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又拿第一!全国文明城市榜单揭晓,这些变化你感受到了吗?

发布时间:2025-05-24 12:23  浏览量:1

一、西安为啥能蝉联全国文明城市?靠的是运气还是真功夫?

咱西安这次又拿了全国文明城市,你说这是运气还是真功夫?从官方数据看,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涵盖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生活、社会、生态、创建活动等九大维度,包括140条具体标准。简单来说,你每天感受到的交通秩序、空气质量、社区环境,甚至窗口单位的服务态度,都是测评的硬指标。

历史积累有多重要?

西安已经连续多届蝉联,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做到的。就拿城市治理来说,西安从“车让人·人守规”到“烟头革命”,从“三河一山”绿道建设到老旧小区改造,这些年持续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发力。比如经开第二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通过设置地下接驳车位、非机动车停放区和护学岗,让原本混乱的上下学高峰变得井然有序。这种“一校一策”的治理思路,正是西安蝉联的底气。

具体做了哪些实事?

- 生态环境:2021年市民对生态环境满意率达87.8%,2025年更是定下PM2.5浓度不超过4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不少于263天的目标。阎良区新增绿地4.6万平方米,曲江新区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这些实实在在的绿色福利,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 民生服务:未央区解决了13.3万群众的饮水问题,完成“保交楼”任务,让老百姓住得安心;曲江新区全年新增学位3000个以上,缓解了“入学难”;2025年计划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1.53万个,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 文明风尚:“西安因你而美”主题活动带动150余万志愿者活跃在城市角落,“周末哪里去·一起做公益”成为市民生活新时尚。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层出不穷,形成了“一城好人 德润西安”的浓厚氛围。

市民参与度咋样?

文明城市创建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西安通过“随手拍”“市民议事厅”等平台,让市民直接参与城市治理。比如垃圾分类,西安7000余个小区全部更换四分类设施,4.4万名“三员”队伍在桶边引导,居民参与度达83%,资源化利用率高达87%。这种全民共建的模式,才是文明城市最持久的生命力。

小结:西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靠的是“十年磨一剑”的积累,是生态、民生、治理多维度的硬实力,更是市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文明觉醒。

二、陕西其他城市表现咋样?渭南榆林为啥能新晋“文明优等生”?

这次陕西的成绩单相当亮眼:渭南市和榆林市新晋地市级全国文明城市,麟游县、府谷县入选县级名单,铜川、宝鸡、咸阳、延安等老牌文明城市也成功卫冕。为啥这些城市能脱颖而出?

渭南:老城换新颜,细节见真章

渭南作为农业大市,把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结合得有声有色。比如临渭区推行“文明积分”制度,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可以兑换生活用品,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城区里,渭南对背街小巷进行“微改造”,原本坑洼的路面铺上了透水砖,老旧的电线杆画上了文化墙,城市颜值和内涵双提升。

榆林:能源城市的绿色转身

榆林以煤炭产业闻名,但这次创文却打出了“生态牌”。通过“治沙+文旅”模式,将毛乌素沙漠边缘的荒滩变成了生态公园,既改善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同时,榆林在社区推行“红色物业”,党员带头解决停车难、飞线充电等问题,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文明创建的温度。

老牌城市如何保持领先?

宝鸡、咸阳等地通过“智慧城管”提升治理效率。比如宝鸡在重点路段安装AI摄像头,自动识别违规停车、占道经营等行为,处置效率提升了40%。延安则深挖红色文化,将革命旧址保护与城市更新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文明创建有了更深厚的精神内核。

小结:陕西各市的创文实践证明,文明城市不是“高大上”的空中楼阁,而是从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做起,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让文明之花遍地绽放。

三、文明城市评选到底看啥?为啥说这是“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品牌?

全国文明城市被誉为“城市综合类评比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荣誉。它到底难在哪?

测评体系有多严?

测评分为网上申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三大类,其中实地考察占40分,且采取“四不两直”的暗访方式。比如测评组可能突然走进一家餐馆,检查后厨卫生是否达标;也可能随机进入社区,查看垃圾分类设施是否完善。2025年甘肃崇信县能成为标杆,就是因为在精细化治理上下足了功夫,从背街小巷到农贸市场,每个角落都经得起“放大镜”检验。

群众满意度是硬指标

测评中有20分来自问卷调查,涵盖教育、医疗、治安等12个方面。西安2021年消费者满意度排名较低,但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打击假冒伪劣,2025年启动的新一轮满意度调查已覆盖百万市民,目标直指群众“急难愁盼”。这也解释了为啥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每年都要花大力气整治交通、提升服务——文明城市的核心是“人民满意”。

长效机制是关键

文明城市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持续投入。比如北京建立了“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长效机制,通过严格执法和志愿劝导,让斑马线前的礼让成为常态。西安也在探索“创城+”模式,将文明创建与智慧城市、基层治理结合,避免“迎检一阵风,过后就放松”。

小结: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测的是城市的“里子”而不是“面子”,评的是群众的“口碑”而不是“奖杯”。只有把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肌理,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四、西安还有哪些地方得加把劲?蝉联背后的“成长烦恼”怎么破?

虽然西安蝉联成功,但短板依然存在。我们不妨用“显微镜”看看这些问题:

交通拥堵:老难题如何新解?

经开第二学校周边上下学高峰的拥堵,只是西安交通治理的一个缩影。2025年西安计划打通断头路8条、优化公交线路20条、新增公共停车位1.5万个,但要彻底解决拥堵,还需从“车本位”转向“人本位”。比如借鉴北京的“交通微中心”模式,在地铁口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公交、地铁、共享单车无缝衔接。

消费环境:如何从‘倒数’到‘正数’?

2021年西安消费者满意度排名全国倒数第二,反映出市场监管、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不足。2025年西安计划新建消费维权服务站300个,打造规范化农村食品经营店10家以上,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信用监管”体系,对屡教不改的商家实施联合惩戒,让“诚信经营”成为市场底色。

市民素质:文明习惯如何养成?

尽管“车让人”已成西安名片,但仍有部分市民存在乱穿马路、车窗抛物等陋习。2025年西安将开展“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执法检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和处罚。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让文明意识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良性循环。

生态治理:绿色发展如何深化?

虽然西安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2025年PM2.5浓度目标仍有压力。未来需在能源结构调整上发力,比如扩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覆盖,推广分布式光伏整村开发模式,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色调。同时,加强渭河、浐灞河等流域治理,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

小结:文明城市没有“终点站”,只有“加油站”。西安要想持续领跑,必须敢于直面问题,把“短板”变成“潜力板”,让文明创建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五、结语:文明城市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从2005年首届评选至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已走过20年历程。西安的蝉联,既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当我们漫步在大唐不夜城的霓虹下,骑行在“三河一山”绿道上,或是在社区“邻里议事厅”里畅聊家常,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正是文明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文明城市创建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一块奖牌,而是让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正如北京通过精细化治理让背街小巷焕发新生,甘肃肃南以民族文化融合提升文明内涵,每个城市都在探索自己的文明之路。西安要做的,就是继续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指引,把文明基因注入城市的每一个细胞,让千年古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文明之光。

互动话题:

1. 你觉得西安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文明城市”的魅力?

2. 你认为西安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3. 作为市民,你愿意为文明城市创建做些什么?

文章来源:西西新闻《全国文明城市最新名单揭晓,西安蝉联荣誉称号》(2025年5月23日),澎湃新闻、西安网等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