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至少发生413次改革,为什么只有一个半是成功的
发布时间:2025-09-28 13:04 浏览量:1
如果我们去翻开历史,不难发现,在这卷历史长河中,曾发生过至少413次改革,但却只有一个半才是成功的。
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在任何改制中,经济每增长1%,社会矛盾积累就会增长0.7%。有的甚至更厉害。
从这个说法来看,实际上就充分说明了历史上每次改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矛盾加剧。比如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改制中,老百姓始终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只会更加沉重。
所以历史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变法、改制层出不穷,但农民阶层确实很少能成为最终的、持久的受益者。这并非偶然,而是由深层的社会结构、制度设计和人性逻辑决定的。
因为历史上的很多改制并不是为了老百姓,而是为了巩固王朝统治,解决王朝财政危机,或者强化王朝统治权力。
也就是说改制的人本身就是王朝的统治阶级,他们改制的时候,古代那种私有制决定下,是不可能去动自己的根本而肥天下,反而只会让普通老百姓在这个改制中,成为被动的对象和汲取资源的来源。
就比如王安石的“青苗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乃至清朝的“摊丁入亩”,首要目标都是解决朝廷的“钱”和“兵”的问题(即财政和兵源)。
当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沦为佃户或流民,国家直接控制的纳税户口就减少了,税收基础被侵蚀。改制的核心是更高效地从农村汲取资源,以充盈国库,维持国家机器运转。即使有些政策(如青苗法)意图在短期内减轻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但其底层逻辑仍是保护税源,如同保护一只“会下金蛋的鹅”,而非让鹅过上更好的生活。
曾经很多人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这种成功实际上只是针对秦国的统治阶层,因为通过变法之后秦国强大了,然后灭六国一统天下。
但谁能知道,他的变法给老百姓带来伤害有多大,农民要交双倍的军粮,商人要免费给军队运送物资。在那种人人为私的制度下,这对于老百姓来说不但没有享受到改制带来的福利,反而被盘剥更多。
所以这些改制带来的后果,实际上就应验了开头说到的经济每增长1%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积累,就比如上面说到的王安石变法,国库增收20%,但跟随而来的就是北宋最大的流民潮,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随之而来的就是加剧了山西的农民起义。
其实这些改制的根本很明显,任何可能赋予农民真正政治权力或经济自主性的改革,都会触动整个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因此是统治集团内部最大的禁忌。
你看看清朝的“摊丁入亩”改革,说是让有地者多纳税,无地者少负担,但胥吏完全可以与地主勾结,将税负转嫁给贫农。本应惠农的“青苗法”,在执行中却变成了官府强行摊派贷款、盘剥农民的恶政。
所以你让这些人去改制,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维护他们自己利益,而不是把自己的利益从口袋里拿出来分化到老百姓手上。至少他们不会达到这个觉悟。
那么,又为什么说在这些改制中,却只有一个半是成功的呢?
首先说半个成功,其实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打破旧贵族的利益,进行财富再分配,但他真的实现再分配的吗?农民真正受益了吗?
答案是部分是的,也就是说仅仅是一部分靠军功的士兵得到了一点利益,这还是从战场上换来的。所以农民的整体地位还是没有改变,无非只是制度重组,打破旧贵族建立新贵族。
所以这次变法被认为是半个成功。
而唯一一次认为成功的改制则是清世宗胤禛,也就是雍正,他依靠军权,进行改制,历史学界的评价是高度肯定的。
可以说,雍正的改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可以说是清代乃至中国帝制时代后期一次极为罕见且成功的、由最高统治者推动的全面深化改革。
他的成功,恰恰在于他直面并试图解决了历史所有改制中的核心困境——“历史上为什么每次改制,得到利益的都不是农民”。
雍正的改制,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朝廷)和普通农民获得了利益,而沉重打击了中间层的既得利益集团(官僚、士绅、不法旗人)。
所以从这些改制中不难看出,要真正做到成功,就必须要做到打破权贵阶层的利益,去把蛋糕分给老百姓,否则一切改制始终无法走出本文开头的那个历史规律,经济每增加1%,社会矛盾积累就会增加0.7%,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始终都会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