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到底应该成长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24 22:57  浏览量:2

我们总是听别人说,你要成长,你要向上生长,但是从来没有人好好告诉你成长什么?生长什么?怎么成长?

为此,我写了这篇文章,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把关于“一个人的成长”说清楚;文章比较长,字数在1万字左右,看完预计需要30分钟;你也可以根据章节标题,直接翻到想看的部分阅读,但是我还是期望你能从头到尾读完,或许对你帮助更大。

话不多说,下面开始!

人生的成长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一棵树什么时候会停止生长呢?它不会停止生长,对于树而言,停止生长就意味着死亡。

有人会说,我的身体也和树一样,细胞时时刻刻在更新,所以我自己也时刻在生长,这么说,算对也不算对;

算对,是因为人的身体确实时时刻刻都在细胞分裂更新;不对是因为,人和树是不一样的,人有两套系统,除了身体之外,还有意识系统,或者叫思维系统。

身体系统和思维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只有身体成长而思维不成长,就会变成一个莽夫,就如《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有思想成长,而身体不成长,可能会变成一个空想家,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很多事情将无法进行;如果说你要做霍金,世界上又能有几个霍金呢。

那一个人的成长,是成长什么呢?在我看来,是两方面成长,身体成长和思维成长;身体成长就是让身体这个硬件处于健康状态,思维成长就是要让思维这个软件处于清晰状态。

01

身体成长

保持健康的要素有四个:饮食、睡眠、运动、心理。

饮食

饮食,是维持一个人机体运作最基本的能量输入方式;当然还有呼吸,剩下的全都是从食物而来,吃什么,怎么吃,什么不能吃都很重要。

吃什么?

人体需要的三大营养是碳水、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其他一些微量元素,以一个体重70kg的成年人为例,一天需要的热量大概是2500~3000卡路里,换算成食物,一天需要的碳水大概是200~300克,蛋白质是50~70克,脂肪是30~50克;

怎么吃?

当下,食物的种类繁多,身边充斥着各类被精加工的食物,比如面条、面包等,这些已经破坏了食物纤维的饮食,不会经过消化系统缓慢的消化,而是快速被吸收,会让你的胰岛素快速升高,而且你还会感觉饿的快,被消化系统快速消化,当胃里没有食物,大脑就会发出“你饿了”的信号,但其实并不是真的饿了;当你无法辨别这种信号的时候,你就会吃更多。

所以,多吃“原型食物”,指那些未被深度加工过,能一眼看出食物自然原貌和形态的食物,比如坚果类,南瓜,玉米棒子,青菜,未被加工过的肉类等;那些一眼看不出食物组成的食物,尽量避免,比如午餐肉,火腿肠等等。

如果蛋白质吃多了,虽然会代谢掉,但是也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如果碳水和脂肪吃多了,他们基本都会存储在你的身体里,以脂肪的形式附着在你的内脏器官上,以及你的皮肤下层,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了一个胖子。

本质上来说,满足了身体机能需要以外的任何食物,都是人的口舌欲望而已;吃够每天身体必需的物质之外,其他都不必再摄入;这是从应该吃的食物的量上来说。

在远古时时期,并没有一日三餐这样的概念,吃什么,以及多久吃,完全取决于什么时候打到猎物,所以大概率都是饱一顿饥一顿;在古印度,出家的比丘都是一日一餐,过午不食,这在《金刚经》中有描述,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是在午时乞食,一日一餐;在我们社会,一日三餐的饮食餐制据说兴于宋朝,宋之前大多一日两餐制。

我举这几个例子是想说,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身体应该更适应一天少吃,因为食物的丰富是近一两千年农业得到发展的结果,但是人身体的进化可没这么快,尤其是今天现代农业的发展,丰富的食物对我们来说,基本是过剩的;从“病从口入”这个角度思考,我想现代人为什么会生出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病痛,跟食物过剩不无关系。

我绕这么一个圈子其实是想告诉你,满足了基本身体能量维持,多余的食物要节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抵挡食物的诱惑很困难,但是要保持健康,这是必须要克服的一道障碍;具体有那么几个原则可以遵守,“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吃好指营养要跟上,吃饱也仅仅指七分饱,而不是吃撑,晚上要少吃,夜晚身体能量的消耗较少,吃过多的食物,身体器官得不到休息,还是使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存储于身体中。

什么不能吃?

