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日本施行火葬百年之后,竟开始因为外国人需求掀起“土葬风暴”!

发布时间:2025-09-28 18:18  浏览量:1

很多人都没想到,在日本看似一成不变的墓地文化背后,如今却因为外国人的增加正悄悄发生一场“逆流而上的变化”:

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最原始的“土葬”。

要知道,在日本,“火葬”几乎等同于全民共识。火化后骨灰入墓,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流程。但就在埼玉县本庄市的一处名叫“本庄児玉圣地灵园”的地方,风向变了。6年前,他们开始接纳“遗体不火化,直接埋葬”的土葬方式,一个墓区售价30万日(约1.5万人民币)、管理费12000日元(约600人民币),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大量关注。

霊園的管理者早川壮丞说得直白:“很多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提出了需求。人生走到尽头,踏上下一段旅程,为什么不让他们走得心安?”一句话,道出了这场趋势的核心--这不仅仅是丧葬方式的选择,更是文化与信仰的交汇点。

事实上,外国人需求的确是一大推手。穆斯林、基督徒等宗教群体,普遍都有“土葬”的传统。但令人意外的是,这里如今接待的,不止是外国人。霊園的数据触目惊心:2019年,只有8位逝者选择土葬;而今年,人数已经超过40人,7年间增长了5倍!目前累计已有169人长眠于此,其中16人是日本人。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日本人回归土葬?

早川透露,很多是因为婚姻关系——与外国人结合的家庭,希望能按照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合葬。而在咨询的人群中,不乏纯日本家庭。有夫妻直接预约:“我们想和对方一起,埋在土里。”这种“与土地融为一体”的观念,正在悄悄回潮。

这种趋势甚至引发地方政府的行动。宫城县知事村井嘉浩,曾考虑设立土葬专用墓地,因为外籍居民增多,日本人本身也有需求。然而就在上周,计划被迫叫停,理由是“环境影响太大”。土地污染?公共卫生?担忧声此起彼伏,最终方案搁浅。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火葬会成为日本的绝对主流?

上智大学教授佐藤启介给出了答案:在古代,日本其实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以土葬为主。转折点发生在明治时期。那时,政府担心“土地不够用”“土葬可能引发疾病”,于是大刀阔斧推行火葬制度,才有了今天“全民火葬”的格局。

从法律层面看,日本并没有全面禁止土葬,只是必须获得“埋葬许可”,并在指定的墓地中进行。问题是,全日本能够合法进行土葬的墓地,目前还不到10处。本庄児玉圣地霊園正是其中之一,也因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申请,包括宫城、新潟、冲绳。

需求的暴涨,让霊園不得不提前规划未来。如今,他们推出“家族土葬区”,一个墓穴可容纳6人,已经有不少日本家庭下定预约。按照计划,到2025年9月,至少会有4组日本家庭选择这种形式。而霊園更是放出“大招”:未来最大可容纳3000人。

从个别尝试,到成规模的计划,这股“土葬回潮”的力量,已经不能忽视。

在社会层面,这背后映射的,正是日本“葬送文化的多样化”。佐藤教授指出,随着少子老龄化加剧,继承墓地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墓地逐渐失去意义,新的选择纷纷登场:自然葬、树木葬、散骨……在这种多元化的潮流下,土葬重新被提起,本身并不是怪事,而是大势所趋。

但与此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土地资源紧张、环境保护呼声高涨、社会对“死者安置”的敏感情绪,都意味着土葬不可能毫无阻力地扩张。如何在“需求”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不同文化的人们都能“安然归去”?这是未来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一片争议声中,本庄児玉圣地霊園的墓地,正一天天被预定满额。有人说,这或许就是日本殡葬文化的“下一场风暴”...

版权说明:整理自网络,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网友转载,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