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即将启幕,上海三部力作角逐文华大奖

发布时间:2025-09-23 20:06  浏览量:1

文化和旅游部今天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即将于10月1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本届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川渝两地共同主办,将持续至2025年底,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文艺事业的新气象。备受瞩目的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将贯穿其中,多部上海优秀作品入围终评。

上海精品力作入围文华奖,凸显创作实力

作为此次艺术节的焦点,第十八届文华奖剧目奖的评选备受关注。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驻场版),以及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三部剧目进入终评。这些作品代表了上海在戏曲、音乐和曲艺领域的顶尖水平,将与全国其他优秀作品共同角逐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政府奖。

同时,上海推荐参评文华奖节目奖的五部作品为上海民族乐团的跨界融合作品《中国色》、上海戏剧学院的木偶小剧《成长的烦恼》和群舞《江南》、上海小韦伯剧团的小话剧《竹蜻蜓与兔耳朵》(新编版)、上海文慧沪剧团的原创沪剧小戏《纺织仙女》(黄宝妹)。参评评论奖的三部作品为方家骏的《让触摸岁月转化为感知心灵——谈舞剧的创作现象》、胡晓军的《艺术传承,要“死学而后用活”》、聂伟的《舞台创演不能“唯大制作论”》,全面展现了上海深厚的艺术创作与评论底蕴。

文华奖改革创新,鼓励精品与新人

本届文华奖在奖项设置和评审机制上进行了多项改革。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赵聪介绍,奖项总数由上一届的30个增至55个,并首次增设了15个文华节目奖,旨在鼓励时长不超过40分钟的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广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此外,还首次设立了文华评论奖,以填补文艺评论领域的奖项空白。评选还强调“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放宽至近10年,鼓励艺术院团持续打磨作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十四艺节将于11月5日在重庆闭幕,整体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底。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4个群众文化作品亮相。如京剧《齐白石》、杂技剧《先声》、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世界赠予我的》等优秀作品,以及濮存昕、靳东、刘敏涛等知名演员都将精彩亮相。备受观众喜爱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的总导演——周莉亚、韩真,也将与观众见面。同时,全国优秀的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约1000件将展出。

人民的节日,群星奖与惠民演出精彩纷呈

与文华奖同步进行的,还有第二十届群星奖的评选。这个面向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的国家级政府奖,今年吸引了近30万人参与,作品数量创下历史新高。群星奖终评期间,入围团队将组成小分队,深入川渝两地的景区、街区、社区,开展18场“家门口”的惠民演出。这些演出将高水平的群星奖作品与本地特色民间文艺相融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此次上海共有九个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入围比例再创新高,涵盖音乐(含合唱)、舞蹈(含广场舞)、戏剧、曲艺四个门类六个种类。入围作品深植上海地域土壤,以“小切口”折射“大时代”,以“小作品”承载“大情怀”。这些扎根生活的创作,不仅是上海地域文化的生动表达,更彰显了群众文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初心。

此外,本届艺术节还特别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创新活力激发,策划了青少年艺术创演周和“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等活动,让艺术年轻起来、潮起来。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不仅是文艺精品的集中展示,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的盛会。它以开放、共享、融合的姿态,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栏目编辑:黄永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