首先,对身体有害的不能吃,比如酒精类、烟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还会伤害身体;

高油高糖的食品不要吃,糖油混合食品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这类食物热量高,升糖快,而且营养单一;比如油炸类食品,碳酸饮料等。

腌制类食品要少吃,腌制类食品大多高盐分,还有可能重金属超标,不干净卫生可能还是其次,你想想前两年的酸菜事件。

深加工食品要少吃,在前面我们说过,深加工食物除了破坏了食物原本的粗纤维结构,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深加工食物为了保质期以及口感,大多都加入了很多的食品添加剂。

到底如何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建议去读一读关于饮食健康的书籍《饮食术》,或许对你有所裨益。

一个人的成长,要从饮食上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核心的原则就是:“吃身体需要的,而不是想吃的”。

睡眠

睡眠是人恢复精力最重要的方式,在睡眠中,大脑会启动清理工作,把一整天产生在大脑中的有害垃圾清理出去,让大脑恢复精力;用过台式电脑的人可能知道,如果电脑出现问题,重启主机可以解决90%以上的问题,人脑和电脑是一样的原理,睡眠,就是人脑的重启。

但是当下的人睡眠状况是什么样呢?夜晚睡不着,早上醒不来;除了那些真正因为焦虑和压力睡不着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是舍不得放下手机,看某音,追剧,一屏一屏刷,多巴胺一直分泌,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哪有什么困意入眠;晚睡导致无法早起,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是一个人成长路上知名的绊脚石,下面我们会介绍如何移开这个绊脚石。

什么样的睡眠才是科学的?这个问题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对成年人来说,睡够时长,是基本的认知,睡多久呢,8小时是普遍认可的时长,至少也要保证6小时以上的睡眠。

但是也有很多人睡不足6小时,第二天也精力充沛,有的人睡够8小时,第二天依然精神恍惚;这里涉及一个睡眠质量的问题,睡眠质量的决定因素是深度睡眠时间;人的深度睡眠时间一般为1.5~2小时,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5%,且大多发生在0点~3点左右,这个时间点,必须要睡觉,经常在这些时间点不睡觉的后果就是激素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进而整个身体素质下降。

曾经有个研究机构得出结论,人的睡眠是以1.5小时为周期,在1.5小时倍数时长下起床,会更容易,而且起床后不会有强烈的困意;假如你晚上12点睡觉,那你会在6点整,7点半,这样的时间点起床会比较容易,如果在6点半,7点,或者8点起床,会有还没睡够的感觉。

这个方法我亲自践行过,你要找到你早晨会在那个时间点自然醒来,在这个时间点,坚决起床,会比在其他时间点起床更容易,且不会感到起床后太困。

即便如此,早上自然醒来,就立即起床也是一件困难事,你可以借助一些外部措施,比如在你清晨会醒来的时间点设置闹钟,并把闹钟放置在需要身体离开床才能关掉的地方;不要放在床头,伸手就能按掉,并想着再睡5分钟的想法,会让你闭眼睁眼之间就过去1个小时,导致的结果就是,起床太迟,没时间洗漱,没时间化妆,没时间吃早饭,甚至匆忙中上班,最后还迟到了;这可能会让你从心理上感受到今天一开始就没起个好头,更有可能一整天都感觉不顺。

