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刚一咽气,嘉庆就急调一位古稀老人进京,和珅:我命休矣
发布时间:2025-09-23 09:17 浏览量:1
公元1799年2月7日,89岁的乾隆皇帝去世了。
他的儿子永琰得知后不但不伤心,反而非常高兴,而权臣和珅收到消息后又悲伤又害怕。
和珅是什么人想必不用我多说,嘉庆皇帝要杀他的理由也是广为人知。
为了确保“杀和珅”这件事的稳妥,嘉庆皇帝还请来了一位强力外援……
乾隆十二年,朝廷照例举办了科举考试,这次考试中出现了一位年仅十八岁的进士,他的名字叫朱珪,是今天这个故事中的主角。
朱珪参加殿试时,被乾隆皇帝钦点为进士,还被选为庶吉士和侍读学士。
很明显,乾隆皇帝很看好朱珪,有意重用他。
朱珪
不过,想要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官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珪在朝中学习了十二年,一直到乾隆二十四年的时候,才迎来了自己的“结业考试”。
朱珪的结业考试就是去河南省当考官,主持河南省的乡试。
朱珪已经在乾隆身边待了十二年,各种各样的事都已经见过了,各种各样的规矩他也学过了,现在就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刻。
考官虽然只是个临时官职,但是却非常重要,因为科举取士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而取什么样的“士”与考官有很大关系。
想要贿赂考官的人很多,考官坚持操守的理由也很重要,究竟是收下万两黄金,还是拒绝诱惑,坚持本心,就要看考官的定力如何了。
朱珪的定力很强,他守住了自己的节操,完美完成了监考任务。
乾隆皇帝看到朱珪的表现后,对他大加赞赏,并且马上提拔他当了福建粮道。
四年后,朱珪又被提拔为福建按察使,同时兼署福建布政使,又是四年后,朱珪改任湖北按察使。
两年后,朱珪出任山西布政使,又是两年后,朱珪在山西布政使任上又兼任山西巡抚。
三年后,朱珪又兼任山西按察使。
从1759年到1776年,这十几年间朱珪一直在外地当官,虽然去的地方不少,但官职的高低变化不大,一直都是布政使或者按察使之类的官职。
朱珪在京城学了十几年做官,又出门锻炼了十几年,有学习有实践才算完美,这也算是乾隆皇帝对他的一种“培养”。
乾隆四十一年,朱珪终于熬出了头,他被乾隆皇帝召回京城,担任了十五皇子永琰的老师,而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从乾隆四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九年这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朱珪一直在京城当官。
他的官职虽然不高,但是他的德高望重,很受人尊敬,说话很有分量。
不过在这二十年里,大清的官场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因为和珅出现了。
对于朱珪来说,和珅只是一个年轻人,年轻人本该谦逊有礼,但是这个年轻人却是非常嚣张。
关键是他在嚣张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的庇护,这实在有些奇怪。
当时以朱珪为首的一些“清流”,非常看不起和珅,认为和珅不过是一个靠着溜须拍马上位的小人。
而这种小人是最误国的,因此必须赶紧除掉。
因此,朱珪联合御史一起弹劾和珅,几乎每天都要参他一本。
但是乾隆皇帝还指望着和珅给他搞钱,肯定不会让其离开。
朱珪等人发誓与和珅势不两立,要跟和珅斗到底。
但是和珅背后有乾隆皇帝撑腰,即便朱珪找到了和珅的犯罪证据,乾隆皇帝也不会把和珅怎么样。
随着时间的流逝,乾隆皇帝越来越老,和珅的势力越来越强,敢与和珅作对的官员也越来越少。
到最后就只剩下朱珪、王杰、纪昀、董诰等几个人还在与和珅作对。
本来还有一个比较厉害的阿桂,可惜阿桂在征战时留下了旧伤,老了之后疾病缠身,实在没法再“战斗”了。
其实不光是阿桂,朱珪和纪昀他们也不年轻了,他们根本斗不过和珅,但依然还在坚持。
乾隆五十九年,乾隆皇帝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连说话都费劲,只能由和珅代为传话。
此时的和珅大权在握,终于有了排挤这些政敌的机会。
已经六十四岁的朱珪,被任命为了两广总督,要从北京赶到广州去上任,幸亏朱珪的身体还算硬朗,要不然跑这一趟可太费劲了。
虽然朱珪此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他依然斗志昂扬。
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事件,发生在1839年,而早在1794年(朱珪在这一年上任两广总督),或者是在更早的时候,英国人就已经开始在中国推广鸦片了。
由于当时的英国每年只能运来一千箱鸦片,所以鸦片在当时并没有大范围流行。
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候,一次性销毁了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那一次就销了将近二十年的量。
可见与乾隆年间相比,道光年间的鸦片有多么流行。
林则徐为什么要急着“销烟”?因为再不管可就真完了。
虽然鸦片在乾隆年间还没有那么流行,但朱珪依然发现了这东西的可怕之处。
于是他下令抓捕这些贩卖鸦片的英国人,并且将他们带来的东西全部毁掉。
当时的大清还比较硬气,所以朱珪直接就带人抓捕了那些无良的英国商人,维护了沿海地区的安宁。
朱珪抓了这些英国人后,英国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他们派战船前来挑衅,但朱珪知道,现在的大清海军完全不是英军的对手,因此不能应战。
为了能研发新的强力战船,朱珪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五千两银子,都捐给了负责造船的部门。
嘉庆皇帝知道这个事后,打算将朱珪提拔为大学士。
但是和珅一听说要提拔朱珪,马上就害怕了,为了阻止朱珪再回到京城,他在乾隆皇帝面前告状,说朱珪担任两广总督期间碌碌无为,胆小怕事,不敢应战,丢了大清的脸面。
乾隆皇帝大怒,将朱珪贬为福建巡抚。
朱珪并没有因为贬谪而生气,而且他在临调任之时,又将自己筹措来的一万五千两银子,全都交给了海军,希望他们能造出更厉害的战船,击败英国人。
朱珪来到福建后,正赶上福建闹水灾,朱珪亲自赶往抗洪一线,与百姓同吃同住,甚至还一起干活。
在此期间,嘉庆皇帝一直在找机会将朱珪调回北京,可惜乾隆皇帝一直在阻挠他。
直到乾隆皇帝去世之后,嘉庆皇帝才有机会将朱珪调回北京。
而此时和珅正在处理乾隆的葬礼,当他得知嘉庆皇帝将与他有仇的朱珪调回京城后,便知道嘉庆皇帝针对自己的计划已经开始,自己恐怕很难逃过这一劫了。
想到这里,和珅不禁感叹道:“我命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