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别轻视印度这个对手,他们真的在“接管世界”
发布时间:2025-09-28 12:01 浏览量:1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几年英国前任首相是个印度裔,叫苏纳克。
当时这哥们一上台,全世界的吃瓜群众都惊了,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个印度裔。一个曾经被英国殖民了差不多两百年的国家,现在居然有人反向输出,成了宗主国的最高领导人,这剧本你说魔幻不魔幻?
我好奇之下扒了扒他的履历,好家伙,这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超级爽文。
他爷爷奶奶是当年最普通不过的印度旁遮普邦农民,为了混口饭吃,背井离乡跑到东非讨生活。上世纪60年代,他爹妈又从东非移民到了英国,这算是完成了从农村到发达国家的第一次地理大挪移。
跟咱们海外华人一样,海外的印度人也知道,想在别人的地盘上站稳脚跟,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他爹妈玩了命地读书,一个成了医生,一个开了药局,在英国扎扎实实地混成了中产。
到了苏纳克这一代,阶层已经彻底不一样了。
家里有钱供他上英国最顶级的贵族学校——温彻斯特公学,那可是跟伊顿公学齐名的地方。毕业后,人家直接进了牛津,读的是政治经济哲学(PPE)这个英国首相的摇篮。读完牛津还不够,又跑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读了个MBA。
这套教育背景下来,基本上就是冲着统治阶级去的。毕业后顺理成章进了高盛,干了几年觉得没意思,又跑去搞对冲基金。
如果故事到这里,已经是个标准的精英奋斗史了。但爽文之所以是爽文,就是因为永远有更逆天的情节。他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认识了后来的老婆,阿克萨塔·穆尔蒂。
她爹是谁呢?印度IT巨头印孚瑟斯(Infosys)的创始人,纳拉亚纳·穆尔蒂,人送外号“印度比尔·盖茨”。这家公司现在市值几百亿美元,所以苏纳克不仅自己是精英,还顺手娶了个顶级白富美,直接完成了财富和阶层的终极跃迁。
从一无所有的旁遮普农民,到英国首相,苏纳克家族只用了三代人。这种火箭般的蹿升速度,简直是把“阶层跨越”这四个字演绎到了极致。
看到这,你可能觉得,苏纳克只是个例,是印度人里中了彩票的那个。
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太小看印度裔这个群体了。
苏纳克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之前约翰逊的内阁里,财政大臣是他,内政大臣普里蒂·帕特尔是印度裔,商业、能源和工业大臣阿洛克·夏尔马也是印度裔。英国的钱袋子、国内安全和经济命脉,一度被三个印度裔牢牢攥在手里。
政界如此,商界更夸张。在2019年的英国富豪榜上,排名前两位的都不是传统英国白人贵族,而是两个印度裔家族——身价220亿英镑的欣杜贾兄弟和186.6亿英镑的鲁本兄弟。
如果你觉得英国作为前宗主国,情况比较特殊,那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中心——美国。
美国政坛上,副总统哈里斯有一半印度血统;前驻联合国大使、一度竞选总统的妮基·黑莉也是印度移民后代。
而到了科技和商业圈,那简直就是印度裔的天下。
咱们中国人天天在网上吵“BAT”和“TMD”,你再看看美国科技圈的顶流:微软CEO纳德拉、谷歌CEO皮查伊、Adobe CEO纳拉延、IBM CEO克里希纳…… 全是印度人。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美国科技公司,甭管创始人是谁,干到最后CEO都得是个印度人。
这梗虽然夸张,但背后是赤裸裸的现实。有统计说,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印度裔高管的比例更是高到离谱。
光说精英有点耍流氓,那普通的海外印度人混得怎么样?
这里就得看数据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做过一个关于亚裔美国人各族群家庭收入的调查,结果出来,所有人都惊了。
2019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是6.87万美元。我们印象里最会搞钱的犹太裔,家庭收入中位数大概在10万美元左右。我们最勤劳能卷的华裔,是8.5万美元。
你猜印度裔是多少?
11.9万美元!
