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成交连续破 2 万亿,水牛带动经济有三路径,半年内或见 CPI 改善

发布时间:2025-09-24 10:42  浏览量:1

最近的A股市场,用一个词形容就是“上头”。

截至9月16日收盘,上证指数已经站上了3861.87点,而沪深两市的合计成交额,更是轻松突破到2.34万亿元

一提到这种靠资金“喂”出来的行情,很多人本能地觉得不靠谱,认为没有经济基本面支撑,纯属资金炒作。

但一轮由资金驱动的牛市,往往能通过三个路径,对实体经济产生实实在在的拉动作用。

第一个路径,是让股市变成“企业的超级提款机”

股市一火,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那些需要钱发展的公司,上市(IPO)和增发股票(再融资)的难度,也会从“地狱模式”瞬间切换到“简单模式”。

这就像给嗷嗷待哺的企业打开了一个直接从资本市场抽水的阀门,资金进来后,就可以拿去扩大生产、搞技术研发、玩并购重组。

回想2014至2015年那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一度摸到5178点,当时企业融资就是一路绿灯。

再近一点,2021年那波结构性牛市,资本大佬张磊在高点大笔投资隆基绿能和晶科能源,就是把钱精准地送到了国家重点扶持的科技产业链上。

当然,市场狂热时也会有不理性的一面。

比如2020年末那阵子,看着白酒股天天涨,一堆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都想冲进去“染个酱香”,闹出不少笑话。

但即便如此,这种“非理性”的投资冲动,客观上也带动了投资和经济的活跃度。

那么,企业拿到钱了,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这就引出了水牛的第二个,也是更贴近我们生活的路径。

第二个路径,是发动“财富效应”,让大家敢花钱了。

今年8月,A股、港股、美股中概股加起来的总市值,历史性地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

看着自己股票账户里的数字一天天变多,虽然钱还没到手,但那种“我好像又有钱了”的感觉,会极大地提振消费信心。

这种从股市赚来的“外快”,花起来总比辛辛苦苦挣的工资要痛快得多。

比如,2024年国庆节期间,旅游消费数据之所以那么亮眼,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节前股市涨了一波。

大家觉得赚了点零花钱,出去玩的手笔自然就大了。

而除了给企业送钱、让百姓敢花钱外,它还能充当“政策的扩音器”,让指挥棒更灵。

在熊市里,政策再怎么喊话、出利好,市场可能都无动于衷。但在牛市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政策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暗示,比如鼓励某个科技方向,资金就会把钱投向国家最希望发展的领域。

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政策传导的效率,让国家的宏观调控意图能够更顺畅地传导至实体经济。

把现在的市场和过去两次牛市做对比就会知道。

2015年那波,纯靠高杠杆硬冲,力气大但下盘不稳,最终以剧烈波动收场。2021年那波,资金则精准地流向了行业龙头和科技产业链,实现了融资和研发的同向增长。

而今天的市场,其实更接近2021年的升级版

首先,成交额站上两万亿,说明市场不缺钱。其次,上证综指的滚动市盈率在15-16倍左右,这个估值有性价比,还没到泡沫化的程度。

最关键的是,现在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就是强调资本市场要与科技产业协同发展。

尽管8月的物价数据还不好看,但代表生产成本的PPI和代表消费价格的CPI之间的“剪刀差”正在缩小。

这在经济学上,通常是企业盈利即将见底回升的“前奏”。

如果这轮股市能继续上涨,那么在未来的半年时间里,我们有很大概率会看到CPI、PPI以及消费数据出现率先好转。

说到底,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是众望所归。

在民间其他造富机会相对有限的背景下,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自然就成了承接资金、提振信心的最佳场所。

因此,我们看待这轮行情,或许应该多一份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