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有条件的爱”就一定不是真爱吗?
发布时间:2025-05-24 21:03 浏览量:1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临床咨询心理学方向),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委员会专业会员;主要受训方向是关系性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取向人本-存在主义聚焦取向心理咨询。我的咨询风格共情接纳、温和有度,擅长情绪调节、亲密关系、个人成长等议题,关注女性成长及性多元议题。在咨询中,我专注于提升来访者的自我觉察、自我接纳与自我照顾能力,也致力于帮助来访者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关系网络。
常有人说「有条件的爱就不是真爱」,但或许不是这样。
爱的「条件」在关系中,有时候仅仅意味着人际关系的「边界」。两个相爱的人走近彼此时,发生接触的不仅仅是爱意,也有彼此的成长烙印。这些烙印让每个人发展出独特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这些都没有什么对错,只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
01、相爱等于「相融」吗?
在热恋时期,人们常常期待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性体验。期待自己的所有都能够被伴侣接受、认同;期待彼此的思想和感受可以高度同频。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将婴儿0-6个月的发展阶段命名为「绝对依赖期」,在这个阶段,比较健康的家庭会给予婴儿绝对的关注,尽可能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
这个阶段,或许是人的一生中,最接近这种「融合感」的时候了。似乎我的所有想法,不用言说就可以被理解和满足。这样的关系中,不存在矛盾和冲突,只有一种被全然肯定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发生的条件,也建立在「成年人和婴儿之间巨大的认知」,以及「父母对婴儿的绝对向下兼容」的基础之上。
对成年人来说,也许相爱不代表「相融」。当一段关系走向深入,伴侣们常常会越来越发现两人的不同,渐渐开始触及到对方的边界。
而在亲密关系中沟通两个人边界的能力,往往决定了爱的走向。
02、我该如何跨越「爱的条件」拥抱你?
想要处理一段「有条件」的爱,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去处理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它考验着伴侣双方倾听对方的想法、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勇敢地去面对它,尝试通过倾听和表达,促进对双方的理解,或许能让关系更进一步。而总是习惯用「不接受就是不够爱」来掩盖冲突,回避沟通,也许只会让矛盾在一次次搁置中走向最后沉默的爆发。
在爱里,「条件」并不是「被爱的门槛」。
并不是如果我不接受你的某个部分,我就不够爱你;而是这些「条件」帮助我明白你的边界,尊重你有自己的选择。或许我并不赞同,但我也不会因此贬低你,指责你。我能够明白,我们之间的不同是源于差异,而不是好坏。
跨越彼此的「条件」走向「越来越爱」的,不会是委曲求全、妥协、退让和相互质问到底够不够爱。
而是对彼此的好奇(我想知道你的边界是什么,愿意倾听你的想法)、尊重(或许我不能完全认同,但也不会因此贬低你)、理解(我明白你的边界源于你的经历,理解你的“情有可原”),关心和支持(尽管想法不同,但我愿意支持你感受,关心你的状态)。
祝亲密关系中的你们,都能超越爱的「条件」,走向越来越爱。
治愈始于我们知道,并说出自己所缺失的东西。
如果你愿意和我聊聊,请来预约我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