早起的好处,只有早起的人会知道;早上的时间,可以运动,空腹运动,更容易燃烧脂肪;可以学习,早上精力好,又没人打扰,是最佳自我提升时间;还可以悠闲地准备好营养又健康的早餐;上班也不必匆忙赶时间;更重要的事,你会产生对自己时间的掌控感,你会感到充实。

关于睡眠,我一直相信要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类在进化中保持了几百万年的作息规律,这种规律已经根植于人的基因之中,只是现代社会出现,才逐渐打破了这样的睡眠习惯,但是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这样的睡眠方式,这可能也是当下无数人睡眠不好的因素之一,虽然我不清楚古人有没有睡眠问题,但是现代人的睡眠问题肯定多于古人。

如果不能早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睡的太晚,如果需要改变,先要从某一天强制早起开始,然后整天都不休息,信不信到晚上10点肯定扛不住眼皮打架,这个时候毫不犹豫赶紧睡觉;早起倒逼早睡,这是我以前把自己作息改过来的有用方法,你可以一试。

阻碍早睡的罪魁祸首是手机,手机不上床是你打败晚睡要做的第一件事,把手机远离卧室,放心,没人会联系你,你也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事;放本书在床头,比如《睡眠革命》;睡前拿起来看看,即便最后没睡着,你也看了书,阅读是一种学习,不亏;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你看不到半小时,你就会眼皮打架,这个时候,放下书,关灯,睡。

早起才能早睡,早睡才能早起,这是一个增益循环,你只有进入这个循环,你才会获规律的睡眠和高质量的睡眠。

不只是晚上的睡眠,中午的短暂休息,也是恢复精力的好方式,即便是趴10分钟,也会让一个人快速恢复状态;但是不要睡太久时间,最长25分钟即可,超过30小时时间,可能会让你醒来后更疲劳。

一个人的成长,要从睡眠上爱护自己的身体,核心原则就是“不熬夜,规律作息,睡够时长,尽量早起”。

运动

一个人长时间不运动的人,就跟一个长时间放置的机器一样,会生锈;长时间不运动,首先的感受就是肌肉劳损,尤其对于上班族来说,长时间的久坐,肩背会劳损,这会加剧疲惫的感受。

其次,长时间不运动,身体机能会下降,比如肺活量下降,心脏功能下降,消化功能下降,新陈代谢下降,身体协调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其他疾病发生;以上听起来确实可怕,实际上也确实不是危言耸听,大量关于运动与健康的研究都可以佐证。

运动如此重要,可能人人皆知,但是真正行动起来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

对于无法开始运动的人来说,他的障碍是把运动这件事想的太难了,觉得运动就要穿戴整齐,工具齐全,要挥汗如雨,每天还要占用一两小时,运动完还要洗澡,太麻烦了。

对于运动过却没坚持下来的人来说,最大障碍是期待太高,循序渐进不是他的目标,立竿见影才是他的理想状态;第一次跑步就想跑5公里,第一次跳绳就想跳1000个,运动两天就想瘦10斤,运动一周就想长肌肉;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自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没运动几天,先把自己累趴下,一称体重还胖了2斤,于是就给运动下了定义:“运动太难了”,也给自己下了定义:“自己根本不是运动的料,无法坚持下去”;就此放弃运动,当放弃一次,再次运动的可能就更加低。

如何果断地开始运动呢?对于迟迟不敢行动的人来说,缩小目标,减小阻碍是首要任务;你的目标不是每一次做多大量,而是用“最小可行性运动”先坚持21天试试。

从最容易上手的运动开始,从最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从每天做2个俯卧撑,每天跳15个开合跳,每天拉一个引体向上,每天跳绳50下,每天深蹲10个,围着楼下跑一圈等等方式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慢慢递增。

当真正开始运动,你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难,没开始前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一旦行动起来,障碍自然解除;这里推荐大家去看《5%的改变》这本书,也许会认知上推动你的行动。

