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大吏,当街斗殴

发布时间:2025-09-26 10:49  浏览量:1

(科举考试)

康熙五十年,乡试放榜,江南贡院门前,那人老多了。

寒窗苦读数十载,大家等的不就是今天么?

只不过,榜单贴出来之后,考生们却是大跌眼镜,这平时里学问好的没上榜,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没上榜,那谁上榜了呢?大部分上榜的,都是一些江南富商子弟,全都是有钱人的孩子。

考生们一看,明白了,这场考试有猫腻啊,肯定是有人舞弊。

这帮考生可不是好惹的,他们敢跟你拼命,您想想他们是读书人,这辈子只会读书,科举考试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要是别的也就忍了,但科考舞弊绝对不能忍,有一个靠着走后门拉关系,靠着贿赂考官而通过乡试的富家子弟,就代表着有一个原本属于普通人家的孩子被剥夺了公平。

于是,一千多考生团结起来,他们铸造了一个财神像,抬着财神像在苏州城的大街小巷里游行,那有读者问了,说为什么要抬着一个财神像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考生们在借故讽刺这一场科举考试,说现如今这考官都不看才学,只看钱了,只会收钱,那他们不就是财神爷么?

当时这场考试的主考官,一个是左必蕃,一个是赵晋,考生们还针对这俩人写了两句诗用以讽刺:

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盲人史学家,相传《左传》和《国语》就是他写的,明着,这是在说左丘明就算失明也写出了巨著,实际上是在嘲笑左必蕃有眼无珠,选出一些庸才。

至于赵子龙,那就是赵云嘛,在《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之战,赵云单骑救阿斗,曹操百万大军中七进七出,因此刘备称赞他一身是胆。

当然这里的一身是胆,肯定不是说赵晋一身是胆,实际上是在笑话赵晋,说他胆大包天,竟敢在国家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贪赃枉法。

当公平的通道被堵塞时,舆论和道义成为了弱者最后的,也是最强大的武器。

您想想一千多人这么闹,那肯定闹的是满城风雨,很快,这一事件就被人汇报到了京师,传到了康熙皇帝的耳朵里。

皇帝也不含糊,马上立案调查,还派出了尚书张鹏翮为钦差大臣,专门到江南去处理这个事情。

不止把张鹏翮派了出去,皇帝还要求江苏巡抚张伯行,安徽巡抚梁世勋,两江总督噶礼,以及漕运总督赫寿全都放下手头的工作,全力配合张鹏翮。

(张鹏翮)

看得出来,皇帝对这个案子,很重视。

左必蕃和张晋作为正副主考官,已经被革职关押起来,张鹏翮并不着急审理他们,他首先是从这些涉嫌舞弊的考生们开始入手的。

考生席玕,名次靠前,张鹏翮把他叫来之后,让他写篇文章看看,这人支支吾吾,扭扭捏捏,半天时间才决定写个《百家姓》,结果头一句“赵钱孙李”四个字,他只会写一个钱字。

考生吴泌,文理不通,却获得了第十三名的好成绩,一调查才发现,这个吴泌啊,很有背景,其父是江南富商吴荣赞,他父亲为了让他通过乡试,豪掷白银八千两,成功贿赂到了副考官赵晋,同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吴荣赞还并行贿赂了知县陈天李,知县王曰俞,让俩知县替自己跑跑腿,疏通疏通关系。

考生程光奎,也出身商贾之家,有钱不说,他们程家在江南官场上还很有人脉,这一次乡试的考官,半数以上都是程家的朋友,程家调动人脉,成功找上了知县方名,主考官左必蕃,以及上一任的安徽巡抚叶九思。

程家花了多少钱呢?花了将近一万两的白银。

而且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吴泌和程光奎因为花钱打点了,所以考试的时候,都不是他们亲自去的,而是又另外花钱找人代的考,所以就连他们的试卷都是天衣无缝。

当然这个案子涉及到的地方官员,是非常多的,知府,知县,道台那都一抓一大把。

这还不算完,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江苏巡抚张伯行发现,两江总督噶礼也牵扯进了这场科举舞弊案里,而且有受贿嫌疑。

查案,查到自己人身上。

张伯行和噶礼,两个人本来就不对付,这回好了,张伯行和噶礼算是杠上了,张伯行弹劾噶礼收钱,破坏科举公正,噶礼则反唇相讥,说张伯行构陷同僚,惹是生非,阻挠办案。

两个人那是势同水火,本来就在一个专案组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只要见了就相互攻击指责,进而演变成谩骂,到后来两个如此高级别的封疆大吏竟然在公开场合动起了手,两个人是你一拳来我一脚,这算是打开了。

