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他从副总理降为工人,被罢免职务后安慰妻子:我不会自尽
发布时间:2025-07-30 13:48 浏览量:1
1975年,孙健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层面的政治舞台。那一年,他被推选为国务院副总理。事情也就是这么突然,甚至让身边人一时都反应不过来。毕竟在那之前,他不过是一个从天津普通机械厂一路熬上来的普通人。没有人会在街头巷尾谈论他,也没人会特意留意这样一个底层打拼半生的人会有多厉害。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流过几十年。可是命运翻了个身,给了他春风得意的一步,谁说这不是一碗冷水突然泼下来?
他出生在1936年,河北保定的小村里。一年秋天,空气里满是紧张,那时候日军正肆无忌惮地横行,三光政策下,农家屋顶风一吹就犹豫着要不要逃命。没人知道明天会成什么样,田地都荒了,被践踏得很惨。孩子们像蚂蚱一般跟着大人到处奔命,这日子挺没盼头。孙健的父亲耷拉着脑袋,母亲洗衣煮饭,眉头始终皱着。村子里,总有人半夜突然跑掉,等明天就再也回不来。
拖到新中国成立,村里风气才安稳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可是没见过啥好的生活,孙健十五岁就出来打工了。天津的内燃厂里,夏天酷热空气里灰尘飞舞,他跟师傅们学徒翻砂。胳膊上经常烫起泡,汗水浸透衣服。他没什么抱怨,就认认真真地干。他师父时常跟别人说,这小孙蛮争气,做事实诚,人又规矩。
像这样干了七年,他才渐渐爬上组长的位置,后来又做了车间带头。他得到的第一份工作荣誉,其实就是每年厂里的那个唯一的入党名额。那些年在工人群众里,这种机会可是千里挑一,一辈子也不一定轮得上。他自己都没想到,厂长竟然首先点了他的名字。
热情过了头,他还不敢松劲。得了好处反而怕辜负别人,一天工地上跑得比谁都忙。别人说,得休息了,他摆手,说“领导信我,我不能让人笑话。”就算是嘴上这么说,他其实也不是全靠这个想法。谁不是累到骨头里去,还嘴硬撑着?偶尔回头都觉得,这种要强是不是反倒苦了自己。
1958年,他算真正进了仕途,在厂党委当副书记。紧接着,他调到天津一机局。所有升迁看着都很顺溜,好像特意给他铺了一条路。但他自己心里清楚,这和自己平时跟工友们混在一起挺有关系。群众里推出来的人,讲话和别人不一样,大家喜欢他,觉得这人可靠。人靠点聪明劲是不行的,有时候傻一点反倒受人喜欢。
时间推到1973年,他进了天津市委。那段时间天津工业很出名,他管的事情也压着头顶。现在想想,有时候命运好像一口气推着你走,前面是什么自己都不清楚。他白天在厂里调研,晚上还住在车间和工人们待一块儿。谁会想到,这样的干部会和小工人一样蹲在地上吃饭睡觉?可偏偏这就是他的习惯,谁都不觉得突兀。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召开。大家很快把孙健推上副总理的位置。当时全国都知道,他是最年轻的国务院副总理。周总理分派工作时,还犹豫了下,专门对身边人说,这小伙虽说年轻,经验稀少,优点也就在这儿。于是安排孙健下基层,一年时间,结果他在下面转了三年。谁知道三年过得会这么快?
副总理的岗位没有假期。不管是东南沿海还是西北山地,孙健什么景都没顾得上。每天睁眼就是工厂、车间、调研、文件、总结。其实他很累,经常夜里睡不着,怕出了纰漏。人都说高位风光,没人看到副总理的压抑和紧张。工作里,他一点都不敢含糊。
但命运哪会照顾谁。1978年,政治风云一变,孙健也成了被牵连的对象,说是卷入了“反动”运动。本来他的仕途看着风生水起,却突然落到了低谷。他突然被政协通知停职,听着电话都觉得头大。真是有点梦一样。
这一年,他丢了副总理的帽子,中央专门通知他,看他怎么打算。来时风光,走得无声无息。面对这样的变故,他却没怎么沮丧,反而平静地提出回厂当个小工人。话说得干脆,一点没纠结。“当工人就当工人吧,也省心。”
他回家那天,妻子一脸担心。问他是不是出事了。孙健呵呵一笑,说自己不会绝望至此。继续下厂,比什么都轻松。不用思前想后,也不用头疼应付各种麻烦,生活简单。大家都觉得他挺想得开,但其实换了别人,不一定能过得这样快。
小厂里的老同事见孙健回来了,谁都没嫌弃他。他们还故意拿他和以前比,问厂饭和中央饭哪个香。他也乐在其中。说起来,他到底适合基层。这话有矛盾吗?也许有。可人的一生,哪有不转弯的路?
1985年,厂里因为引进德国机械设备,孙健被安排去主抓。这是因为他以前干过大事,操作起这些关系、协调、技术他都有理。他又开始忙活,有条不紊地推进项目。从副总理再回到带领小工人的岗位,就这样无缝切换。别人佩服,他自己却乐在其中。有人觉得,他其实适合更高的平台。可是这样说未必对,他乐意回工厂也是因为那里才有归属感。是不是太矛盾?没准。
后来这种踏实一直继续。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他被诊断出肺癌。长期吸进的灰尘磨坏了身体,没办法。1997年11月,他在天津医院去世,终年61岁。老厂同事听说都叹了口气,有人说世事无常,有人说还是工人本分,最终还是走回来了。这话听着虚,但没人觉得不对。
回头看孙健走过的这条路,上去也好,下来也罢,都是自己走下来的。有光彩的时候,他活得带劲;低谷的时候,淡了也就过去。他不是没野心的人,只是在关键节点想明白了事情,选择了最顺的那条路。有过惋惜,也有无奈,人生大起大落,可能谁都有不服气的时候,换成别人会不会更激进点?但是他偏偏就这么糊到底了。
或许,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高光时不必张扬,低谷时也不必自怨。任凭命运拉扯,这个从小厂走出来的副总理,最后又回到了铁锈和机油味儿的车间。他的故事,挺奇怪,但又不复杂。多数人只看见了终点,却没顾得上这一路的颠簸和转向。不是励志,不是警示,更多的是普通人卷进大时代后的一次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