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维权暖心行动|情理法共融,京城大比武巧解“家事结”
发布时间:2025-09-25 20:14 浏览量:1
当严谨的法条遇上家长里短,当专业的调解碰撞市井烟火,一场关乎家庭和睦安宁的“大比武”在房山调解学院火热上演。虽然9月的北京秋意渐浓,这里的气氛却持续升温——来自16个区和市律师协会的调解精英齐聚一堂,在笔试的沙沙书写、竞答的铃声疾响、模拟调解的唇枪舌剑中,展开为期两天的北京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大比武”巅峰对决。
刘跃新说明评分参考
“婚姻家庭纠纷基于血亲和姻亲,调解必须坚持情、理、法结合!” 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副会长、北京人民调解协会副会长刘跃新在赛后点评中的一番话,点明了这场技能较量的深层意义。
搭“沟通桥”找回家庭真情
抢答环节激动人心
大屏幕上,题目如闪电般轮番滚动:离婚冷静期如何适用?全职妈妈十年家务如何量化补偿?赌债算不算夫妻共同债务?抢答题环节,每一个问题都是现实中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
“不能放弃!”一位在抢答环节失利,却在模拟调解中翻盘的选手赛后坦言,“这感觉太熟悉了。就像调解室里,只要当事人还愿意坐下来,哪怕只给一分钟,你就得抓住机会——因为开口,就意味着希望还在。”
这份“再试一次”的韧劲,在调解员于志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面对的是一场典型的父女赡养拉锯战:69岁的张大爷独居多病,攥着微薄的养老金,满腹委屈要求女儿每月支付500元;女儿小张红着眼眶,她每月3000块的工资要负担房租、养娃,更刺痛她的是父亲电话里“没出息”的指责和每次见面时劈头盖脸的埋怨。
“咱们都先消消气……” 于志新温和而坚定地打破父女间剑拔弩张的气氛,“老人家,您看您身体不好,看病吃药钱紧巴,这困难实实在在摆在眼前。”她又转向小张,“我也听出来了,您不是不愿管老人,是有些事压在心上太沉了……咱今天不光是算钱,更要解开这个‘心疙瘩’。”她精准捕捉到,这场纠纷的“死扣”不在法定义务,而在积怨深埋的沟通裂痕。
现场调解精彩纷呈
于是,一个饱含智慧的“阶梯式方案”在沟通中成型:每月300元基础赡养金,是女儿责任的体现;医疗费用实报实销,女儿承担70%,在现实压力与孝道间找到平衡点;最关键的是那份“亲情约定”——每两周回家看看老爸,或者至少打一次电话。这不仅是尽赡养义务,更是修复亲情的黏合剂。于志新深知,唯有在法理框架内注入理解与温度,才能让亲情之树重新发芽。最终,方案敲定,父女俩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那份久违的认可无声地落在了调解书上。
“这次‘大比武’,像给我心里安了台‘显微镜’。”如何倾听老人藏在抱怨后的孤独?如何化解女儿藏在抵触中的委屈?于志新向资深调解员“偷师”拉近距离的小窍门: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理解的眼神。
“做律师的时候,思维像一把锋利的刀,首要任务是‘分清是非,守护一方权益’。”她坦言,“但赛场上的模拟调解,让我彻底领悟了调解的真谛——它不是法庭上的对抗,而是站在中间,用情理法作材料,为两边搭一座能走通的‘心桥’。目标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如何一起把日子过下去’。”
案例示范抓住调解之要
调解室内气氛紧张。70岁的翟大爷与60岁的张阿姨,这对同居三年、共同翻盖了房子的“老来伴”,因房产归属和拒领结婚证吵得面红耳赤。翟大爷坚信“不领证房子就全归我”,张阿姨则满腹委屈:“没名没分,我算什么?”
“大哥大姐快请进!哟,大哥,真看不出您七十了,精神头真好!”调解员刘医名一句暖场话,悄然松动翟大爷脸上的冰霜。
“您为啥死扛着不领证?”“领证她就分我房子!图我钱!”翟大爷脖子一梗。
“担心财产,我懂!”她先共情,随即亮剑,“但《民法典》可说了:同居共同翻建的房,分手时照样按贡献分!不是您说不领证,房子就跟大姐没关系!”
