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还有不出轨的婚姻吗?心理学告诉你哪些人更容易出轨!

发布时间:2025-09-25 12:10  浏览量:1

如今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出轨的新闻、故事,尤其当我们听闻身边熟悉的人、看起来婚姻美满的人也卷入出轨的漩涡时,所产生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这很容易动摇我们对爱情和婚姻的信任,不由得草木皆兵,怀疑起一切婚姻。

就像我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问题,题主有一个特别好的男性朋友,结婚十年,有三个孩子,却出轨他人,还口口声声和第三者才是真爱,这让题主感到深深的恐惧和信念的崩塌。

这位题主想不通,为什么同甘共苦,为他生了三个孩子的老婆,他看都不想看,第三者说一句安慰的话语,他都会心动?甚至觉得这才是真爱?这让题主特别害怕自己的老公也会如此对待自己,害怕多年婚姻抵御不住外界的诱惑。她不禁发出疑问:现在这个社会,保持忠诚真的这么难吗?

在这个问题中,我看到了许多人同她一样的忧虑,还有对出轨的那位朋友的谴责。

若你把出轨这件事看作孤立的、单方面的道德沦丧,那你确实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但根据我这么多年在咨询室看到的案例,一个人出轨与否,绝不是这个人单方面的品德问题,而是一场个人特质与婚姻系统之间复杂博弈的最终呈现。

也就是说,对于某些人和某些关系模式而言,不出轨确实很难,因为当事人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忠诚对他们而言更像是压抑自己的被迫选择。

但是在另一类人和关系模式中,他们完全不觉得委屈、压抑,没有什么出轨的动力,忠诚就成了一种自然且轻松的、主动的选择。

所以,我们不能以个别案例来以偏概全地评估所有的关系和伴侣,更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婚姻问题而过度焦虑自己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识别关系中的风险信号,增强经营婚姻的智慧,提升自己处理亲密关系问题的能力

你说朋友看起来家庭和睦,有三个孩子,经济稳定,社交体面,但一段关系是否有人出轨,不是表面上的和谐美满所能决定的,而是关系内在的情感质量和联结深度。

换言之,是婚姻中夫妻共同的互动模式,影响了出轨概率的发生。

就像我一直强调的,出轨,不是关系的核心问题,而是关系早就出现问题表现出来的症状。

关系中出现了情感疏离、沟通断裂和需求忽视时,出轨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就像一个人发烧、咳嗽,说明身体内存在炎症,我们如果仅仅开止咳药退烧药,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1

那么,什么样的婚姻更容易发生出轨?

婚姻治疗师保罗佩鲁索研究了大量临床案例,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类型:

01

婚姻的关系满意度下降:

当婚姻中的亲密感、情感联结和性满足等方面出现持续下滑,夫妻双方或一方开始感到孤独、不被理解和欣赏时,关系满意度就会显著降低。

这种下降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突然下滑,所以很容易被忽视。

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种种压力,比如经济压力、育儿负担、工作忙碌等,这会让我们疏于关系的经营。

当一个人在婚姻中感到情感饥渴、被忽视或不被重视时,也就是对伴侣积累了许多不满,就更容易被外界关注所吸引,从而为出轨创造了条件。

02

关系中出现明显的权力失衡

当婚姻中存在明显的力量不对等,比如一方总是主导决策,另一方则长期妥协退让;

或者两个人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存在较大差距,强势的一方成为了关系权力的主导者,这种失衡很容易会导致弱势方产生怨恨感和疏离感

权力失衡还可能表现为情感付出不对等,如果一方不断付出却得不到相应回报,最终当事人可能通过出轨来寻求心理平衡或报复性补偿。

03

未实现的梦想:

每个人进入婚姻时都带着某些期待和梦想,比如渴望被宠爱、被理解、能够和对方共同成长或实现某种生活方式。

当这些梦想在婚姻中长期得不到实现,甚至被伴侣嘲笑或忽视时,就会产生深深的失落感。

特别是当中年危机来临,当一个人意识到某些梦想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时,更容易通过出轨来寻找新的可能性,试图在婚外关系中实现那些未完成的梦想。

以上三点为出轨提供了潜在的土壤和条件,但是并不是所有满足这三点的婚姻都会出轨,而如果婚姻中有人具有特定的人格特质,出轨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就好像一片肥沃的土壤,还需要合适的种子才能生长出植物一样。

一个人是否容易出轨,我们其实很难从表面看出来,因为这不是由社会地位、教育背景或外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格成熟度和情绪处理能力。

2

那么,对于什么样的人来说,

不出轨“很难”呢?

