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协同 双向赋能 建设新优质农村学校——昌平区召开北京市城乡“手拉手”项目展示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28 20:45 浏览量:1
9月28日上午,“城乡协同 双向赋能 建设新优质农村学校”——北京市城乡“手拉手”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于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隆重举行。活动以崔村中心小学为窗口,全景式呈现昌平区城乡“手拉手”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次活动由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主办,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昌平新城学区协办,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与海淀区红英教育集团联合承办。
2023年,北京市城乡“手拉手”结对工作启动会在我区小汤山中学拉开帷幕,市教委副主任王攀亲临现场,为拉手工作指明方向。王攀主任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减量发展、问题导向,以城乡学校共同体为纽带,推动结对学校实现“教育共同富裕”,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往期回顾
北京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工作昌平区现场会召开
启动会以来,昌平区始终坚持以“优质均衡、内涵发展”为方向,通过行政推动、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起“跨区域联动、多主体协同、全域式共享”的教育协作新生态。本次活动以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与海淀区红英小学的深度合作为范例,系统呈现城乡学校从“结对帮扶”走向“双向赋能”的转型路径,为全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昌平经验。
走进合作现场 感受协同生态
活动伊始,与会代表走进崔村中心小学,在秋日暖阳与浓浓果香中,沉浸式体验城乡“手拉手”项目为这所乡镇学校带来的崭新气象。校园内,全区61所“手拉手”项目学校的成果展板依次排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各校在课程共建、师资共培、学生共育等方面的实践亮点与阶段成效,彰显出昌平区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蓬勃活力与多元路径。
观摩融合课堂 见证教学创新
在教学展示环节,两校教师围绕“学科融合、素养导向”开展多节观摩课,充分展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生。11个学科工作坊同步开展课例展示,涵盖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劳动、信息科技、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全学科领域。崔村中心小学教师付钰执教的《故宫博物院》、徐艳老师主讲的《3D打印月饼模具》,以及红英小学刘怡老师、田杰老师带来的《声音的高低》《各式各样的椅子》等课程,充分体现两校在教学理念、课堂模式与资源整合上的深度融合。每堂展示课都邀请了市区级资深教研员现场点评,以专业视角剖析课堂亮点,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经验。
操场上,全校学生开展校园长跑与体质训练,展现阳光健康、活力向上的精神风貌;主会场内,“变脸”非遗展演与珠心算特色展示轮番登场,彰显两校在文化传承与特色育人方面的共同成果。
凝聚共识力量 共话发展未来
学校主题汇报
大会集中环节,崔村中心小学校长沈洪鹏以《借联之机内生变革——一所乡镇学校的优质成长之路》为题,汇报学校借助城乡“手拉手”项目实现优质成长的实践路径。红英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卜国超则围绕《赋能与重塑:一场关于教育价值的城乡对话》,阐释两校从“单向输出”到“双向滋养”的合作哲学。在紧密协作中,两校于课程开发、教师成长、学生培养上实现了温暖的“双向奔赴”,鲜活展现了新优质农村学校的成长密码与蓬勃活力。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展示主体,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与海淀区红英小学组成的拉手合作共同体,是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样本,在全区61所“手拉手”项目学校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崔村中心小学校长沈洪鹏
▲红英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卜国超
教师论坛
教师论坛环节,海淀区红英小学副校长何小青、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特级教师王春梅分别带领团队教师代表,聚焦“清源语文工作坊”“体育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建设经验,展开深度对话。两校教师一致认为,城乡“手拉手”项目不仅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更重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从“单向学习”到“双向滋养”,从“个体突破”到“群体共进”,教师们在跨校教研、同课异构、项目共研中不断拓宽教育视野,提升教学实效,真正实现了“教学有风格、成长有路径、发展有平台”。
专家指导点评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杨志成作指导点评。杨书记从城乡“手拉手”项目实施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等三大维度系统阐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深层涵义与发展路径。他指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在于理念互通,其核心并非物质资源的分配,而是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师素养等软实力的共建共享;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多元的精彩绽放。他强调,崔村中心小学与红英小学通过“理念共生、生态共建、价值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了从“结对帮扶”到“双向赋能”的质变,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杨书记进一步指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最终要回归育人本源,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与创造力培养。他特别强调教师言行对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一个微笑、一次鼓励可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他充分肯定两校在双向奔赴、机制共建方面的探索成果,并邀请两校加入其牵头开展的“面向2035城乡教育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基层智慧与实践样本。
领导讲话
昌平区教委副主任王丽梅作总结讲话。她系统回顾了三年来昌平区城乡“手拉手”项目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以崔村中心小学与红英小学为代表的拉手项目学校的合作成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提高站位,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模式。深刻把握北京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方向,从“强校带弱校”向“新型集团化办学”系统性跃升转变,着力建设具有内生动力和独特魅力的“新优质农村学校”。
二是聚焦重点,推动“手拉手”合作向纵深发展。聚焦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共建、学生共同成长等重点内容,联合开展备课、命题、作业设计等核心环节协作,完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精心策划学生交流互访活动。
三是强化保障,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将“手拉手”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资金规范使用和资源统筹利用,区教委将把工作成效纳入考核评价核心内容,以评价促提升。
王主任强调,2025年市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验收是对昌平教育工作的全面检阅,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她号召全区教育工作者以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全力抓实各项“手拉手”任务,为首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立足新起点 迈向新优质
新时代的教育均衡,不是“变得一样”,而是“不同且更好”。此次展示交流活动,既是对昌平区城乡“手拉手”项目的阶段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力锚定。昌平区将继续以“优质均衡”为目标,以“双向赋能”为路径,推动每一所农村学校走向“新优质”,为首都教育现代化贡献昌平力量。
本次活动得到市级、外区及本区专家、领导、教育同仁的高度关注。海淀区教育党校、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以及顺义区、平谷区等多位外区代表莅临出席。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各学区办主任,全区各城乡“手拉手”项目学校校长、教学干部等近16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形成了跨区域、多层次的交流格局,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