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道教的源流与沿革
发布时间:2025-09-29 12:12 浏览量:1
所评图书:
书名:《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
作者:葛兆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一书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前历史系教授葛兆光2023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3年度荣誉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
当然,这本书的书名其实比较大,会让有的读者认为是宗教史的系统分析。实际上,书作者主要由着学术前辈对于中国宗教史的研究,接续了有关问题、思路,就中古宗教的源流、形态,以及吐蕃宗教在国内国外史学界的研究路向,以及清代前期和中期政治权力对于佛教的形塑等议题发展了看法。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欧洲、美国和日本学界对于中国道教的源流就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成果。比如老子与“老子之学”,也就是道教的直接关联不大,道教徒面临佛教的竞争,需要有一个象征性的、神秘性的领袖。这些学者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复兴了《老子》、《庄子》、《列子》等被认为道教的经典著作的作品在国内外的风行。
葛兆光教授通过检索分析日本学者的道教研究指出,日本学者对于道教感兴趣,本质上是为了找寻神道教的源头,尤其是确认万世一系的天皇的文化来源。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学者还大量关注中国古代道教、民间神灵,希望与日本早期流传的神灵信仰、祭祀仪式找到关联。
宗教史,乃至其他类别的历史学研究,都需要有问题意识,否则就可能导致研究沦为技术和专业,更加脱离时代。同时期的中国晚清和民国,文化界对于道教的兴趣就不是那么浓厚,直到文化学者和历史学家注意到日本人对于中国道教的研究。
1933年,胡适发表的《陶弘景的真诰考》,讨论了陶弘景的《真诰》与佛教《四十二章经》的关系,这关乎中古道教史的关键,也就是佛教关系,涉及到灵宝与上清两系经典的形成。
同年,陈寅恪发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则提醒人们,追溯道教起源,不能仅仅研究五斗米道、太平道,而要看到在滨海地区,天师道也依旧兴盛。陈寅恪考证认为,滨海地区的天师道,与摩尼教的教义也有相关关系。当时,也有学者认识到,滨海的齐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秦汉,都盛产方士。而东晋时期的道教人士,也主要居滨海为多。当然,这也引发了猜想,这也是滨海地区很可能本身是外来宗教传入的一个入口。这本身与滨海地区的宗教传统有关。
当然,陈寅恪的这番观点在学界的争议很大,现在来看,也并没有成为学界公论。葛兆光教授认为,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提供线索,通过关键性案例,引发对整体历史的重新检索。民国时期的学者,如陈寅恪、傅斯年等,都曾表达过要将汉学中心从东京,以及欧美夺回来的雄心。
葛兆光教授指出,几十年过去,中国宗教史作为学科取得了积极进展,对于中古道教文献的时代和性质的认知更为深入精细,还带动了研究者去阅读道教文献,道教仪式研究、社会史研究日趋深刻,但是,宗教史的细化研究越来越趋于细密化,整体眼光相较过去其实有所退步。
书中援引陈寅恪的观点指出,道教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希腊罗马关注宇宙、自然与人的倾向类似,这是古代中国其他学派、思想体系所忽视的。道教继承了古代中国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等技术,并将万事万物以及人本身各视为整体,努力去认识并更新一套互联式的知识系统。
虽然如此,也要看到,中古时期的道教,形态上远非今天人们所了解和认识的那种。如书作者援引胡适和杨联陞探讨过的那样,道教早期存在与其他宗教早期相似的以自我伤毁来表达忏悔,以求神灵救赎的仪式。不仅如此,早期道教还存在过政教合一,力图建立宗教政府的努力,即五斗米道、太平道,还有孙恩、卢循等人的活动。还有,南北方道教曾克除过“过度仪”的仪式,也就是公开的“男女合气”。
也就是说,早期道教存在鼓励自毁自虐、将个人性行为变成宗教仪式军事行政组织化三大危险倾向,这当然与中国礼乐文明的传统构成了格格不入,在放弃这些倾向以后,道教才逐步被王朝政府接纳为合法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