01

低自我价值感者:

相比自我价值感稳定的人,低自我价值感者更容易出轨。

这一类人的特点是对自己的价值没有内在稳定的认知,他们的价值感高度依赖外界的认可和正向反馈。

在婚姻中,他们非常依赖伴侣的反馈来确认自我价值,当伴侣对他表示出满意、喜爱、热情,他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魅力的,感到安心和自信。

可是当婚姻进入平淡期,当生活中的琐事和压力让伴侣精疲力尽,伴侣自然无法对他们表达出持续的赞美和关注。

也许伴侣有时候会对他爱答不理,也许伴侣对他表现出不满意,或者只是单纯需要个人空间,他都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受到了威胁,自我形象开始动摇。

比如我们提到的关系中存在的权力失衡,虽然任何婚姻都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权力差异。

但是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这种失衡意味着本人的失败、怯懦,价值感的缺失,他无法理性看待这种差异,要通过婚外情来证明自己仍然有吸引力、有力量

他无法就事论事,分清楚伴侣是对事件不满,而不是对他这个人不满,于是就可能通过婚外情来寻求价值确认,通过另一个异性的关注、崇拜和迷恋来证明自己有魅力。

02

对匮乏和不满低耐受者:

如我们前文所述,容易发生出轨的婚姻里,通常会有对婚姻满意度降低的情况:

可能有人感到没有被关心和理解,可能觉得性生活不够和谐,或者情感交流不足,或者有着未实现的幻想和期待。

也就是说,婚姻中有了空缺和匮乏,会让婚姻中的人感到不满足和受挫。

但有些人面对这些匮乏和不满,会有较高的耐受力,也就是俗称的“能忍”,他们或许能用其他方式开解自己,或许能想办法自己填补这些空缺,或许会通过沟通和努力改善关系。

可有些人对这种匮乏和不满的耐受力很低,他们像孩子一样,无法处理“渴望却无法立刻拥有”的痛苦,一点点匮乏就会感到心痒难耐、坐立不安。

他们太渴望新鲜感、激情、或者某种特定的情感体验,延迟满足的能力极差。

这时,如果外界出现了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匮乏的对象或机会,他们很可能把持不住,轻易跨越界限,同时他们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约束力,很容易突破限制。

03

回避冲突或亲密者:

这类人通常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可能因为童年经历或过往创伤,对真正的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

当婚姻中出现问题时,他们不愿意直面冲突,也不敢表达真实的需求和脆弱,而是选择回避和疏远。他可能沉迷于工作、游戏,或者和伴侣维持表面上的和谐,其实心中十分压抑和憋屈。

与此同时,他们内心对亲密的渴望并没有消失,反而可能因为婚姻中的情感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

当遇到一个看似“安全”的婚外对象,他们很容易陷入婚外情,因为这种关系似乎提供了亲密感,又不需要面对真实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

他们通过出轨来满足对亲密的渴望,同时又避免了婚姻中需要面对的真实问题

04

缺乏共情能力和责任感者: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身处在不满意的婚姻中,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用出轨来解决问题,因为许多人会有“共情能力”和责任感。

他们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道自己出轨会给伴侣带来多么大的伤害,也知道一旦出轨,家庭、亲子关系、甚至事业都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塌。

他们出于对他人感受的考虑和对承诺的尊重,会约束自己,即便在婚姻不满时也不会选择出轨。

而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无法感知到出轨带给别人的巨大伤痛,理解不了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这让他首先会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很少考虑后果。

也就是说,如果以上的关系中,存在着这样的伴侣,不出轨确实极为困难。

因为这些伴侣内在缺乏稳固的“锚”,而他们的婚姻系统又无法提供安全的“港湾”,外力的一点点诱惑就极容易让他们偏离航道。

对他们来说,出轨是比经营婚姻、或者离婚更为容易、轻松的选择,通过出轨,他们低成本缓解了心中的痛苦,何乐而不为呢?

可如果是一段本身就充满了爱、平等、关怀的关系,关系中双方都可以表现真实的自我,婚姻能够给予彼此滋养和安全感;而伴侣又有着稳定的内核,有处理冲突的能力和智慧,还有足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那么,“忠诚”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他们辛苦压抑自己、勉强而为,而是主动的、愉悦的选择。

所以,出轨“难不难”,要看一个人本身的成熟度和关系的健康度,你身边那些出轨的所谓“好男人”,恰恰是个人内在脆弱与关系系统问题共同作用的典型例子。

而我们普通人可以做的,不是生活在恐惧和怀疑中,而是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格成熟度,提升识别和经营健康关系的能力。

我们可以尝试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感,不完全依赖外界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即便对方出轨,也明白这和自己的价值没有关系,从而稳定住内核。

同时,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处理不满和匮乏的能力,学会在关系内沟通和解决问题,尽力修正婚姻中的偏差,建立真实联结,又能各自明确边界的亲密关系,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伴侣出轨的概率。

当然,识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改变是比筛选要难得多的事。

我们可以尽量选择具有相应成熟度的伴侣共同创建健康的关系系统,对于人格有明显缺陷的伴侣,则需要审慎考虑,做出让自己不易后悔的选择。

婚姻中的忠诚不是一场需要苦苦维持的忍耐,而应该是两个完整的人共同选择的道路。

当我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并智慧地选择与经营关系时,“不出轨”就不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而是内心自然流向的结果。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