“而且,您没儿没女,大姐没名没分。她若寒心走了,您守着空房子,谁端茶送水?谁陪您看病?晚年凄凉,房子能替吗?”情理之矛,瞬间刺穿翟大爷最后防线。他沉默良久,终于吐露:“……想过。但怕她儿女不同意。”
刘医名环顾二人精心打造的家,温情打开最后一道防线:“大哥您看,这亮堂屋子是大姐收拾的吧?窗帘花样是她挑的吧?阳台花花草草是她浇的吧?再看东屋大火炕,炕沿那扶手——是您怕大姐摔着特意装的吧?费这多心思,不就图老来有个伴儿,互相依靠吗?”
回忆的暖流,融化了坚冰。
“大姐要两千生活费,天经地义!大哥您舍得老伴儿跳广场舞没条新裙子?下月领证,我还等着吃喜糖呢!行不行?”
短暂寂静后,翟大爷迎着张阿姨目光,斩钉截铁说:“行!”
一个“行”字落地,掌声雷动。情理法的交响,终让老来伴的心墙轰然倒塌。全场掌声雷动。
“看似考法条,实则考如何让法条有温度地落地。”抽到了同一道题目的调解员高婷婷跟记者分享,“我的调解思路最终还是围绕就事论事,解决阿姨想要老有所依和大爷担心自己房子没了的冲突。但是刘医名并没有局限在两个人的情绪对立和对财产归属上,而是全力以赴劝说两人认识到同居与结婚的实质区别,一层层探寻‘犟老头’到底为啥抵触和阿姨登记结婚。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调解较之于诉讼另一种更有温度的力量,它能解决更复杂的‘人’的心结。”
实战练兵感悟理念初心
赛后,刘跃新点评道,在调解过程中,最考验调解员功力的莫过于对“情理法”顺序的把握,实质调解,追求“事结心结双解”。
“整场下来,只有少数同志走了这个思路,深挖了心结。其他同志立刻接入诉求调解,这是个遗憾。”他语重心长地指出,“解决家庭矛盾纠纷,不能单纯靠解读法律规定,那我们把婚姻法、继承法24小时灌输也解决不了问题。法律是底线,而不是唯一衡量家庭纠纷对错的标准。”这番点评让在场选手无不深思。
高婷婷在赛后的感悟印证了这一点:“相通之处是我们的目标一致——解决纠纷,化解矛盾都需要关怀人本身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区别在于角色定位,律师偏向一方,调解员必须绝对中立,是和平使者,目标是促成和谈。”刘医名也深有同感:“婚调工作更像一场‘情感修复工程’,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兼顾理性沟通与情感共情。”
这场“大比武”不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更是一次理念的洗礼和力量的凝聚。它生动展示了北京婚调工作的坚实步伐,生动勾勒出北京婚调工作行稳致远的坚实足迹:法院、公安、民政、司法、妇联等部门协同发力,织就“问题联治、工作联动、矛盾联调、风险联控”的严密网络,“大调解”格局筋骨日益强健。
在这过程中,北京各区化身“练兵场”,针对痛点精准施训:西城打造“指尖上的练兵场”,微信专栏随时充电;海淀集结近700名调解员,邀请家事法官、金牌调解员传授“情理法融合”心法;朝阳、延庆聚焦“法律明白人”培养,线上线下融合赋能;昌平凝聚“比学赶超”共识……“案例教学+模拟实战+专家答疑”的组合拳,让调解员们练就一身化解“家长里短”的真功夫。
一等奖选手合影
比武落幕,灯火长明。这些从“大比武”中淬炼出的京城调解员们,带着对法理情的更深领悟,带着对万家灯火的责任担当,已重返各自岗位。他们将把赛场上的“悟”“韧”“度”,转化为调解室里的智慧与温情,继续在家长里短中弹奏和谐的音符,为守护首都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法治北京,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她力量”与“她智慧”。
来源/中国妇女
编辑/刘世康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