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变“废城”,活人如行尸:美国的开国首都为何会沦落至此?
发布时间:2025-09-26 19:52 浏览量:1
从“工业之都”到“丧尸之城”,费城到底经历了什么?
费城,美国曾经的“工业革命中心”以及“第一个首都所在地”。
200多年前,杰斐逊在这里起草《独立宣言》,乔治·华盛顿在这里宣誓就职仪式;然而,20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昔日的龙兴之地、工业之都,竟沦为了“丧尸围城”之所。
古都的红墙砖瓦矗立依旧,栗树山脚下却早已换了一波人群。
街上到处是低头弯腰、僵硬摇晃的瘾君子,有的蹲在墙角,针管还插在手臂上;有的伤口溃烂,却用脏布随便裹一裹就继续“嗨”;更多则干脆侧躺在地上,嘴里发出含糊不清的呻吟。
看起来不像清醒的活人,而是只剩本能的将死之躯。
若非亲眼所见,估计很难相信,银幕上的丧尸大片不是电影,而是真实的纪录片。
去年,费城公共卫生部门就曾发出警告,称街头出现了一种新型毒品。这是一种原本来自非洲的兽用镇静剂,本来是给圈养犀牛用的,现在却被毒贩混在芬太尼一起卖。
专家称,这玩意的劲儿比芬太尼还大。
一经问世,就几乎统治了整个毒品市场,尤其是肯辛顿区,俨然成了它的“露天试药场”。
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毒物,能把古都搞废,让人类文明倒退?
费城又为何会沦为“僵尸围城”?
画面惨不忍睹,请慎重观看。
把人变丧尸的毒药
导致古都“丧尸化”的元凶,是一种名为Tranq dope(甲苯噻嗪)的阿片类合成毒品。
主要成分是芬太尼和赛拉嗪,它会慢慢侵蚀使用者的血肉,令其体肤呈现丧尸般的溃烂,走起路来失去方向感,摇摇欲坠,就跟《釜山行》里面的丧尸一样。
而且由于赛拉嗪成分的特殊性,医护人员没法用逆转阿片类药物——奈洛酮鼻吸剂来解救过量摄入者,所以发展到后面,只能靠截肢保住性命。
Tranq的威力有多大?
话说自2015年芬太尼危机爆发以来,毒品就已经超过枪支,成为导致最多美国人非自然死亡的首因。枪支暴力事件再多,巅峰时期也只能平均每小时带走两条人命。
但Tranq可就更“厉害”了,非但没有解药,价格还特便宜,什么海洛因、可卡因在他面前都是“弟中之弟”。虽然泛滥的时间不长,但其祸根早在上世纪末就已埋下。
要问它如何“流行”起来,就不得不提到上世纪那起“医药丑闻”。
话说在1996年之前,市面上的止痛药只能维持8小时、乃至4个小时的药效,患者经常会在大半夜因为药物失效而痛醒,直到普度医药公司研发出了一款名叫奥施康定的新型止痛药。
1小时内起效,药效长达12小时,再也不用担心半夜睡不着觉。
在普度公司的强势推广,这种药的“威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少美国医生为了多赚回扣,热衷于向患者开这种药,一言不合就加大剂量,很快就让它占据止痛界的半壁江山。
却故意不说它含有鸦片成分,本质上是一种毒品,止痛来自于它的毒性。经常使用不仅会伤身,还会上瘾;过量服用,还会导致身体出现耐受性,进而药效减弱,疼痛反弹。
唯一的缓解办法就是加大剂量。
虽然这样对患者来说意味着生命危险,但在美国的资本家看来,却是一桩百赚不赔的买卖——有人买就是商机,复购就是回扣,患者死活,与我无关。
待到上瘾人数失控时,市场的另一端也就悄然打开了。
那些开不到处方的患者,只能转向黑市采购这种药,变得和走私毒品没什么区别。
短短十年间,奥驰康定就从药房走向“街头毒品交易市场”。
到了2000年代初时,全美各地的阿片类成瘾者暴涨,死亡人数逐年攀升。
可资本却没有因此停下脚步。
直到奥施康定的名声彻底臭掉时,另一种更廉价、更致命的替代品——芬太尼,顺势登场。
它本是一种合法的麻醉止痛剂,常用于癌症患者的临终镇痛。但毒贩很快发现,它药效的劲儿比海洛因还大,价格却便宜许多,几十美元就能买到足以致死的剂量。
对于买不到奥施康定、却又买不起海洛因的成瘾者来说,这无疑是“救命稻草”。
同时也是通向“地狱之门”的钥匙。
芬太尼起效极快,但作用极短。
吸食者往往需要一天反复注射十几次,才能保持状态,一旦发作起来,就非常吓人。
而最先被这帮“丧尸”攻破的,正是费城。
医药资本丑闻
在这里,你能看到很多年轻人穿着耐克Air Max鞋子,却沦落街头。
他们走上不归路的原因不尽相同:
有的是先从大麻开始,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好奇心驱使下越吸越野,结果却越玩越大;
有的干脆就是想要逃避现实。
