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订单接到手软,单月股价涨47%

发布时间:2025-09-29 21:57  浏览量:1

(资料图)

9月29日,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优必选(09880.HK)宣布,公司智慧物流子公司UQI优奇与天奇股份(002009.SH)正式签订采购合同。天奇股份将采购总价3000万元的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该笔采购将于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交付。

公开信息显示,天奇股份为A股知名自动化制造业解决方案供应商,客户涵盖比亚迪、吉利、蔚来、赛力斯、理想、特斯拉、福特等国内外众多主流车企。天奇股份与优必选是关联紧密的产业伙伴,两公司自2020年设立合资开始持续维持紧密合作,探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业内知情人士指出,此举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规模化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优必选自从2025年中报发布以来便不断披露获订信息,截至目前,今年公司新获人形机器人订单金额合计超4.3亿元,其中包括上半年已经交付的5000万元订单。

在不断的订单与合作助攻之下,近期优必选二级市场股价也势如破竹。截至9月29日,9月以来,优必选股价累计上涨47.75%,总市值已经来到667.31亿港元。

人形机器人订单接踵而至

2025年中报披露期过后,优必选开始陆续披露获得订单进展。

9月3日,优必选称获得某国内知名企业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采购合同,该合同以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具备自主热插拔换电系统)为主。优必选将在今年内启动该合同交付。该合同也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单笔人形机器人合同。

无独有偶,更早些时候,今年7月,根据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示》,优必选成功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额9051.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主要采购优必选的Walker S工业人形机器人系列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优必选主要专注于工业场景的解决方案,但今年优必选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也正式上架京东。

除去订单和渠道外,优必选的合作消息亦不少。

9月21日,优必选与鸿海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关联上市公司云智汇科技(01037.HK)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明确2025年—2027年,双方将携手推进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在中国和全球各厂域,以及生态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中的制造、落地与交付。

值得注意的是,优必选在过去一年曾与多家制造业厂商进行广泛的试训与合作。其中汽车主机厂是优必选进入最多的场景,已经公开的合作对象包括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一汽奥迪、比亚迪等。

而除主机厂外,优必选还与富士康、顺丰等3C、物流厂商进行广泛合作。包括以上主机厂试训在内,相关合作均有望在达到试训目标的前提下,形成实质性订单转化。

订单上调,“被客户推着走”

毫无疑问,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还在绝对早期。

有机器人行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工作能力主要面临两大瓶颈:首先,其训练数据与人形机器人本体无法解耦,同时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与硬件参数尚未收敛;其次,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VLA模型能力仍存在短板,无法支撑人形机器人在快节拍和高准确率的工况下工作。

不过,按照此前优必选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透露的信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工作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此前,优必选完成了旗下工业场景机器人Walker S系列产品的升级。Walker S2系列部署NVIDIA Isaac Sim及Jetson AGX Thor Walker S2系统,通过英伟达高算力芯片和训练平台提升工作能力。

随着技术平台的收敛和算力的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表现能力也将获得长足进步,订单导入也有望实现加速。

今年8月,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事表示,“唱歌跳舞”只是人形机器人在某个阶段的应用,未来人形机器人应该更多地干活,宇树科技也正在推动让人形机器人工作。

仅从获得订单情况来看,优必选走在行业前列。

8月31日,优必选管理层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年初公司曾预测2025年工业系列机器人客户订单达到300台到500台,目前已经上调到了500台以上——而包括“天工”在内全能人形机器人将完成合计800单左右。

与此同时公司还指出,预计2026年公司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预计将达到2000台—3000台。同时,客户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公司的订单有时候“是被客户推着走”。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优必选CBO谭旻告诉记者,虽然行业中部分企业宣传公司已经实现规模化量产,但大部分情况下机器人仍需要人为对购买的零部件进行组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量产。

不过,优必选管理层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指出,随着公司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量产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公司已经对部分部件生产从CNC加工改为模具化制造。这意味着公司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订单趋势,已经允许公司通过标准化模具生产的方式实现生产效率和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