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对俄乌问题态度为何“180度大反转”?
发布时间:2025-09-29 09:03 浏览量:1
本有望停火止战的乌克兰危机,因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交易艺术”而再添变数。近日,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宣称,乌克兰在欧盟和北约支持下有望“赢回全部领土,恢复原状”。这一表态与其之前主张乌克兰接受现实、以领土换和平的立场形成“180度大反转”。
从施压乌克兰让步到突然支持其收复失地,特朗普的立场反复暴露出其商人本性而非战略家思维,这种转变不仅无助于解决冲突,反而给俄乌和平进程蒙上阴影。
从“交易艺术”到“气急败坏”
特朗普上台伊始就主张快速解决俄乌问题,并试图通过与普京的私人关系达成协议。今年8月15日的阿拉斯加“特普会”曾被外界寄予厚望。然而,结果却是普京未作出任何实质性妥协,反而在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这让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遭遇重挫。
特朗普政府在过去一年对乌克兰的态度以“施压”“贬低”为主,多次公开质疑对乌援助的必要性,称其为“无底洞”,甚至暗示基辅政府应放弃部分领土以换取和平,强调“美国优先”,认为持续援助是在牺牲美国利益。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盘算是把外交当生意经。其得意洋洋地承认,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获取巨额经济利益,花费微小却靠卖武器大发战争财。这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使其外交政策随着个人情绪和利益算计而不断摇摆。
特朗普政府的立场突变背后,是欧洲盟友的努力说服及其对普京“以拖待变”策略的失望。当发现普京不按自己的“剧本”走时,特朗普政府从“对俄友好”转向“坚决挺乌”。
特朗普表态对乌克兰危机的解决产生破坏性影响
在俄美阿拉斯加峰会之后,各方围绕和平进程展开多轮博弈。俄罗斯坚守立场,在战场上积极推进;乌克兰虽苦苦支撑,但坚决不接受俄方条件;欧洲国家则因被边缘化而通过向乌克兰派兵、向东欧增兵等方式“刷存在感”。尽管各方分歧巨大,但经过三年多的冲突,相关方已逐渐承受不住战争压力,开始认真考虑停火可能性。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此番表态,为正处于微妙阶段的和平进程注入了新的不确定性。其关于“视具体情况,北约有权击落侵犯领空的俄罗斯飞机”的言论以及支持乌克兰收复全部失地的立场,在短期内可能激化俄乌双方对立情绪。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或希望通过强势姿态为谈判施压,或为美国谋取更有利的经济筹码,但这无疑暴露了其策略的投机性。
特朗普政府的这种转变看似强势,实则可能使和平进程更加遥遥无期,其表态已引发连锁反应。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警告,若美国不停止制裁俄罗斯,那么“发生直接冲突的风险很高”。普京则试图以《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为筹码,换取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让步。而欧洲国家虽然欢迎美国的“回归”,但对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政策风格心存疑虑——特朗普政府的真实目的可能并非推动和平,而是延续战争的经济利益。其得意地宣称“钱都是北约那边出的”,美国军火商2023年海外销售额飙升了49%,其中63%流向了欧洲。当战争变成生意,和平自然失去了动力。
中国始终坚守原则,扮演建设性角色
与美国的反复无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坚持和平解决争端。中国外交部近期批评美方的“次级关税”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和经济胁迫行径,反对以所谓“涉俄”为由对中国采取经贸限制措施。
中国理解乌克兰危机的复杂历史经纬和现实因素,认为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决方案,更不能朝三暮四、出尔反尔。中方提出的多项倡议,旨在推动早日停火止战,呼吁各方在充分考虑彼此战略诉求的基础上寻找政治解决途径。一些国家抹黑中国,要求中国向俄罗斯施压的态度完全是无理取闹。中国并非冲突当事方,但一直致力于为和平创造空间。与美国将战争视为生意不同,中国真正希望看到的是冲突的降级和和平谈判的重启。
面对特朗普政府不断变化的立场和对中国的不实指责,中国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世界贸易秩序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建立在原则和稳定性基础上,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与美国的“战术变脸”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创造条件。(作者系国际关系学者叶世芳)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