街上到处是无家可归的人,虽然政府有收容服务,但很多人宁可留在街头,只为多吸两口毒品,因为一旦停下来,溃烂的痛觉就会随时爬满全身。
事实上,这座城市,早在50年前,就已经沦为美国有名的“毒窝”了,只是芬太尼和Tranq的出现,让它在这个基础上“毒上加毒”。
半个多世纪以前,费城曾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港口和工业中心。
钢铁厂、造船厂、铁路公司在特拉华河畔林立,货轮川流不息,昼夜冒着浓烟。昼夜不息的货轮,曾是美国工业实力的象征。那时的费城,吸纳了成千上万的欧洲移民和黑人人口。
但随着时间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产业链重组打乱了这一切。工厂大规模外迁到劳动力更廉价的地区,自动化机器进一步压缩了就业岗位,费城的工人阶层在短时间内被掏空。
就业危机只是表层,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种族与阶级的撕裂。
大量非裔和拉美裔居民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首当其冲,他们往往受教育程度有限,又难以获得新兴产业的工作机会。再加上种族隔离的存在,市区的黑人和西语裔社区缺乏资源扶持。
逐渐成为贫困聚集区。
到70年代,费城已出现“白人逃离潮”。
中产阶级纷纷搬往郊区,空留下失业率高企、就业机会稀缺的破败街区。那些曾经靠双手养家糊口的工人,突然间失去了立足之地,在资本面前几乎没有任何议价空间,很快就被替代。
而与此同时,纽约和巴尔的摩两座港口的崛起,又蚕食了费城的航运生意。
让这里从一流港口,迅速跌落三四线。
但要说起费城的衰败,还真不能怪别人太卷。
当地市政府在这件事上也挺不中用的,财政危机、腐败丑闻层出不穷,该抓的贼不抓,该修的路不修。费城警察只为富人服务,却对少数族裔不管不顾。
混乱的社区管理,致使80年代“爱尔兰黑帮”迅速崛起,走私冰毒。
到90年代时,又引进了海洛因等新型毒品。
再后来,墨西哥黑帮夺下地盘,把芬太尼引进来,让费城彻底走上了“僵尸化”的不归路。
所以说到底,毒品泛滥与否,跟大环境好坏与否是成正相关的。
大环境越差,街溜子越多;而街溜子越多,吸毒的和贩毒的就越多。
以费城为例,吸芬太尼的多为流浪汉,人一旦丢了住所,就很容易融入那个圈子,变成毒品的奴隶。而但凡有家庭的都很少去碰内玩意,尤其是富人区里的白人,顶多整点叶子抽抽。
债务机器与财政掠夺
这就很奇怪了,美国好歹是发达国家,怎么那么多人无家可归?
种种迹象表明,很可能是在有计划的制造流浪汉,目的是为了收割和淘汰“低端人口”。因为但凡研究一下底层的处境,就会发现,美国的制度,简直就是在逼人往天桥底下睡啊!
就拿房产税来说吧。
要想不流浪,首先得有住所。
但在美国买房很有意思,不是说房子买了之后就能一劳永逸了,每年还要交1%到3%的房产税。听起来似乎不高,但要知道,美国的房价中位数多少?42.7万美元。
这意味着每年要额外掏出五六千美元交税,折合人民币好几万。要是房子再大一点,比如200万美元的独栋,每年光房产税就可能超过2.6万美元,占掉中产家庭四成以上的收入。
而且这笔钱是年年要交的,一旦拖欠,政府就会立刻找上门查封拍卖,绝不手软。
这不是制度上的“设计失误”,而是美国财政上的有意而为之。
美国的债务总额早已突破36万亿美元,如果按照年息4%计算,光利息支出一年就上万亿。为了维持庞大的债务机器运转,联邦政府必须想方设法割下面的“韭菜”。
一方面用房产税、物业费和其他地方税不断加码,把底层尤其是非裔和拉丁裔逼上街头;
另一方面放宽一些州的药品管制,使部分毒品合法化。
美国退伍军人的遭遇正能说明这一点。
近几十年来,美军四处征战,留下数以万计的PTSD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些人本应得到妥善安置,可现实却是,退伍福利的预算年年缩水,而治疗PTSD的药物却又贵的离谱。
以至于很多美国老兵被药费掏光积蓄后,病情反而加重,只能流浪、酗酒、然后自杀。
据统计,每年约有数千名美国退伍兵因此走向绝路。
而他们的离去,又为美军省下不少预算。
所以说,费城的“丧尸化”问题,绝不能归结为单纯的社会乱象那么简单,而是经济下行和债务危机下的必然结果。随着财政缺口越来越大,美国的毒品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费城沦落为“废城”,也只是大趋势下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