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要忌嘴!建议:少吃韭菜和豆腐,多吃这5宝,滋润过秋冬
发布时间:2025-09-28 10:19 浏览量:1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在寒露节气过后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从之前的凉爽逐渐转向寒冷,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对于身体机能本就逐渐衰退的中老年人而言,这样的天气变化不仅容易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还可能因秋燥侵袭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等不适。此时,除了及时增添衣物、做好保暖措施,选择合适的应季食物为身体补充能量、调理机能,就成为中老年人秋季养生的关键。
进入 10 月,市场上的应季食材丰富多样,不少中老年人偏爱选择韭菜和豆腐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豆腐富含优质植物蛋白,口感软嫩,适合牙口不好的中老年人;韭菜则有温补阳气的作用,符合秋季养生 “温养” 的需求。但这两种食材也存在明显短板:豆腐中的蛋白质含量虽高,过量食用却容易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腹胀、消化不良;韭菜性温,若本身属于易上火体质,或一次性食用过多,很容易引发口腔溃疡、便秘等 “上火” 症状。因此,寒露过后,中老年人不妨将目光转向更适合秋季食用的 “5 宝”,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有效应对秋燥与寒风带来的不适。
第一宝:新鲜上市的花生,平价滋补的 “能量源”
每年秋天,当田间的花生藤蔓逐渐变黄,就意味着这一季节的新鲜花生迎来了收获期。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花生,带着泥土的清香,剥开外壳,里面的花生仁饱满圆润,口感脆嫩;即便经过晾晒制成干花生,也保留着浓郁的坚果香气。从价格来看,秋季的花生正值丰收季,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亲民,无论是直接购买带壳花生还是去皮花生仁,都不会给日常开支带来太大负担。
更值得关注的是花生的营养价值。它所含的优质植物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 E、B 族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含量均较为丰富,甚至能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传统滋补食材相媲美。对于消化功能逐渐减弱的中老年人来说,花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B 族维生素则能帮助缓解疲劳,为身体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
花生的食用方式极为多样,能满足不同口味偏好。喜欢简单直接的,可以将干花生仁作为日常零食,闲暇时抓一把慢慢咀嚼,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补充营养;若觉得干嚼单调,可尝试制作醋泡花生 —— 将花生仁用清水洗净,放入锅中煮熟后捞出晾凉,装入玻璃罐中,倒入适量陈醋,密封浸泡 2-3 天,待花生仁充分吸收醋的酸味后即可食用,酸香开胃,还能帮助促进消化。此外,用花生熬粥也是不错的选择,将花生仁与大米、小米一同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慢火熬煮至粥品浓稠,花生仁变得软糯,入口绵滑,适合早餐或晚餐食用;喜欢甜食的中老年人,还可以将花生仁磨成粉,与白糖、面粉混合,制成香甜酥脆的花生糕,作为茶点搭配饮品食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花生虽然营养丰富,但脂肪含量也相对较高,过量食用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超标,增加体重负担,甚至引发消化不良。因此,中老年人食用花生时一定要控制摄入量,每天吃一小把(约 15-20 颗花生仁)即可,既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又能避免因过量食用带来的不适。
第二宝:开封青驰菊,润燥生津的 “秋日佳饮”
深秋时节,气温下降的同时,空气湿度也随之降低,干燥的气候容易导致人体出现 “秋燥” 症状 —— 口干舌燥、咽喉不适、皮肤紧绷,甚至出现干咳、便秘等问题。此时,一杯温热的菊花茶就成为缓解秋燥的理想选择,既能滋润身体,补充水分,又能舒缓咽喉不适,让身心在干燥的季节里保持舒适状态。
我国的菊花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菊花在口感、香气和功效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产自河南开封的青驰菊,凭借出色的 “色、香、味”,成为众多菊花品种中的佼佼者,深受大众喜爱。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境内有天然湿地,充足的水源、适宜的温带季风气候以及肥沃的土壤,为青驰菊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这里生长的青驰菊,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积累丰富的营养物质。
