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名下公司电话已关机,去年卖“志愿服务”3小时挣2亿元

发布时间:2025-09-28 02:38  浏览量:1

9月24日,知名高考志愿规划师张雪峰在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多个主流社交平台的账号同步出现异常,均被标记为“禁止关注”状态。其中微博平台明确提示“该用户因违反法律法规或《微博社区公约》被禁止关注”,抖音、快手则以“违反社区规定”为由作出限制,B站主页显示“账户异常,关注失败” 。这一消息迅速引爆网络讨论,尽管张雪峰团队未公开回应具体原因,其名下企业苏州研途教育、峰学蔚来的客服电话或无人接听或处于关机状态,直播间主播也对网友的追问避而不答,但事件的焦点早已从账号本身,延伸至其背后持续发酵的教育功利主义争议。

不可否认,张雪峰的走红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在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79万人、就业竞争持续加剧的现实下,普通家庭在志愿填报时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张雪峰以“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通俗表达,为他们提供了看似可操作的选择指南。这种“实用性”让他收获了大量拥趸,但其言论中透露出的极端功利化倾向,却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2023年,他在直播中面对“孩子想报考新闻专业”的咨询时,直言“新闻无用”,宣称“闭着眼睛摸专业都比新闻好”;更将文科专业笼统定义为“服务业”,用“舔”字概括其职业属性 。这些犀利言论将复杂的专业选择简化为“有用”与“无用”的二元对立,把长线的育人过程异化为短期求职的筹码,精准命中了中国家庭对教育的焦虑,却也放大了急功近利的心态。

张雪峰的话术看似在帮助普通家庭规避风险,实则暴露了其短视本质。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文科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并非如他描述的那般狭窄,6.6%的文科人才进入IT互联网行业,3.5%从事教培工作,财务、人事等岗位更是吸纳文科人才的重要阵地。更值得警惕的是,他对基础学科的贬低可能动摇国家发展的人才根基。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指出,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从“太极”光计算芯片到纳米激光器的突破,从自旋超固态发现到引力子模观察,无一不依赖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长期积累。而教育部推进的基础学科“101计划”,已将数学、物理、哲学等12个学科纳入重点培养范围,正是为了筑牢拔尖创新人才的根基。张雪峰曾在五年前极力推荐土木工程专业,称其“就业稳定”,如今却对咨询该专业的考生冷嘲热讽,这种前后矛盾的指导,恰恰证明了用当下就业行情绑定专业选择的荒谬性 。

这种功利化教育观带来的危害正在显现。数据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薪资排名中,工学专业占据了前50强中的41个席位,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热门专业成为报考热潮,而数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及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则备受冷落。但历史经验早已证明,行业周期瞬息万变,今天的“香饽饽”可能成为明天的“冷门”。20年前的法学、10年前的土木工程都曾是热门专业,如今却面临就业压力;而当下看似“冷门”的基础医学,在2024年异体CAR-T细胞疗法取得突破后,正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人才缺口 。如果年轻人都扎堆涌向短期高薪领域,无人愿意坐基础研究的“冷板凳”,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终将面临断层危机。

更令人深思的是,张雪峰的商业模式与其“普通人家代言人”的身份形成了鲜明反差。他一边宣称要打破信息差,一边推出高达17999元的“圆梦卡”志愿填报服务,将教育咨询变成了奢侈品。天眼查数据显示,他名下关联10家企业,间接投资超140家企业,早已从考研导师蜕变为教育公司老板 。那些真正需要信息支持的贫困家庭,根本无力承担天价咨询费,其服务本质上只是为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提供了“抢占先机”的路径,并未真正惠及弱势群体。这种“制造焦虑-收割流量-高价变现”的商业链条,早已偏离了教育咨询的初心。

对于张雪峰的评价,社会始终存在明显分歧。重庆大学张小强教授曾公开批评他“害人不浅”,而郑强教授则认为他“受的教育有限,讲不到教育的深层逻辑”,但也承认其“出发点是好的”。这种对立恰恰折射出当前教育价值观的撕裂:一方面是就业压力下的现实考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真的价值坚守。但无论如何,将“成功”单一等同于高薪、稳定的标准,必然会压抑年轻人的多元发展可能。国家的进步既需要工程师设计芯片,也需要记者记录时代,需要哲学家思考价值,需要艺术家滋养心灵——这些价值无法用月薪衡量,却关乎文明的传承与社会的温度。

此次张雪峰账号被禁,或许是对扭曲教育价值观的一次必要矫正。教育部在2025年5月开展的涉高考有害信息查处工作中,已明确打击“绝密押题卷”等虚假宣传,而张雪峰团队当时主推的“高考预测卷”因此宣称“5月1日印刷完成”,与5月才启动的高考命题工作冲突,涉嫌虚假宣传,随后其团队删除视频并暂停直播两个月。这一系列事件印证了监管层对教育领域功利化倾向的整治决心。正如南方网评所言,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容被商业逻辑绑架,唯有摒弃功利至上思维,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快速变现”的投资,而是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我、发掘潜能的漫长旅程。2024年教育部启动的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明确将“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功利化选科”等行为列入负面清单,正是为了纠正短视化教育行为 。当我们放下对薪资排名的执念,会发现医学专业虽未进入薪资前50,却承载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哲学专业看似“无用”,却在塑造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张雪峰账号的沉寂,或许该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究竟是培养适应市场的“工具人”,还是成就完整的“人”?这个答案,关乎每个孩子的未来,更关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本文内容基于网络公开信息整理,不代表作者和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