运动后如何坚持下去呢?,对于开始运动了,但是没坚持下去的人来说,需要降低期望;急功近利,想一口吃个胖子的人本质上是有认知缺陷的,他不知道“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这是一条真理;把期望降下来,先以数量替代质量,先不计后果运动21天看看,为什么是21天呢?这里推荐你去看看《21天习惯养成》,这本书用大量研究发现,一个行为能够坚持21天,就会变成习惯。

还有一种没能最终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中断;有时候是因为太忙没时间,有时候就是单纯的惰性,一旦中断,有的人就觉得计划不完美了,以此为借口直接放弃;其实中断本身是正常进程的一部分,21天习惯养成,也并不要求是连续的21天,中间允许自己三四次的中断是合理的。

如果你坚持运动了21天,第22天及以后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这就是习惯的惯性作用;再有,运动到21天以上,你会不由自主把运动量提高到了一定程度,这个程度大概是一个轻微出汗的运动量,这个时候会有一种可以帮助你坚持下去的激素开始发挥作用,那就是内啡肽,让你在运动后身心愉悦的东西就是它。

接下来,随着运动增加,你发现你肌肉劳损消除了,体脂开始下降,肌肉开始增长,整个人状态开始变好,这就是正反馈,它是一种成就感,一种掌控感;这个时候,坚持对你已经不是一件难事。

一个人的成长,要学会用运动保养自己的身体,核心的原则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惯性推动“。

心理

心理问题是当下人们健康最大的威胁,这不是一句吓人的话,相比于饮食和运动,心理因素才是导致病痛的罪魁祸首。

人体的健康本质上是由不同激素调节决定的,健康的心理,会分泌有益于生理健康的激素,而不健康的心理,会分泌有害的激素作用于身体。

消极情绪会攻击身体,最直观的就是心情烦躁,焦虑失眠;消极情绪使激素紊乱,长痘,皮肤变差;压力过大会导致月经失调,掉头发;紧张会导致胃痛,焦虑会导致头痛等等。

消极情绪又从哪里来呢?

我想大部分人的焦虑来自于缺钱,在物质层面,钱可以解决99%的烦恼;因为缺钱,所以不得不上班挣钱,“不得不”的含义,就是“不喜欢但又不能不做”,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上班不可能是一件开心的事,但大部分人却别无选择。

几乎没有几个人是开开心心上班的,业绩压力,考核压力,加班熬夜,还要面对难以沟通的老板和同事;上班挤地铁,下班挤公交,吃不好,睡不好,更没有自己的生活;更可气的是,工资就那么一点,尽力节省还是不够用;钱存不够,买不了房,去不了远方;工资不涨,却又不敢变动,担心找不到工作,断了收入,交不起房贷;不敢生娃,不敢生病,还不敢对别人生气;想要做点自己的事情,发现根本不可能,上班已经耗尽了精力,下班根本难以行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说,任何一种你不喜欢,但是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就是一个牢笼。

我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更别说处在上班状态中的人们;所以,在这里讲这些,是要抨击上班吗?是要鼓励大家不上班吗?当然不是。

我想说的是,我们看起来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但其实个体的选择非常有限,上班依然是大部分人挣钱最优的选择,职场上的压力和情绪内耗,看起来是因为上班导致的,但是本质上是自己对工作这件事的认知导致的。

对技能和能力的认知,是导致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技能?

普通人上班的本质并不是能力赚钱,而是时间换钱;有人会说,我会很多技能,会很多软件,这不是我的能力吗?这里想说的是,能力和技能并不是一回事;技能可以培训得来,意味着社会可以批量生产这样的员工,也就意味着技能型员工容易被替代;能力不能被培训,能力只能在实践中自我成长,能力具备不可替代性。

把能力当成技能的人,为了更好的应对具体的工作,会拼命的学各种技术,比如做设计的员工,要会各种平面软件:PS、AI、Sketch、C4D、Blender,还要会剪辑视频:Pr、AE、FCP、达芬奇;要会插画,人工智能AI出来还要会Midjunery。

一个人哪有那么多精力学这么多技术?冯唐说“只有穷人才痴迷于技术”,反过来说,痴迷于技术的人大概率会是穷人;如果不能在一个技能上形成专长,每个技能都会,但是每个都不精通,就形不成能力;而且你会的越多,那你注定做的越多,只专注于学更多技能,而忽视能力,最终只能搬更多砖,沦为牛马,牛马很便宜;做的又多,赚的又少,你不焦虑谁焦虑。

什么是能力?

