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各县抗日阵亡官兵名单四十——容县(补充文)
发布时间:2025-09-25 14:30 浏览量:1
有一种奇怪的安静,像六月底容县石头镇石塘村的雨后清晨,那里的纪念园曾在网上被反复刷屏,却总也说不清它究竟在哪。人们传递抗日阵亡官兵的名单,5693个名字,具体属于173师、174师、176师、188师、189师。但纪念园位置被讳莫如深,仿佛是藏在故事里的谜团。明明实地走访其实并不难,容县的朋友去现场,消息才有了进一步落实。实际园区就叫凌压西将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凌压西是石塘本地人。纪念园的存在,跟他密不可分,人名与地名交织在一起,哪里能分得清?
凌压西这个名字,其实在广西抗战史里并不陌生。1891年生人,1969年去世,老一辈口述多称他凌琼德,字剑南。1937年9月,他是国民革命军第48军第176师副师长兼526旅旅长,直接带人打了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说到1938年,他又成了第84军第189师师长,带兵去湖北武汉,参加黄梅广济会战。1939年4月随枣会战,1940年升中将副军长,又扛着189师杀入枣宜会战。跟上面提到的那些部队番号,其实多有交集。人和部队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只是简单的搭伙而已,谁会真的弄清楚所有线索?
2014年容县开始筹建纪念园时,凌压西的抗战事迹成了主要线索。相关资料本地整理又找不到,专门有人跑湖北、跑江苏,甚至图书馆里查记录,把阵亡官兵的名录一点一点补齐。其实,包括地方志、军队档案、个人回忆,能拼凑的全都上了,名单最后才有了相对完整的形态。“抗日阵亡将士名录长廊”和“凌压西将军抗战事迹长廊”,在众多人的奔波努力下才落地。如果不是这一层层倒查,也许很多名字至今还埋在黄土下,只有原籍县城某个角落的老人略知一二。冥冥之中,这是不是就该让人觉得遗憾?又或是更多感触,该不该追问到底?
整理到系列文章,九十年代《容县志》,居然没有这份完整名录,只查到零散几个人。真让人难以接受。抗战胜利75周年之缅怀广西各县抗日阵亡官兵名单,容县篇便只得流于简表,没有具体名单,只能写点残篇断章。后来当地有说名录其实早就有,是纪念园墙上刻的,只是没到现场,就不晓得是不是与文献中控对得住。其实,文献和实地之间,隔着一道暗门,这也许才是最大的问题吧!
1937-1945年据档案,容县募壮丁19376名。多少阵亡?没有详证,多少人在历史中留下姓名?也一律不清楚。唯一能查的是1946年《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那本书,容县籍阵亡官兵有404名,除三人外都是抗日阵亡。可问题就在于,当地当年没收录这部分内容,到底是什么原因,谁又能追问清楚?其实那些没录入名单的官兵,都是有具体条目补充:“黄大瀛,上尉连长,广西容县人,阵亡地吴兴,遗族父辅仁,19岁妹妹慧华。”还有刘国焕、朱辉宗,也是因为缺乏完整记录,最后只剩名字空悬。只有刘国焕被统计进名录,其余两人仍是历史盲点。谁又真正关心过,每一个人的生死?
容县抗战事迹,其实是一个缩影。广西各地,在抗战时期出去了多少壮丁?据广西地方志办2022年数据,抗战前线广西总出征人数89万以上,阵亡人数超过8.2万人。这些数据虽然权威,但真要细查具体县份,有时候连一份完整名单都难得一见。官方、民间、亲属,终于在纪念日才聚在一起,去纪念这些零散的名字。其实换个角度,就是每一个县的地方志,都有一堆没记录完的无名士兵,广西也不例外!甚至有些县份,几十年连名字都没有。谁又在乎?
更奇怪的是,很多名单来源都很杂,还经常彼此矛盾。地方志只剩数字,名录有名字,亲属却拿不出具体阵亡地证明。上林县、平乐县、南丹县地方志,甚至有些地方直接没写参战部队。或者堂而皇之写几条英雄事迹,阵亡名单却只有几个人。容县殊不知也可能一样,名录和抗战纪事彼此打架,“抗战胜利75周年之缅怀四十:广西各县抗日阵亡官兵名单——容县”这篇文章就写得非常简略,还专门附注“名录不详”。到底是没了,还是从来就没录?网上处处也没给出答案!
地名、人物、番号的穿插,其实是整个广西地方志抗战史的常态。比起精确素材,更像是土壤里杂生的野草,哪里长出来就算哪块田。凌压西的抗战事迹,就是被这种乱麻包裹着,他本人和所带兵团之间,关系复杂。比如1937年,他是副师长兼旅长,带的是第176师。到了1938年换师长身份,又把部队拉去湖北战场。期间部队重组、番号合并、人员调配,谁能说得清?而纪念园墙壁刻录的名录,也不过是打捞碎片。只要名字还在,事迹不丢,这难道不算真实?