更难得的是,当地花农在青驰菊的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天然的理念。种植期间,不使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而是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清除田间杂草;施肥时优先选择农家肥,确保菊花在生长过程中不受化学物质的污染。采摘后,青驰菊采用传统的晾晒工艺进行干燥处理,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最大程度保留菊花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最终制成的青驰菊,花朵硕大饱满,花瓣层层叠叠,色泽金黄鲜亮,冲泡后,茶汤清澈透亮,散发着淡淡的菊花清香,入口甘甜清爽,余味悠长。
中老年人饮用青驰菊时,可取 3-5 朵干花放入杯中,倒入 80-90℃的热水,盖上杯盖焖泡 3-5 分钟,待茶汤呈现出淡雅的金黄色,菊花完全舒展后即可饮用。若觉得口感单调,还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少量枸杞或冰糖,既能丰富风味,又能进一步增强滋补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菊花茶性偏凉,中老年人若脾胃虚寒,容易腹泻,饮用时可适当减少用量,或搭配少量温性食材一同冲泡,避免因过量饮用导致肠胃不适。
第三宝:粉糯香甜的栗子,“千果之王” 的秋日馈赠
秋天是谷物和坚果丰收的季节,在众多应季食材中,栗子以其粉糯香甜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赢得了 “千果之王” 的美誉。每年深秋,市场上随处可见售卖栗子的摊位,刚出锅的糖炒栗子,外壳油亮,散发着浓郁的焦糖香气,剥开外壳,里面的栗子肉呈金黄色,入口软糯,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从价格来看,栗子在秋季属于应季食材,产量大,价格相对低廉,无论是购买生栗子自行烹饪,还是直接购买熟栗子作为零食,都十分经济实惠。而从营养价值角度来说,栗子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以及钾、镁、铁、锌等矿物质。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热量,帮助中老年人抵御深秋的寒冷;维生素 C 的含量在坚果类食材中较为突出,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秋季常见的感冒等疾病;钾元素则能帮助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对维持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
栗子的食用方式同样丰富多样。除了经典的糖炒栗子,中老年人还可以将栗子与肉类一同炖煮,比如制作栗子炖鸡 —— 将鸡肉切成块,用清水焯去血水,与剥好的栗子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姜片、葱段、料酒、生抽等调料,倒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 1-2 小时,直至鸡肉软烂、栗子入味,汤汁浓稠,鸡肉的鲜美与栗子的香甜相互融合,营养丰富,口感醇厚。此外,还可以将栗子磨成粉,与面粉混合制作成栗子馒头、栗子面条,或加入到粥品中,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营养;喜欢甜食的中老年人,还能将栗子制成栗子泥,涂抹在面包上食用,或作为馅料制作糕点。
需要注意的是,栗子中的淀粉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腹胀、消化不良,尤其是消化功能较弱的中老年人,更要控制食用量。建议每次食用栗子的量控制在 5-10 颗,避免一次性食用过多。同时,栗子的含糖量也相对较高,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食用时需格外注意,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确定食用量,避免引起血糖大幅波动。
第四宝:华中医红枸杞,平价实用的 “养生食材”
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营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不少人会选择通过饮食调理来滋养身体,而枸杞就是其中一种备受青睐的平价养生食材。无论是在保温杯里泡上几颗,制成清甜的枸杞水,还是直接将枸杞仁作为零食,闲暇时食用几颗,都成为中老年人日常养生的常见方式。
枸杞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它滋味清甜,食用方便,更因为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它含有枸杞多糖、胡萝卜素、维生素 A、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以及钙、铁、锌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枸杞多糖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A 则对保护视力有一定益处,尤其适合因年龄增长出现视力下降的中老年人;B 族维生素能帮助缓解身体疲劳,为日常活动提供能量支持。
