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出兵190万排名全国第二的这省,为何却很少被人提及?
发布时间:2025-09-23 22:49 浏览量:1
说到抗战时期的省份,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比如,百万川军出川的四川省,以及全民皆兵的广西省,再者就是以一省之力挡住数十万日日军精锐的湖南省,以及我军在敌后开辟根据地的华北各省。不过,有一个省份虽然出兵达到了190万排名各省第二,但到了现在却一直很少为人所提及,这个省就是——河南。
那么,本期就跟雨田君一起来探究一下,为何抗战时期河南贡献这么大,却一直很少被提及的原因。
悲壮的河南抗战
河南抗战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悲壮。
从1937年日军在华北展开会战开始,整个河南就一直处于抗战的第一线。
1937年12月,日军发动豫北攻势占领了濮阳、丰丘等县城,整个新乡以北的区域完全落入日寇的手中。
1938年4-5月,结束徐州会战的日军向河南全面压来,并与国军爆发兰封会战,20万国军被日军华北方面军击溃,为了挡住日军追击的步伐还炸掉了花园口,这让半个河南沦为了黄泛区,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
花园口决堤后日军只能涉水行军
1938年10月的武汉会战中,作为武汉战场的延伸,豫南的大别山地区也成为了主战场,日军先后攻克了信阳等地区,除了豫西之外整个河南皆成为了沦陷区。不过好在武汉会战之后,河南坐拥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以及卫立煌的第一战区,才让日军未能出击豫西地区,形成了对峙局面。
在这期间,虽然双方也爆发了随枣、枣宜和中条山会战,但基本上日军都未能突破国军防线,至此之后双方虽然小摩擦不断,但国军仍控制大约50个县城,整体依然是对峙局面。
日军攻占信阳
1944年4月,日军为了打通平汉线发动了豫湘桂会战(河南段叫豫中会战),在日军20万大军的突击下,驻守在河南的第一战区全面溃退,豫中的郑州、新郑以及平汉铁路周边县城悉数被日军攻占。到了5月份,日军渡过黄河并占领了了洛阳和渑池等县城,哪怕是豫西深处的灵宝等地也被日军占领,此时整个河南境内仅剩下6座县城。到了1945年日军发动南阳战役,南阳和沥川等地接连失守。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河南所有111个县中,除了在大别山深处的新蔡、沈丘之外,有109个县先后遭到日军攻击或者沦陷。
攻占安阳的日军
战争对河南百姓的影响同样是灾难的。
在抗战期间河南百姓流离失所,电影《1942》中的流民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期间有1400万河南百姓流离失所,流民数量为全国各省之首,花园口决堤让,大量田地被弃,整个豫东地区在内的河南半省成为泽国。洪水过去之后的黄泛区让原本的中原粮仓成为盐碱地。
但,哪怕是半省大部分时间都沦陷的情况下,河南仍动员了全省之力奔赴扛抗战前线。
河南人民以民族大义为重,3000 万河南人忍着家破人亡的伤痛,将儿郎、丈夫送上抗日前线,勒紧腰带把保命粮送给抗日将士。
战争中的河南人民(剧照,来自《1942》)
在出兵方面。
根据战后何应钦对各省出战壮丁的记载显示,当时河南省一共出兵190万(实际为189.56万),位居国统区各省第2位,仅次于出兵最多的四川省(350万)。
要知道不同于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大部分地方都位于国统区,河南可是位于双方交战区第一线,在日伪势力不断渗透和交战区,能动员这么多丁壮参军不可谓不强。
而且要知道这仅仅是何应钦统计的国军人数,在1939年之后,随着敌后根据地的开设,我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有部分征战河南地区,其中王树声在豫西成立根据地,鄂豫皖地区更是有新四军5师和3师根据地,129师所在的晋冀鲁豫军区也涵盖部分河南地区,我军实际上也在这些地区征兵。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实际上河南的动员人数可不比四川少多少。
抗战国军在河南征兵一览表(不包含在河南的我八路军和新四军)
那么,回到文章提到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河南抗战贡献这么多,为何知名度和话题没有其他地方高呢?
