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科场大案,考生抬财神抗议,封疆大吏街头互殴
发布时间:2025-09-27 13:57 浏览量:1
康熙五十年那回江南乡试,放榜当天苏州贡院门口直接炸了锅。
一堆考生挤着看榜单,看完脸全绿了,平时书读得好、大伙都觉得稳过的,一个没上榜,反倒是些江南富商家里的少爷,密密麻麻占了大半榜单。
科举在那会儿可不是小事,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几年,就盼着靠这个改命。
你想啊,要是连这唯一的出路都被钱给堵了,换谁能忍?很快就有考生反应过来,这肯定是有人舞弊了。
一千多个考生凑到一块儿,直接铸了个财神像抬着,在苏州城里游街。
有人可能纳闷,为啥抬财神?其实就是讽刺考官眼里只有钱,根本不看才学,这不就是活脱脱的“财神爷”嘛,他们还编了两句诗骂主考官左必蕃和副主考赵晋,“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左丘明是盲人都能写《左传》,这儿就是说左必蕃有眼无珠选庸才,赵子龙一身是胆是夸他勇猛,搁赵晋这儿,就是骂他胆大包天敢在科举里搞猫腻。
这波操作,不得不说读书人骂人都带文化,既解气又戳痛点。
消息很快传到京城,康熙一听也火了,立马派户部尚书张鹏翮当钦差,还让江苏巡抚张伯行、两江总督噶礼这些封疆大吏都配合查案。
左必蕃和赵晋先被革职关了起来,张鹏翮没急着审他们,先把上榜的考生叫过来问话。
有个叫席玕的,名次还挺靠前,让他写篇文章,支支吾吾半天,最后说写《百家姓》,结果“赵钱孙李”四个字,就只会写个“钱”字。
还有个吴泌,文章写得一塌糊涂,却拿了第十三名,一查才知道,他爹是江南富商吴荣赞,花了八千两白银贿赂赵晋,还找了两个知县帮忙疏通。
另一个叫程光奎的更夸张,家里不仅有钱,官场人脉还广,花了近万两白银,找了考官不说,连考试都是找人替的,试卷做得天衣无缝。
本来查案挺顺利,没成想张伯行在查的时候,发现噶礼也掺和进来了,还有受贿的嫌疑。
张伯行这人出了名的清廉,老百姓都叫他“天下第一清官”,哪儿能忍这个,直接上疏弹劾噶礼。
噶礼也不是善茬,出身满族正红旗,祖上还是开国功臣,立马反咬一口,说张伯行故意构陷同僚,还阻挠办案。
俩人本就不对付,现在又在一个专案组里,低头不见抬头见,说着说着就吵,吵着吵着就骂,最后居然在大街上动了手。
《丹午笔记》里都记着呢,“两公对簿,出公门时,督抚争殴,噶躯雄壮,张亦魁梧,噶不能胜,被张公踢倒乱滚”。
你敢信?俩封疆大吏,当着老百姓的面,你一拳我一脚,噶礼还觉得自己武将出身能赢,结果被张伯行一脚踹地上滚,说出去都像笑话,可这就是真事儿。
这事又传到康熙耳朵里,皇帝气得不行,直接把俩人都停职了。
噶礼在官场党羽多,一停职就有人出来替他求情,张伯行虽然没什么官场朋友,但老百姓认他,听说他要被停职,都上街为他请愿。
张鹏翮顶着压力交了结案报告,结果让人哭笑不得,涉案考生只判了流放,噶礼就降了个级。
要知道,科场舞弊在清朝几乎和谋反差不多严重,这处罚也太轻了,连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当时在江南当密探,都给康熙递消息,说张鹏翮这案子办得有问题。
本来想换俩人查能好点,康熙又派了工部尚书张廷枢和户部尚书穆和伦,没成想这俩更怂,不敢得罪噶礼,反而把矛头对准张伯行,想撤他的职。
康熙这下彻底没辙了,干脆自己亲自审,他早就知道张伯行清廉,直言“要是连张伯行这样的官都保不住,我这天下也守不住了”。
最后判决下来,涉案官员大多被处死,考生最轻也是绞监候,噶礼被撤职,张伯行官复原职,老百姓高兴坏了,在江南街头贴满标语,说“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噶礼这时候要是老实点,或许还能善终,可他偏不,几年后赋闲在家,居然被亲妈告了,说他在饭菜里下毒想谋杀自己。
康熙得知后怒得不行,新仇旧账一起算,下令让噶礼自尽,噶礼落到这步田地,真不是别人害他,是他自己贪得无厌、连亲妈都害,纯属自作自受。
科举本是选贤举能的路,被他这样的人用银子践踏,最后栽在自己手里,也算是天道好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