全美第一,干趴下了我们印象里所有的“模范少数族裔”。
这就很反常识了。我们平时在网上看到的印度,是那个火车顶上都坐满人、牛尿当饮料、阅兵像杂技、文盲率居高不下的神奇国度。
怎么这么一个看起来不怎么靠谱的民族,一跑到国外,就跟开了挂一样,在政界、商界、科技界全面开花,连普通人的收入都能碾压其他族裔呢?
这背后其实有几个非常硬核的原因。
第一,就是我们最爱嘲笑的“咖喱味英语”。
很多人一听印度人说英语就想笑,觉得那口音太魔性了,根本不地道。但我们都忽略了一点:语言的核心功能是交流,不是考试。
印度作为前英国殖民地,英语是官方语言之一。一个受过教育的印度人,用英语进行无障碍的日常沟通、工作汇报、甚至插科打诨,是完全没问题的。他们的口音在欧美主流社会早就被接受,甚至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印度英语”。
反观咱们呢?学了十几年英语,单词量比谁都大,语法比谁都懂,结果真到了国外,见到老外张嘴就打磕巴,典型的“哑巴英语”。在跨国公司的会议室里,华人工程师技术再牛,往往也说不过那个口音很重但滔滔不绝的印度同事。职场上,“会说”和“能干”几乎同样重要,甚至前者更重要。
第二,是教育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无缝对接。
印度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完全是地狱模式。比如大名鼎鼎的印度理工学院(IITs),录取率常年低于2%,比哈佛、麻省理工还难进。能从这种筛选机制里杀出来的,绝对是人中龙凤。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精英教育体系,从教材到思维模式,完全是英美那套。他们从小就被鼓励表达、辩论、展示自己。这种文化,跟咱们推崇的谦虚、内敛、枪打出头鸟,完全是两个极端。
所以印度精英到了欧美职场,就像鱼回到了水里。他们能非常快地融入当地的“办公室政治”,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争取自己的利益,知道怎么向上管理、怎么包装自己的功劳。
我听过不少在外企的朋友吐槽,说同样一个项目,中国团队吭哧吭哧干了90%,印度团队只做了10%的收尾工作,但最后去老板那汇报、邀功的,往往是印度人。
这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职场法则,他们玩得明明白白。别小看这个能力,苏纳克当选后的就职演讲,很多人本来不看好他,结果听完他几分钟的讲话,态度立马转变,觉得这哥们“看起来很真诚,会尽力做好”。
这就是表达的力量。
吹了半天印度裔,是不是印度马上就要起飞了?
恰恰相反。海外印度裔有多牛,就反衬出印度这个国家本身有多拉胯。
印度裔在海外的成功,背后是一个血淋淋的词:人才流失。
印度辛辛苦苦用全国最好的资源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最后几乎都被欧美国家像割韭菜一样收割了。印度政府自己都悲叹:“我们过去是英国的棉花殖民地,现在成了人才殖民地。”
经合组织(OECD)有个数据,在发达国家留学的学生里,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比例最高的,就是印度人。为什么不回去?因为印度国内提供的岗位太少了,贪腐横行,基础设施一塌糊涂,回去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主角兰彻毕业后留在了印度,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发明家。而那个势利眼的反派“消音器”,则去了美国当高管,开豪车住豪宅。
电影里,兰彻是英雄,消音器是小丑。但现实里,绝大多数印度精英的选择,都是成为“消音器”。
所以,当我们在网上刷着“干了这碗恒河水”的段子,嘲笑印度阅兵像耍猴的时候,可能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
我们嘲笑的,是印度的“下限”。但海外印度裔的成功,展示的是这个民族的“上限”。一个能批量产出世界级CEO、科学家和政治家的民族,它的潜力是极其恐怖的。
我们现在领先印度很多,这是事实。但我们并没有理由因此就俯视甚至无视这个邻居。几十年前,当西方世界看我们时,何尝不也是带着类似的猎奇和轻视心态?
尊重你的对手,尤其是那个看起来很奇葩但潜力巨大的对手,是避免犯错的第一步。印度裔在海外的狂飙突进,也许正是我们重新审视印度的最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