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判断:注意谈话的区别性与层次性
发布时间:2025-09-25 16:40 浏览量:1
中国有句俗语:“见什么菩萨烧什么香,看什么对象说什么话。”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懂得看人说话,与不同身份的人沟通,要懂得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儿里,让对方愿意听也乐意听。
看菜下碟,看人说话,这是与人交谈的一项重要技巧,同时也是一个人社交能力、学识修养以及处世态度的体现。一个擅长说话之道的人,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时,都会注意到谈话的区别性与层次性,力求让与他谈话的人感到舒适、愉悦,这不仅是一种社交技能,同时也是一种礼貌的体现。
张伟这人性情直爽,为人仗义,但有时候有些大大咧咧,不懂察言观色,说话张嘴就来,不知不觉就把人得罪干净了,所以即便为人不错,但张伟的人缘却一直都不太好。
前阵子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张伟见到了高中同学李科。李科这几年混得挺不错,在一所市重点小学里头做校长。要知道,现在的人除了愁房子,愁工作之外,最愁的恐怕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了,所以李科这职务啊,说不上多高,但作用可是很关键的。因此,一听说李科是校长,好几个老同学就赶紧上来套近乎了,左一声“李校长”,右一声“李校长”的,把李科叫得是心花怒放,嘴上客气地寒暄着:“别别,还是跟以前一样,叫名字,别生分了。”但这脸上的笑就没落下来过。
在学生时代,张伟和李科的关系还不错,那时候,李科长得很瘦小,在班级里也没什么存在感,大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豆芽菜”。班上有几个调皮的男生经常会欺负他,那时候张伟就是个特别有正义感的人,长得人高马大的,帮李科出过几次头。后来,李科就成了张伟的小跟班,有张伟护着,也没人再敢欺负他了。直到后来,李科转学去了外地,两人才渐渐失去联系。
虽然多年不见,但几杯酒下肚之后,大家都闹腾起来,开始回忆往昔岁月,气氛也越来越热烈。张伟这人本来心思就比较简单,为人又大大咧咧,不太懂得看人脸色,说着说着以前的事情,突然一把搂上了昔日“小跟班”李科的肩膀,高声说了一句:“诶,我说豆芽菜,你这几年可真是够出息的啊!以前谁能想到,这一堆人里头,最出息的居然是你豆芽菜!你还记得不?那时候大梁他们总欺负你……”
听着张伟絮絮叨叨地说着当年的糗事,李科的脸越来越黑,张伟却毫无察觉,一口一个“豆芽菜”叫得可高兴了,临别之际还热情地留了李科的手机号码。大家都看出了李科不高兴,中途好几次想打断张伟的话,可惜张伟这人偏偏不会看脸色。
聚会结束之后,有同学私下暗示张伟,说李科现在是今非昔比了,和他说话不能再和从前一样,会惹人不高兴。但张伟却大手一挥,豪爽地表示:“我和豆芽菜那是铁哥儿们,能一样吗!”
后来,张伟侄子该上小学了,为了安排学校的事,全家人都操碎了心,四处托关系,找熟人。张伟突然就想起了李科,想到自己和李科的“铁哥儿们关系”,张伟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把侄子送进市重点小学。
接到张伟电话的时候,李科还有点懵,上次聚会的事情确实闹得不太愉快,但事情过去这么久了,李科倒也没放在心上。本来李科还打算和张伟寒暄几句,约出来吃个饭什么的,可没想到,这还没开始寒暄呢,张伟已经直接跟他说道:“豆芽菜,我侄子想去你们学校读书,这事你能办吧?以后他去了,你可得罩着他点儿。我哥哥嫂子本来说请你一块儿吃个饭,我一想吧,最近大家都事儿忙,等过阵子再说吧……"
当然,最后张伟的侄子并没有出现在入学名单上,张伟又陆续打了几次电话给李科,都是李科助手接的,每次都是同一句话:“李校长在开会,有事您跟我说。”
张伟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不懂得看人说话。以前,大家都是同学,说话自然不需要什么顾忌。但进入社会之后,每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会有一次大改变,相应的,大家的自我定位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就像李科,怎么说也是个领导,平时求他办事的人肯定也不少,早已经习惯被人恭维了,即便嘴上客气,但心里显然是有些高人一等的想法的。结果张伟呢,不仅没有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发生变化而改变自己和他的谈话方式,而且在求人办事的时候还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张口就来,这样子李科怎么可能会高兴呢?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我们与对方交谈的方式也应当有所变化。比如面对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态度就要恭敬一些;面对女士,说话就要注意尺度一些;面对家人、朋友,就能相对随意一些。此外,在与人交谈,尤其是与关系并非那么亲近的人交谈时,还要注意谈话时候的层次性,比如先从打招呼、寒暄开始,等气氛热络之后再逐渐进入正题,表明观点或意见,等对方也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开始探讨双方想法的不同,做到求同存异。千万不能像张伟这样,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