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打算芯片按颗数收税,孙玉良:美国“通胀”会再上一层楼

发布时间:2025-09-28 16:58  浏览量:1

文︱孙玉良

路透社的一则爆料让人瞠目:特朗普政府正在琢磨一项新花样,打算按照外国电子设备里芯片的数量来加征关税。听上去像是一个笑话,仿佛在超市结账时不是按重量也不是按价值,而是数一数里面有多少颗螺丝,然后算钱。只不过这次,不是五金铺的螺丝,而是现代产业的核心——半导体。

计划据说是这样的:美国商务部会估算一台设备里芯片的价值,然后按照比例征收关税。消息人士说方案还没定下来,也可能改,但风声已经放出。白宫的调子很硬,发言人库什·德赛喊话说,美国不能依赖外国进口这些对国家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东西,要想方设法把制造业拉回本土。听上去冠冕堂皇,充满“产业回流”的豪情,但问题是,账本谁来付?

经济学家的回答很直白。美国企业研究所的迈克尔·斯特兰就警告,这会推高通胀。通胀已经压在美联储头顶,超出目标还在往上走,这时候再给消费品加一把火,不是自找麻烦吗?从电动牙刷到笔记本电脑,只要用到芯片的东西,都可能因为新关税变贵。更微妙的是,就算在美国本土生产,如果用到的芯片和零部件依然依赖海外,也会被连带影响,价格一样蹭蹭上涨。换句话说,这关税不是打击别人,而是自己人先中招。

然而,特朗普政府似乎并不打算踩刹车。就在前一天,他宣布从 10 月 1 日起,对所有进口专利药品征收 100% 关税;厨房橱柜、浴室柜类产品 50%;沙发等软体家具 30%;在海外生产的重型卡车 25%。这张关税清单像一场“全民加税秀”,覆盖从药品到家具再到交通工具,范围之广,让美国消费者的钱包无处可逃。

问题在于,这种操作并不是一次性的政治口号,而是政策的连环叠加。药品关税意味着医疗成本抬升,家具和车辆关税意味着生活必需品价格走高,现在再加上芯片关税,电子产品、家电、办公用品全线涨价。美国人本就被高通胀折磨,超市购物车越来越轻,钱包越来越扁,新的关税只会让生活成本继续高企。白宫想要展示的“产业安全”,在民众眼里可能更像是一场消费惩罚。

更具戏剧性的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经决定要在 11 月第一周快速审理特朗普政府征收的多数关税合法性。也就是说,这些新鲜出炉的政策,很可能会在几周后被最高法院放到显微镜下审视。到那时,这套“按芯片颗数收税”的构想能不能站得住脚,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从政治逻辑上看,特朗普政府的算盘很清楚。芯片被当作战略物资,美方不断强调本土化生产的必要性。通过关税增加进口成本,倒逼企业转移生产线,把投资拉回美国,这就是他们的理想图景。可问题是,供应链不是搬家,不能说走就走。建厂、培训工人、完善上下游体系,动辄数年时间,成本高得惊人。眼下先上马的关税,立竿见影的是价格飙升,而所谓“制造业回流”,未必能在短期内看见效果。

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动刀子,后补药方”的操作。政府想用关税当成催化剂,但却无视了中间的真空地带——在产能尚未转移、供应链尚未稳定之前,消费者只能硬扛上涨的价格。通胀问题本来已经让美联储左右为难,既不敢贸然降息,又难以彻底压制物价,如今白宫再来这么一招,相当于把火往油桶里泼。

讽刺的是,这样的政策偏偏披着“国家安全”的外衣。半导体是安全,药品是安全,家具和卡车也能被归入安全范畴,一切都能解释为安全,最终的结果就是安全理由无限扩张,而关税清单无限延伸。对老百姓而言,安全感并没有增强,反而要掏出更多钞票。

这让人联想到一个荒诞的循环:关税让物价上涨,通胀让美联储继续紧缩,紧缩让消费低迷,低迷又让经济增长受挫,而这一切又被包装成“为了制造业回流”。真正的制造业能否回到美国暂且不论,美国的普通家庭倒是立刻被卷进了成本漩涡。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美国过去几年已经在钢铝、太阳能板、清单 301 产品上打过无数次“关税战”,最终发现企业绕道第三国,消费者承担涨价,通胀阴魂不散。如今换了芯片颗数的新招数,或许能制造出一阵政治声浪,但很难改变现实逻辑。芯片不是螺丝钉,它是全球化分工下最复杂的产品之一。谁要真想靠数颗数来征税,最终只会发现自己数的是本国消费者的额外账单。

纽约的金融圈已经在议论,美联储的抗通胀目标会不会被白宫这类举措不断打乱。市场和政策本来就步调难合,如今再被人为制造摩擦,未来的通胀曲线可能更加难以预测。对于全球产业链来说,美国的动作也像是掀桌子,迫使其他国家和企业重新寻找平衡点。

演讲可以慷慨激昂,公告可以措辞强硬,但生活的账单不会说谎。当芯片变成关税筹码,当家具和药品都被贴上“安全”的标签,美国人会发现所谓的安全代价,正一天天从超市收据、药房账单、汽车贷款里扣出来。政策的终点不一定能换回工厂,却一定会留下更高的物价和更沉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