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春秋战国时人名字“怪”异?与现代截然不同?

发布时间:2025-09-28 09:24  浏览量:1

有人算过,先秦诸侯、名臣、人家子弟的名字,动辄一个“小白”“黑臀”“阖闾”,听着拗口,读着怪异。为什么那些一呼百应的君王,不叫个“文烈” “武安”啥的,偏偏落个“姬虞”“姬仇”?

名字怪,就怪在先秦那套命名制度和方言音译——又杂又乱,乱中有理。

一、姓与氏的分家
中国最早是母系社会,女人当家。姓,字形上看,左“女”旁右“生”,意味着孩子跟着母亲。

可时间一久,人口多了,母姓不能防近亲,也区分不出父辈是谁。于是“氏”出现了。

氏没固定规则,大多按封地、官职、部族自取。秦始皇的先人本姓嬴,分封到赵地后,一夜赵氏。

可没几条铁律,许多人随意定氏,结果先秦时世家大小姓氏就像铺天盖地的朋友圈,取得草率,怪相由此产生。

二、《左传》五法取名
在命名之前,《左传》明确:“名有五法,信、义、象、假、类。
· 信:凭出生异象取名。

姬虞就是如此,嬴政祖父姬虞,生时掌纹如“虞”字。
· 义:凭期望和气质。

荣、昌这些高兴词当名号,遍地可见。
· 象:凭外貌特征。

晋文公“重耳”有双瞳,就叫重耳。
· 假:借外物为名。

孔鲤,因鲁昭公送鲤鱼,便有了这个名。
· 类:凭与父同质相似。

跟父辈某些特征对号入座。

有了这五法,先秦命名既有仪式感,又少不了草率——常见父皇一兴奋,给孩子报个征战年号,或者身上胎记、染色、诞时状况,统统搬上名字。

三、边疆方言与音译
而此时,各国自有土话,文字更不统一。中原讲古华夏语,吴越却吆五喝六。

君主真正的名字往往是本国语音,我们见到的是直译或音译。
· 吴王阖闾,本名姬光,阖闾是古越语发音。


· 夫差,原意“男子汉”,传说是吴语的“ful sia”。
· 越王勾践,本名姒鸠浅,勾践即“鸠浅”音译。


这样一来,名字听上去就像天外来词,拗口得让人想问句:要是真会说吴语,你们咋念?

四、姓氏改动的连环戏
不仅名字怪,姓也能换。妫姓子孙被封陈地,改陈;逃到齐国,改田;西汉末改王,因为祖辈当过王,大权遥相呼应。

王莽那一家,姓一辈子变三次——姓妫、陈、田、王,几代下来,亲戚五花八门,也得改来改去。

五、奇葩名字实录
听说晋穆侯出征,戎狄打得满脸灰尘回京。那年孩子生下来,穆侯就叫他姬仇。

三年后再出征,一路凯旋,回来又生一子,叫姬成师。仇成师,二字之间,一字泪水,一字鼓角;父皇此举,虽意在记录胜败,却让后人哭笑不得。

晋成公后代中,姬黑臀更是笑翻众人——他屁股上有块黑胎记,一级诸侯就这么称呼。周公第九代,兄弟俩也搭档出场:周黑肩、周黑背,肩膀背上各有胎记,娘家的话就这么刻在名字里。

卫侯也来“摔胎记大赛”,他弟也叫黑背。不仅如此,郑庄公的名字姬寤生,寤生即“难产”的意思。

这些名字看似奇葩,实则无处不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对“名”的态度:信手拈来,呼之即合。短句急促的呼名,一下就是一画面——生时所见,父母一时兴起,连文牍都省了。

六、名字背后的社会图景
名字怪异,映射出先秦社会三大变迁:
· 母系到父系的转折:姓氏的分裂与重组。
· 地域文化的碰撞:方言音译下的怪词新名。

· 贵族身份的张扬:一战功一个名号,若干年事一回生。

名字从来不只是标签,它承载了家族记忆、地域语言、社会制度的全息图。每个“姬虞”“阖闾”“黑臀”背后,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

结语
虽说如今我们读来觉得拗口、好笑,但那正是先秦多元文明交织的印痕。名字从古至今,一直在变。

春秋战国那场乱世,让命名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的祖先在“怪异”里记录了最真实的血脉归属与文化碰撞。

参考资料:左传·定公十五年;史记·秦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