每一条名录背后,其实都夹杂着现实的“模糊账”。数据表面上很整齐,背地里你查,遗族信息缺失,阵亡地混乱,档案标注只写“在黄梅会战阵亡”,连出生年月、身世都难核实。这也是广西地区很多县份的共同问题。比方平南县、鹿寨县,阵亡人员名单也是零散,文献和纪念碑都有,却彼此不对应。用权威数据对照其实很难,有些甚至不是“缺失”,而是干脆没有录。或许就是这样,才让这个系列显得凌乱。你说到底是史料缺失,还是地方纪念不到位?谁又能说是哪个方面的问题!
很多人去纪念园缅怀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每一个名字的背后故事。有的人以为所有资料都是从地方志查出来,其实这只是个愿景,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举个例子,1927年的《容县志补遗稿》里,抗战之前的阵亡士兵记载就是缺乏后续。抗战胜利后,全国烈士纪念普查行动曾在广西同步开展,结果出来的就是各种不全,各级民政部门做了很多统计,但还是有大量士兵无名无姓。纪念园墙上刻出来的5693名,比实际阵亡人数不只少了几十?这样的数据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站在抗战史料角度来看,广西的抗日名录不是严密的线性逻辑关系,更多是碎片集。每整理一份名单,就像是在历史荒野中翻捡石子,看似简单,细究起来漏洞百出。比如柳州篇、桂林篇、南宁篇,几乎都是这种结构,有完整名单、也有残缺名录,不同县份的统计口径能对得上吗?数据权威性其实不高,这是不是就该算一种“历史的无序”?有些县份甚至连人数都乱了,这现象全国也有,广西尤甚!
有人说,不用纠结所谓名单完整不完整,能保留一部分就算不错了。我不太认可。每一个名字都有亲属、有后人、有村落。缺一不可。地方的历史叙事,最忌讳空洞抽象。广西各县阵亡官兵名录哪怕只剩“黄大瀛”那几个描述,至少还算有据可查!可数据总归难以让人满意,现实中怎么做,永远有人觉得不足。你说名单里不该再补录那些残缺士兵,我反倒觉得:哪怕过了八十年,哪怕档案破损,也该补写!否则,这些名字会彻底消失在无声无息里。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说:有些资料不完整,纪念园再精致,也是形式主义。尤其名单不全,刻名的人本身都查不到细节,纪念又有什么意义?我刚开始也这样觉得。后来实地调查才发觉,能被刻录下来,就是一种活着的见证。资料都不完美,但纪念的方式却是实在的。容县纪念园建起来,凌压西事迹流传,当年每一个壮丁的名字都在墙上。至少,现实已经尽力了。你说错过那么多士兵不该纪念,但又无法查证他们的生死。其实这种悖论,在广西地方志里到处都是。资料有矛盾,纪念有局限,两者之间永远不可能圆满,最多只是不断更新和补录而已。
跟广西的抗战其他地方相比,容县石塘村纪念园算是系统性做得最细的,但仍然不是完美脚本。没有哪一个名录是彻底无遗漏的。就连“凌压西将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字都还在变更,去年重新修缮后新增了阵亡官兵数字,可名单与实际都对不齐。每一年纪念日都有人去现场拍照,却没有多少人真正查证数据来源。其实,纪念园本身就是不断修补的一个过程。资料有缺失、人物有矛盾,文献与实地总不统一。这也算是广西地方志发展的必然。
或许,参考2024年广西地方志办年报和民政厅数据,每次普查都会有新的官兵补录进墙壁名录,也就是说,抗战纪念不是一次性的,永远都在进行时。很多地方的阵亡人员名录等待补充,新的资料每年都在涌现,这也使得纪念园功能在变化。你说史料不断流失或腐蚀遗忘,可名字每刻上一块石碑就留存一份印记,虚实之间其实已经够了,不用太过纠结完整性和精确性。纪念这种事,本来就是碎片化的,广西抗战名单的实际意义就在于不断补写和修正里。
整体来看,广西各地阵亡官兵名单、纪念园、地方志档案,这三者就像是拼图性质,彼此之间不仅缺口,还常有错位和重复。史料没有谁能百分百掌控,有些地方连抗战时期的人口流动数据都没有,阵亡名单更谈不上完美匹配。最后,纪念就成了一种不断修正和补补缺缺的实践,有了名字,有了碑,剩下的只有时间和偶然补录的数据。
事实上,每一份名单,每一个纪念园,都只是抗战历史碎片化的一部分。广西各县、各乡镇的阵亡官兵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偶尔查到新资料就要马上补写进墙壁,有些年份甚至名单对不上号。不用纠结所谓的档案漏洞,能保留一点就算成功。谁说其实还有更多名字没录进去?谁又知道哪些名字其实还在等待新的发现?纪念和名单,就停在这个未完待续的进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