其实在雨田君来看,不外乎这几点原因。
其一,就是河南抗战缺乏“话题”。
这一方面是河南抗战缺乏自己的旗帜人物。
比方说广西抗战的桂系,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李白组合,李宗仁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在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大捷,另一人白崇禧则国军里面出了名的小诸葛,参与和制定多次对日作战。两人都是名将出身,再加上桂系里面强悍的钢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在对日作战中(比如淞沪、芜湖),抗战后期的柳州、桂林保卫战中桂军也是取得不错的战果和牺牲,李白+广西俍兵的组合自然能被更多人记住。
桂系双雄李白组合
和桂系抗战同样出圈的还有川军和滇军。
他们里面的将领如刘湘、龙云和邓锡侯等人本身就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在全民抗战时期他们作为呆在后方的部队却主动走出前往前线抗战,本身就是一个壮举,当年百万川军扛着死字旗出川,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抗战过程中,这些部队大多都是独立抗战,也打出了很多英勇的战例,比如台儿庄之战中的川军王铭章部,禹王山阻击战中的滇军60军等都打出了抗日军人血性的一面。
在台儿庄的川军
而再说回河南,就缺乏“豫军”的支撑了。
早期河南是有豫军的,在军阀混战时期吴佩孚被赶出河南之后,冯玉祥的国民军就接手河南,并将河南军阀刘镇华兄弟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在冯玉祥被击败之后刘镇华独立掌握河南军政,并打出了“镇嵩军”的旗号,是真正意义上的河南王。
军阀时期的镇嵩军
可是好景不长,作为四战之地的河南自然很难在各方势力中保持独立,很快在中原大战期间刘镇华就被老蒋收编了,所以到了抗战爆发之前,河南实际上就已经被老蒋纳入中央军的势力范围之内,当时的飞将军刘峙还是河南政府主席,河南也称为中央军重要的兵源地和师管区。
缺乏独立性且作为中央军势力范围的河南更多是和老蒋绑在一起,在知名度上很多河南人的抗战胜果都记在了中央军身上,自然知名度不高,典型的就是打下台儿庄大捷关键一战的第52军很多士兵就是来自河南(郑洞国第2师来自豫东,张耀明25师来自豫西),淞沪会战中胡宗南的第1军(第1和78师)来自豫南。
1937年初在河南的中央军师管区(就地从河南征兵)
其二,就是河南战场的知名度原因
很多人会问,湖南和湖北同样是中央军化,为何他们知名度却更高呢?
这就不得不说发生在湖南的各项大战了,比如著名的四次长沙会战,国军取得1胜2平1负的战绩,面对强悍的日军王牌11军长沙打出了这样战绩实属难得,特别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用天炉战法将日军引入长沙围而歼之,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盟军最大的一场胜利,此战就连罗斯福也发来贺电。而除了长沙保卫战之外,国军在湘北的常德会战以及湘南的衡阳战役中都打的非常顽强,给予日军极大的杀伤,前者造成日军1万多人伤亡,后者攻城日军更是伤亡超过4万。
所以,发生在湖南战场都是决定抗战走向的大仗,而且国军在很多时候都抗住压力给予日军重创。
在常德保卫战期间的守军
而再看回河南战场发生了“武汉会战、枣宜会战、随枣会战、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
武汉会战,河南战区(大别山北麓)打的很不错,宋希濂的71军在此重创日军2个师团打出了德械师最后的绝唱,就连胡宗南也拼光地1军挡住了日军的步伐,但毕竟这是大武汉会战的一部分,更多人会记得“武汉”而非“河南固始”。
而至于中条山和豫中会战,国军发挥那就一个差,这两次战役皆被老蒋称之为自己军事生涯以来最大的惨败,枣宜和随枣会战虽然也是22次会战之一,但一来是第五战区李宗仁打的,二来则是跨越鄂豫皖几个地区,也并非全发生在河南。
非主战场和独立战场,再加上抗战期间汤司令、蒋鼎文在河南很多时候都不干人事,成为“水旱蝗汤”的国军更不受待见,知名度自然也低。
在河南后期不干人事的汤司令
可话又说回来,哪怕是知名度再低,河南对抗战的贡献依然是不可磨灭的。
尽管它缺乏一些外在的话题因素和相对独立的展现形式,但河南人民在抗战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