首先,一个人要具备工作基础能力。

所谓的工作基础能力是指用技能解决工作中具体且单一问题的能力,比如用代码实现一项功能,用剪辑软件制作一段视频,用办公软件制作一个汇报PPT;你掌握一项技能,越是擅长它,越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你就越具备不可替代的能力;对于技能,不是掌握的多而全,而是精而专,把技能变成专长才叫能力,专长的含义就是在一定范围里你使用这项技能把事情解决的最好。

第二,一个人要具备应对职场的能力。

工作中的一大部分是沟通组成,大多数内耗也都是沟通不畅导致的;要刻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层次远高于你的人和你沟通,你会感到舒服;层次低于你的人,多说好话,可以解决99%的问题,哪怕是你最终说出了阿谀奉承的话,你也要明白你只是为了达成目的,并不是阿谀奉承的话拉低了自己的层次;阿谀奉承的语言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专门应对那些不好好沟通、不会沟通的低层次的人而已,你要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而且永远自己定义自己。

如果你只想在工作的行业做出点成绩来,那你就要刻意锻炼往上走的能力,只有走向管理层,你才可以调动更多资源做成大事,也只有向上走,你才能得到更高的收入,高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中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向上走,要具备什么能力?沟通能力是首要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思考分析能力,规划能力、复盘能力等等都是要具备的能力。

第三,一个人要具备看淡工作的能力。

你把工作看得太重要了,你就会被工作控制;你在事情中责任心太重了,事情就会控制你;你在工作沟通中太在意别人的话语,敏感又脆弱,最后只能内耗自己。

上班就是一个拿时间换钱的过程,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没必要太上心,你的核心任务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

把上班当成演戏,任何公司都是一个草台班子,没有什么真情实意,全是为了工资利益而已;下班闭幕,我就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做我喜欢做的事;不允许上班的自己伤害自己,一旦发现自己伤害自己且不能自我开脱,那就离开那个环境,离开那个公司,天不会塌下来。

关于心理,接下来的话,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虚无缥缈,如果难以理解,你且略过不计;

任何事情,不必认真,才能获得成果;太多事情是因为你太重视了,还是那句话,你越重视什么,什么就越控制你,你患得患失害怕她会离开,她就越能影响你,最终还是会失去;你把房子看得太重要了,房子就会耗尽你的一切;你越对考试成绩看的太重,你考试的过程就越会发挥失常,成绩定然难好;你越在乎工作结果的重要,工作中你就越难以放开手脚,最后越难以干出成绩。

怎么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执着,不强求;不依附于任何外在的现象,同时又顺应物质世界的规律。

任何事情,要向内求,才能找到答案;情绪是错误认知导致的,错误认知的重要表现就是向外求,把一切寄托于外在,外在具有客观性,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你的寄托也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比如把挣钱寄托于上班,把沟通寄托于别人能好好说话,把改变寄托于别人来推动。

怎么办?向外修,向内求;心在事上磨,事在心上炼;一切外因都是辅助你找到内心答案的工具而已。

心理上的成长,没引述太多关于心理学的方法,只是在这里推荐两本关于智慧的书籍,《金刚经》和《传习录》,它们既是智慧,又是方法,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亲自读一读,如果有阅读难度,那就降低一个层次,去阅读《当下的力量》;但愿,读这几本书比心理学更有用。