这不是作者胡说八道,您看这个记载:

《丹午笔记》:“两公对簿,出公门时,督抚争殴,噶躯雄壮,张亦魁梧,噶不能胜,被张公踢倒乱滚,亦异事也。”

噶礼是武将出身,仗着自己身强体壮,以为肯定能把张伯行打趴下,没成想张伯行也是个练家子,根本不惯着噶礼,反而把噶礼给一脚踢倒,四处乱滚。

两个人公开斗殴,很快又被皇帝给知道了,皇帝一怒之下,把张伯行和噶礼都给停职了。

(张伯行)

噶礼在官场上党羽众多,皇帝给他一停职,很多官员都站出来给他求情,而张伯行在官场上虽然没有朋友,可他多年为官,身板很正,他在民间素有好名,很多老百姓一说听朝廷要把张伯行停职,纷纷上街为张伯行奔走呼号,场面蔚为壮观。

闹到这种地步,压力最大的,其实还是张鹏翮,因为这个案子是他主办,皇帝更是责令他限期破案,那迫于压力,他向皇帝上呈了一份结案报告。

报告是给了,但这个报告的结果,却十分耐人寻味。

科考舞弊在清朝来说是仅次于谋反谋逆的大罪,一经查实,非死即伤,但张鹏翮对于涉事的考生只处以流放,对涉事的官员也都是从轻发落,比如,严重涉嫌违规违法的噶礼,只是降级而已。

那这个结果,别说皇帝满不满意了,老百姓他就不满意,当时苏杭地区有一个官员,名字叫做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据说他是康熙皇帝派到江南的密探,他也向皇帝汇报,说张鹏翮这个案子办的肯定是有问题。

皇帝一看,这张鹏翮是不能用了,于是把张鹏翮换了下来,指派工部尚书张廷枢和户部尚书穆和伦再拉个领导班子,下场审理。

在这里,作者要为张鹏翮说一句公道话,张鹏翮是清代名臣,为人刚正,做官清廉,而且以前他和噶礼就不和,闹过很严重的别扭,张鹏翮不可能莫名其妙的在这个事情上偏袒噶礼。

他建议把噶礼降职,看似好像处罚过轻,实际上是当时的证据并不充分,张鹏翮也难下定论。

这清朝的官员啊,虽然不像明朝士大夫们结党那么严重,但大家身在官场,难免照应,噶礼本来就是满洲人,又是董鄂氏正红旗出身,祖上更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您想想这么一个人,他在官场上的背景那是树大根深,在官场上的关系更是盘根错节,张廷枢和穆和伦已经贵为尚书,可他们轻易也不敢得罪噶礼,张鹏翮至少还敢于降噶礼的职务,这俩尚书下去办案,却把矛头对准了张伯行,要把张伯行的职给撤了,对噶礼却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主张从轻发落。

面对这个结果,皇帝实在是忍不住了,这一次他不再相信任何官员,而把案子攥到了自己的手里,他要亲自审理。

张伯行平素清廉,别说百姓爱戴他,就连皇帝也多多少少有所耳闻,所以皇帝说,你们要把打击处理张伯行,这不是扯呢么?我绝对不能同意,反而是噶礼,朕早就听说噶礼这些年名声不好,有贪污违法之实,你们要处理也应该处理他才对啊?

康熙皇帝还说,如果自己连张伯行这样的官员都保不住,自己也守不住这天下了。

(康熙皇帝)

有感于此,康熙对这一次江南科舞弊案判处的非常严重,涉案的官员们大部分被处死,就连涉案的考生最轻也是绞监候。

尘埃落定,大案告结,百姓欢欣鼓舞,江南百姓又在大街小巷贴出标语,说天子圣明,还给了我们天下第一大清官。

至于噶礼,皇帝撤去了他的职务,但终究看在他家族背景的面子上饶了他一命。

说出来您都想不到,几年之后,已经赋闲的噶礼又被人给告了。

谁告他?是他的亲生母亲,他状告自己的儿子在饭菜中投毒,要谋杀自己,皇帝得知后怒不可遏,新仇旧账一起算,责令噶礼自尽。

真是天道好还啊,才学败给金银,清名屈从于铜臭,践踏公平者或许能一时逍遥法外,但失德者终将因其自身的腐败而走向毁灭...

这回,连皇帝也保不住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