不过,当前市场上的枸杞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枸杞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了硫磺、色素等有害物质,不仅影响口感和营养,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中老年人在挑选枸杞时,需要格外留意,尽量选择品质有保障的产品。华中医红枸杞就是其中一个优质选择,它以天然成熟的枸杞为原料,在加工过程中,经过人工精挑细选,剔除腐烂、干瘪的果实,去除杂质后,采用传统的晾晒工艺进行干燥处理,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制成的枸杞外观呈鲜红色或暗红色,颗粒饱满均匀,干燥不黏腻,用手轻轻揉搓,不会出现掉色或碎渣过多的情况;放入口中咀嚼,能感受到浓郁的枸杞本身的清甜,没有异味。
中老年人食用华中医红枸杞时,可采用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用来泡水喝,取 10-15 颗枸杞放入杯中,加入 50-60℃的温热水(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破坏枸杞中的营养成分),浸泡 5-10 分钟,待枸杞充分吸水膨胀,茶汤呈现出淡淡的橙黄色时即可饮用,喝完水后还可以将枸杞仁一同吃掉,充分吸收其营养;也可以将枸杞与大米、小米、红枣等一同熬粥,或加入到银耳羹、八宝粥中,丰富食物的营养和口感;喜欢直接食用的,可将枸杞作为日常零食,每天吃一小把,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满足味蕾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枸杞性偏温,若中老年人本身属于易上火体质,或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期间,应适当减少食用量或暂停食用,避免加重不适症状。此外,枸杞的含糖量也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食用时需严格控制用量,并计入每日总糖分摄入,以免影响血糖稳定。
第五宝:营养丰富的黑木耳,缓解秋燥的 “食用菌珍品”
黑木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类食材,它外观呈黑色,质地柔软,口感爽滑,价格亲民,却蕴含着丰富的营养。深秋季节,气候干燥,中老年人容易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此时适量食用黑木耳,既能满足味蕾需求,又能帮助缓解秋燥,为身体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黑木耳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 K、铁元素以及多种矿物质。其中,膳食纤维含量极高,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缓解秋季常见的便秘问题;铁元素含量在植物性食材中较为突出,且易于人体吸收,能帮助预防和改善缺铁性贫血,尤其适合因年龄增长导致造血功能逐渐减弱的中老年人;维生素 K 则对维持骨骼健康有一定益处,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黑木耳的食用方式多样,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喜欢清淡口味的,可以制作凉拌黑木耳 —— 将黑木耳泡发后洗净,放入沸水中焯烫 1-2 分钟,捞出过凉水,沥干水分后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生抽、香醋、蒜末、葱花、香菜,再淋上少许香油,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口感清爽,开胃解腻;喜欢浓郁口味的,可将黑木耳与肉片、青椒一同炒制,黑木耳吸收了肉类的汤汁,口感爽滑,与肉片的鲜嫩、青椒的清脆相互搭配,营养均衡,味道鲜美;此外,黑木耳还可以用来煲汤,与排骨、玉米、胡萝卜等食材一同放入砂锅中,慢火熬煮至汤汁浓稠,食材软烂,汤汁鲜美,营养丰富,适合秋冬季节饮用,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温暖身体。
不过,在食用黑木耳前,泡发环节至关重要,若泡发不当,可能会引发健康风险。黑木耳属于干制食材,食用前需要充分泡发,泡发时建议使用冷水或温水:若用冷水泡发,时间控制在 4 小时以内;若用温水泡发,10 分钟左右即可达到最佳泡发状态,此时黑木耳会充分吸水膨胀,质地柔软,口感爽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黑木耳不宜长时间泡发,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长时间泡发容易滋生椰酵假单胞菌,这种细菌会产生剧毒的米酵菌酸,该毒素耐高温,无法通过烹饪彻底去除,一旦食用被污染的黑木耳,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中老年人在泡发黑木耳时,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泡发后及时清洗干净并尽快烹饪食用,若一次泡发过多,需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并在 24 小时内食用完毕。
深秋时节,中老年人通过合理饮食调理身体,既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带来的影响,远离秋燥与寒风的困扰,也能为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这 “5 宝” 均为秋季应季食材,不仅营养丰富,价格亲民,食用方式也多样灵活,适合中老年人根据自身口味和身体状况选择。在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这些食材,同时结合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习惯,就能让身体在秋冬季节保持良好状态,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