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警告起作用!特朗普联大放大话,但对中国却罕见沉默?
发布时间:2025-09-24 05:30 浏览量:2
特朗普又站上联合国讲台,这次直接把会场变成了个人专场。他猛批全球主义是垃圾,炫耀美国在他手里有多牛,甚至扬言要亲手解决掉七场战争。但眼尖的人发现,这家伙火力全开扫射四方,唯独对中国开了“静音模式”。
特朗普在80周年联大的演讲,核心目的有两个:第一,给国内支持者看,证明自己“让美国再次伟大”不是空话;第二,给国际社会看,重新划定“美国优先”的规矩。他提到通胀控制、股市新高、解决七场战争,所谓“解决七场战争”,具体指什么?是彻底平息还是暂时压制?国际社会对此的普遍看法是什么?这背后凸显的是特朗普一种独特的交易式外交逻辑:他将复杂的国际冲突视为可以快速了结的“生意”,用极限施压和双边交易取代多边框架下的漫长谈判。这种做法的短期效果与长期隐患分别是什么?他对诺贝尔奖的“不屑一顾”,实际上是一种更高明的自夸,意在将自己塑造为务实的问题解决者,反衬出传统外交和国际组织的“无能”。这一段的核心是塑造一个“表演者”和“颠覆者”合二为一的特朗普形象,为后续他批评联合国做铺垫。
特朗普对联合国的质疑是他演讲的核心戏码。首先点明,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在联合国场地批评联合国本身,这种“拆台”行为本身极具戏剧性。他嘲讽联合国只会写“措辞强硬的信”,是在彻底否定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体系的价值。他认为全球主义机构(包括联合国、WTO等)束缚了美国的手脚,让美国承担了过多责任而未能获得相应回报。那么,他理想中的国际秩序是什么?很可能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基于双边谈判和实力原则的“部落化”世界。这种愿景对全球治理意味着什么?是效率的提升还是混乱的开端?可以联系他第一任期内的退群行为(如退出巴黎协定、伊核协议等),说明这次演讲是其政策理念的延续和升级。最后,点出台下各国代表可能的反应——从过去的“嘲笑”到如今的“沉默”,这种变化本身就说明了世界对特朗普式政治的无奈与适应。
在俄乌议题上,特朗普的言论充满了交易色彩和机会主义。首先,他声称与普京关系好所以易解决,这暴露了他将国际关系高度个人化的特点,认为领导人之间的私交可以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其次,他解决冲突的方案不是外交斡旋或军事支持,而是“非常强硬的关税”,这完全符合其商人本色,将所有问题简化为经济成本核算。最值得玩味的是他对中印及北约国家的指责:“想想看——这是在资助一场针对他们自己的战争。”这句话需要拆解。他的逻辑是:你们买俄油=给俄罗斯送钱=俄罗斯用这钱打乌克兰=乌克兰垮了下一步可能就打你们。这套逻辑链是否成立?它刻意忽略了各国复杂的能源需求和地缘战略考量。他真正的目的可能是一石二鸟:既展示对俄强硬姿态给国内看,又借此敲打欧洲盟友和战略竞争对手(中国),逼迫他们在能源和安全上更依赖美国。这一段的分析要突出其策略的算计性和对现有联盟体系的破坏性。
特朗普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的表态极其强硬。他反对联合国成员国单方面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将其定性为“对哈马斯恐怖分子的奖励”,这完全颠覆了国际社会过去几十年推动“两国方案”的努力。这与他第一任期内的政策一脉相承,比如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推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而绕过巴勒斯坦问题。他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强化以色列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孤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尤其是哈马斯),迫使对方在极度弱势的情况下接受一个对其不利的解决方案。这种一边倒的支持以色列的立场,短期内会赢得国内亲以色列势力的喝彩,但长期看,它彻底堵死了和平谈判的道路,可能进一步激化地区矛盾。将此事与乌克兰问题并列,可以看出特朗普外交的一个共性:乐于用单边、强力的手段打破现有局面,但对于打破之后如何建立新的、可持续的稳定秩序,则缺乏清晰的路线图。
特朗普的演讲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美国回来了,但不再是那个大家熟悉的、扛着多边主义大旗的美国。联大会场里的沉默,比过去的笑声更让人琢磨不透。当最不可预测的人开始展现某种“克制”时,世界反而更需要打起精神。北京的会晤刚刚结束,大洋彼岸的演讲余音未了,下一张牌,会是谁先打出?
- 上一篇:大连今日发放1500万元国庆中秋消费券
- 下一篇:股价上涨最终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