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亚率先制裁内塔尼亚胡,欧盟开先例
发布时间:2025-09-26 14:11 浏览量:2
“内塔尼亚胡的护照,在斯洛文尼亚先失效了。
”
刷到这条推送的人,第一反应几乎都是:欧盟国家真敢?
第二反应:那我申根签会不会也跟着遭殃?
别笑,真有人连夜去翻护照盖章页,看有没有去过以色列——怕万一哪天转机卢布尔雅那,被“顺道”扣下。
毕竟,ICC的逮捕令不是A4纸,是带Wi-Fi的通缉令,飞一圈就能把人框住。
斯洛文尼亚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把“外交拉黑”升级成“物理拉黑”。
之前大家也就停卖武器、承认巴勒斯坦,口头上喊两句;现在直接写进《官方公报》:本国人别请他来,他真敢来,机场警察就得动手。
欧盟里第一个这么干的,不是法国,不是西班牙,是平时在新闻里连天气预报都抢不到C位的斯洛文尼亚。
理由?
外交部发言人原话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不想当同案犯。
”
更刺激的是,博雷利在布鲁塞尔饭局上漏了句“六个成员国在走流程”。
虽然没点名,但圈里已经开出盘口:爱尔兰、比利时、瑞典、卢森堡、葡萄牙……谁下一个官宣,啤酒钱翻三倍。
德国比较鸡贼,先把官司推到宪法法院——判赢了顺势跟进,判输了还能甩锅给法官,横竖不背锅。
以色列那边反应也快。
科技合作项目说停就停,连“沙漠节水灌溉”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项目都冻结,摆明告诉对方:你想喝海水淡化水,自己回去蒸馏。
情报部更绝,成立“反制裁特别工作组”,名单上谁先飞特拉维夫,谁就被原路遣返,主打一个“来而不往非礼也”。
军购也重新招标,原本打算给斯洛文尼亚邻居的无人机订单,直接转单波兰,让华沙半夜笑醒。
别以为只有大国在摆棋。
阿尔巴尼亚突然摁住跟以色列的安全协议,西巴尔干小国排队发声明,语气一个比一个刚。
原因?
他们也想进欧盟,提前交作业,表忠心比谁都卷。
美国那边倒淡定,一句“深切关注”了事——毕竟自家航母还在中东晃,真把以色列逼急,五角大楼也得加班。
最忙的是ICC院长霍夫曼斯基。17个国家把逮捕令执行通报塞他办公桌,打印机都快冒烟。
法院打算组个“特别预审分庭”,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给各国写说明书:抓人可以,别在机场直播,影响不好。
人权观察顺便补刀,说南非、智利、巴西这些非欧盟国家也在改国内法,准备“迎客”。
一句话,地球村正在把内塔尼亚胡的出行路线剪成碎片,剩几条绕飞航线,比红眼航班还折腾。
有人算过,内塔尼亚胡上一次踏足斯洛文尼亚是2017年,还是借道去布达佩斯。
所以短期看,禁令象征意义拉满,实际伤害约等于零。
但象征这玩意儿,会自我繁殖:今天斯洛文尼亚敢拦,明天爱尔兰就敢查专机燃油,后天瑞典直接取消过境豁免。
一层层叠上去,哪天连美国都护不住,那就真成“国际版社死”。
别忘了,前苏丹总统巴希尔当年也以为只是纸面通缉,结果一下飞机就被打包送走。
对普通人来说,最现实的连锁反应是明年1月的欧盟—以色列协会理事会大概率黄。
原本谈好的青年交流、科研基金、农业补贴,统统暂停。
想申以色列理工联合博士的,奖学金先砍一半;计划去特拉维夫实习的,机票钱自己掏。
签证官的扑克脸会更冷,海关的盖章声更响,世界悄悄把“以色列通道”收窄了半厘米。
当然,也有人拍手,说终于有人给加沙出口气。
可出口气之后呢?
斯洛文尼亚不会因此多一条高速公路,ICC检察官也不会因此拿诺贝尔和平奖。
大家只是集体把难题推给下一班飞机:万一哪天内塔尼亚胡真的在卢布尔雅那落地,警察是抓还是不抓?
抓了,以色列报复升级;不抓,ICC颜面扫地。
到时候,全世界短视频平台同时开播,流量爆炸,只有当事人本人,可能还在机舱里等地面通知。
所以,下次看到“逮捕令”三个字,别急着刷表情包。
那张薄薄的PDF,正在悄悄改写每个人的出行地图——也许不是今天,也许不是今年,但只要你还拿着护照,航线就随时可能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