一个人的成长,要有意识地洞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核心的原则就是”提高认知,从认知上改变对事物的看法“。

02

思维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终究是思维的成长;什么又是思维的成长呢?那就是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并且如何利用这世界。

先出世,再入世。

正确认识世界,就是出世。

利用这个世界,就是入世。

如果我说,思维成长,已经讲完了,你一定在骂我卖弄,但是思维成长,确实就这么几句话。

如果停留在这个阶段,具体实行其实很难;我们总是在说,思维成长、提高思维能力、掌握思考力、洞察力等等,但到底要怎么做,几乎很少有人说清楚,这里给大家一个方法,如下:

其实,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把方法告诉我们了,探索“道、法、术、器”的过程,就是思维成长的方法论;

道,就是规律,是需要你具备认识规律的能力,我们把它叫做一个人的认知体系;

法,就是方法,是需要你掌握方法原则的能力,我们把它叫做一个人的方法体系;

术,就是技术,是需要你掌握技术技能的能力,我们把它叫做一个人的技能体系;

器,就是工具,是需要你利用外在资源的能力,我们把它叫做一个人的资源体系。

一个人思维成长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思维系统,具体就是搭建这四个体系,发展这四个体系,完善这四个体系的过程。

认知体系

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律和本质,大到宇宙星系,小到分子原子,从植物到动物,从社会到个体,无不由规律左右。

这些规律,有的显而易见,如太阳东升西落,黑夜白昼交替;有些规律需要学习,比如价格与供求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还有些规律,既看不见,也没人教,需要自己悟,比如人与人之间相处,表面看起来是友情,爱情,亲情决定,仔细看都是利益决定,再深挖一看是生存或者性决定。

规律很多,在商业社会,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更好,首先需要明白关于社会的规律,商业的规律,以及关于人性的规律。

洞察规律的捷径,就是看书,大量的阅读,儒释道的经典书籍,基本上都是关于认知的阐述;如果有基础,直接读这些书就有可能打开认知的大门,但是没有基础,那就只能从基础一些的书籍开始,比如读历史,比如《资治通鉴》,读商业,比如《资本论》,读人性,比如《罪与罚》。

但是捷径大多都具有弊端,用阅读洞察规律的弊端就是脱离现实,大多数人只相信自己亲身经历的,就是所谓的“带给一个人成长的不是别人的建议,而是挫折”;小时候大人不让用手去触碰火苗,你仔细回想,真正让你不触碰的原因是你一定没听建议被火烧过,知道痛了才能有教训。

洞察规律的笨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去摸索,把人生要踩的坑都踩一遍,但这样的代价也比较大;首先太耗费时间,时间对一个人太宝贵了,等你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后,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有时候坑又太大,掉进去就很难爬出来;但是笨办法有笨办法的好处,那就是所得到的认知都是属于自己的,都是深刻的,而不仅仅是书本上那些空洞的文字。

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边阅读一边实践,用阅读扩展认知,用实践验证认知,既让自己知道,又让自己相信。

搭建认知体系,最终解决的是那些“为什么”的问题,是思维对规律的认识。

方法体系

我们探索认知,不是要成为理论家,而是能够看清本质,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行动,但是认知属于高屋建瓴的思维层次,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呢?有的,那就是总结规律后得出的方法论,或者叫原则,有时候也叫思维模型,有时候表现形式为公式。

在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指导下,人需要日落而息,日出而作,这是在显而易见的规律指导下最朴素的方法论;根据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的规律,才有了爱因斯坦的质量方程: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

再说回“量变才能质变”这个规律,它衍生出的方法论是什么?那就是“复利”,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质变,在发生质变的那个点,被称为拐点;这个方法论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呢?

