡成窗前明月,纵然身处天涯海角,心中自有一方澄澈天地,不染尘埃,悠然自在,尽显旷达襟怀。下面一起读诗,朋友前往远方赴任,李端题诗送别,颔联采用当句对,结尾富有深意。
送濮阳录事赴忠州
中唐 · 李端
成名不遂双旌远,主印还为一郡雄。
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
巴人夜语孤舟里,越鸟春啼万壑中。
闻说古书多未校,肯令才子久西东。
诗的大意是:
莫叹功名未就,你带着仪仗、赴任远方;执掌一方印信,你便成了一郡雄才。郊野河岸不断延伸,红叶与黄花随之铺展;秋日里景色鲜明,青山和白水映照江枫。
来到忠州,您会与当地百姓在孤舟里夜话闲谈;春天来临,南方的鸟儿将在千山万壑中啼鸣。听说当地还有许多古书尚未校勘,怎肯让你这位才子长久地漂泊四方。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生于安史之乱的余波之中,盛唐的恢弘气象早已难现,科举之路也因战乱变得曲折,他既渴望通过仕途实现人生价值,又难逃功名难遂的现实落差。
李端早年隐居庐山,入仕后仅授秘书省校书郎,负责典籍校勘。才子不久便因厌倦了官场琐碎,于是便辞官归隐。仕而不遂、隐而难安的经历,让他对功名的认知比常人更加通透。
他的友人本来担任河南濮阳的录事(州郡的属官),后来被朝廷派往忠州(今属重庆)任职,李端得知这一消息,便亲自前去为其送行,并题诗相赠,表达了关心和鼓励之意。
开篇点题,并表达祝贺之意,“成名不遂双旌远,主印还为一郡雄。” 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友人未竟理想的惋惜,也有对他当前职权的认可。
双旌是古代刺史、节度使等官员出行时的仪仗(两面旗帜),象征高级别的朝廷官职。“主印”二字,进一步说明友人的官职得到了升迁。
不过读者应该都能看出,李端的这位好友似乎并不满意这一职务变动,而是志存高远,渴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诗人便安慰对方,能够掌握一郡印章,已经算是出人头地了。
“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次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采用了当句对,更蕴含深意。传统送别诗中描写秋景,多是以萧瑟草木反衬离别之悲,但是李端笔下的秋,则是赤叶、黄花的明艳,青山、白水的清朗,没有一片落叶的衰败,只有色彩的鲜活。
作者借此告诉友人,忠州不是穷山恶水之地,而是万物生机、色彩明丽,你的仕途或许不算成名,却像这绚烂秋景,此次赴任并非仕途结束,而是即将开启一个辉煌的人生。言下之意,只要对方踏实勤勉,必将重回朝堂,并可能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
颈联转而描写一派热闹景象,“巴人夜语孤舟里,越鸟春啼万壑中。” 友人虽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诗人深信他在那里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夜晚的孤舟里,有巴地百姓的闲谈;春天的山谷中,也有南方鸟儿的啼鸣。
寓居异乡,最怕的就是孤独。李端早已想到了友人内心的忧虑,并为其刻画出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巴人夜语是人文的温度,越鸟春啼是自然的陪伴,两者结合,让人乐不思蜀,甚至还会将忠州当作第二故乡。
“闻说古书多未校,肯令才子久西东”,结尾耐人寻味。这两句妙在不说盼归,反说留用,暗指忠州需要德才兼备之人,友人的才学不会浪费,这种期许比盼归更能体现他对友人的尊重。
李端曾在秘书省与典籍为伴,深知校书郎虽非显宦,却可以传承文化。他写给赴任地方的友人,字里行间充满了理解,并认为其价值不在虚名,而要不困于虚名,不囿于地域,把才华放在实事里,把心放在生活里。
全文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首联劝慰友人,虽未成名,但赴任一郡已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中间联通过多种意象,景语达意,展现出忠州的秋日风光与地域风情;尾联则点出友人可以发挥才学,暗含对其能力的认可与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