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宅兹的‘中国’指陕西省”的观点,与考古、铭文、文献相悖

发布时间:2025-09-24 13:24  浏览量:1

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及其铭文是最直接的证据。其内底122字铭文清晰记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这表明,“宅兹中国”是周武王克商后的规划,而周成王时期将其实现,迁都于成周(洛邑)并予以宣告。若“中国”指西周故地陕西(宗周),则武王克商后“宅兹”于此说不通,因周人本就兴起于此。铭文明确记载这是武王克商后新的政治构想。

传世文献与何尊铭文高度吻合,共同指向洛邑:

《尚书·召诰》、《洛诰》:详细记录了周成王五年(约公元前1039年)营建东都洛邑的过程,包括召公“相宅”、周公营建、成王迁宅等,与何尊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及“唯王五祀”的纪年完全对应。

《逸周书·度邑解》: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因镐京偏西,难以有效控制东方广阔疆域,为此夜不能寐,并明确表达了在伊洛流域“毋远天室”之地建立新都的遗志。这直接解释了武王“宅兹中国”的意图。

《史记·周本纪》:有“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记载,是对洛邑作为都城地理优势的经典概括,点明了“中国”作为“天下中心”的地理和政治意义。

铭文中的“中国”是“中或”,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之意,是一个指代“天下中心”的地理和政治概念,而非国号。

“宅兹中国”的语境:此言是武王在克商后所说,意在寻找一个新的、能有效统治四方的中心都城。若“中国”指周人起源的陕西,则“宅兹”(居住于此)失去了意义,因他们本就“宅兹”。

西周金文中,“成周”(洛邑)出现频率远高于“宗周”(镐京),这从侧面反映了成周在东周时期作为政治中心的重要性。

周人兴起于西土,克商后面临如何统治东方广大地区的难题。镐京偏西,有“鞭长莫及”之虞。而伊洛流域的洛邑,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被武王视为“天下之中”,在此建都可以“四方入贡道里均”,便于震慑东方诸侯和殷遗民,巩固新政权。

武王早逝,其志由成王和周公实现。平定三监之乱后,他们深刻意识到在东方建立政治军事中心的必要性,于是营建洛邑,并将象征王权的“九鼎”置于此,即“定鼎中原”,实现了武王的遗愿。

主流学术界(包括考古、历史、古文字领域)基于“二重证据法”(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印证),普遍认为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指的就是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国家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官方机构的展览说明均采用此说。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指陕西省”的观点,缺乏直接证据支持,并与考古发现、铭文内容、历史文献及当时的政治军事逻辑相悖。

何尊及其铭文的价值,在于它实物见证了“中国”概念从地理中心(天下之中) 向文明与政治中心(中央之邦) 的演进源头。这份珍贵的遗产属于全体中华民族,是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