这个世界的大部分的事情都是适用于复利,除了金融上的复利,一个人的学习也符合复利,你学过的知识会沉淀下来,沉淀的越多,学习新知识就越快,越快就越学的更多,相互影响,反复增益,也许就会在某个点,一通百通;做自媒体也符合复利效应,当你持续产出内容,会不断叠加影响力,最终会在某时间点突然爆发。

复利这条方法论对我们的指导意义就是,积累,不断积累,不管做什么,只要是方向正确,不计后果的坚持下去,一定会等到质变发生的那一刻;如果学习语言,那就不断重复,如果做自媒体,那就持续产出好内容。

搭建方法体系,最终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是思维对方法的认识。

技能体系

当你认知了规律,掌握了方法论,这依然属于思维层面,属于空中楼阁;要让这两者发挥作用,就需要落实到真实可操作的技能技术上。

比如你知道“量变才能质变”的规律,你得出了“复利效应”这样的方法论,那你就会有意去选择那些具有复利效应的事情去做,即在这些事情上,随着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增加,给你带来的效益就越大。

比如,你想学习英语这个技能,就应该知道,要坚持积累对英语词汇、语法、口语、听力的熟练度,总有一天你会说出流利的英语;当你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时候,你可以了阅读到英文的原著,可以轻易地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你开阔了眼界,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你的思维就会打开,认知更加深刻,这就是复利在技能上的作用。

再比如你想学习写作这个技能,就会不论写的好坏,都会坚持写下去,随着写作的数量增加,写作的能力就越强,写作能力越强,越能写出好的文章,好的文章会扩大个人的影响力,会给你带来流量和利益;更重要的是,写作能力是输出能力,输出能力就是思维能力。

常常会听到有人建议:“人生需要一个成长型爱好”,所谓的成长型爱好,就是自己热爱,且做起来具有复利效应的事;在前面“看淡工作的能力“那一节,我们说上班的目的,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搭建技能体系,最终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是思维对技术的认识。

工具体系

所谓工具,就是当你找到自己人生事业的时候,提高事业达成速度要用到的资源和工具;这里的工具具有广泛含义,本质上,一切可以提高效率的资源都是工具,机械是工具,电脑是工具,软件是工具,金钱也是工具,人力也是工具,平台是工具,媒体也是工具,你要愿意,身边一切可利用的都是工具。

一个人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要学会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当你是个学习者,互联网就是学习工具,是获取信息和知识渠道;当你打造个人IP的时候,互联网就是一个放大镜,会放大个人的影响力,也会放大优点和缺点。

上班是不是工具?上班也是工具,它是你学习的工具,上班是为了让自己学到做事的流程,学到职场同事相处的方法,学到一个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学到一个老板是如何管理的。

延伸一下,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工具,那些喜怒哀乐的人,那些简单或复杂的事,只要你愿意,你都会从这些人和事上学到很多东西。

当你终于拥有第一桶金了,第一桶金也是工具,会在后面的事业中极大的提高你赚钱的速度,0到100万很难,但是100万到500万会变简单,因为100万是工具,提高了后面赚钱的效率。

人也是工具,这么说似乎不道德,但是真相确实如此,当你雇佣别人,买下他们的时间为你工作时,人力就是一种工具而已,好听一点的说法叫“人力资源”。

时间也是一种工具,学习需要时间,成长需要时间,做成一件事需要时间,忘掉一个人需要时间;但是其实时间是无法被利用的,时间无法被分割,暂停,或加速,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本质上,你不是利用的时间,而是利用的自己的精力,在那个时间段里,你的注意力在哪里,改变就在哪里。

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也是工具,“自己”是你为了找到人生意义在这个世界存在着的工具而已。

搭建工具体系,最终解决的是“高效做”的问题,是思维对效率的认识。

一个人的成长,是让自己硬件(身体)和软件(思维)都不断成长的过程,让身体保持健康,让思维保持清晰,两者同时进步,互相增益,如此,一个人才能做成想做的事。

以上,一个人的成长就说完了,但是,对于一个想要成长的人来说,一切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