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副部长王殊至李克为信札

发布时间:2025-09-29 06:50  浏览量:1

这是一组极具价值的文化史料,展现了老一辈外交家与文人学者之间深厚的友谊与高雅的精神世界。现结合信札内容点评如下:

一、 信札的核心价值:超越职务的文化情怀

这组信札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剥离了王殊先生作为“外交部副部长”、“驻外大使”的政治身份,展现了一位博学、温情、富有生活情趣的文人本色。信纸虽采用西方会议中心的抬头,内容却全然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交流方式——用钢笔书写,谈诗论文,抄录互赠,互致问候。这种中西结合的形式,本身就是中国高级外交官兼具国际视野与深厚国学修养的生动体现。

二、 内容赏析:以《宽心谣》为核心的处世哲学

1. 主题鲜明,立意高远:信札的核心是抄录并推崇赵朴初先生92岁所作的《宽心谣》。这并非普通的诗词唱和,而是两位智者通过文字进行的心灵对话。王殊先生特意抄录此诗寄赠友人,意在分享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智慧——“宽心”。这种淡泊明志、乐观豁达的处世哲学,既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暗含了在复杂国际局势中保持定力的外交智慧。

2. 书法与内容相得益彰:从描述看,信件采用钢笔书写,布局规范,字体流畅。钢笔书法的庄重感与《宽心谣》所传达的从容、平和的心境高度契合,增添了信札的艺术感染力。

3. 文人间的真挚情谊:信件开头亲切地称呼“克为兄”(即李克為),并提到对赵朴初诗的抄录事宜,提到“对我们很有益,当读铭心在心”。这表明他们的交往超越了世俗应酬,是建立在共同文化品位与精神追求基础上的知己之交。这种基于诗词、学问的君子之交,淳朴而高雅。

三、 历史与文化的交织

1. 人物关系的意义:王殊(外交官)与李克為(地方文人、诗人)的交往,是当代中国高级官员与基层知识分子良性互动的典范。信中可见王殊对李克為的尊重与关怀,这种互动反映了当时文化界的良好生态。

2. 《宽心谣》的永恒价值:赵朴初先生的《宽心谣》语言朴实,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倡导的不过分计较得失、知足常乐、注重家庭和谐与身心健康的理念,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王殊先生选择抄录此诗,也反映了他个人对这些价值的认同与推崇。

四、 信札的整体评价

这组信札是研究王殊先生生平、思想及文人交往的珍贵一手资料。它不仅是具有收藏价值的书法作品,更是:

• 一部微观的精神史: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在政治工作之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

• 一曲淡泊的雅乐:在略显浮躁的当下,信中所倡的“宽心”智慧尤显珍贵,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剂安顿心灵的良方。

• 一座文化的桥梁:它记录了高级官员与基层文化人之间以文会友的佳话,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

总而言之,王殊的这通信札,以其独特的形式、深刻的内容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功地将个人情谊、文人雅趣与人生智慧熔于一炉,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精品。

王殊(1924年10月—2020年9月25日),是一位从著名新闻记者转型的杰出外交官,为中国的外交和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核心信息:

• 籍贯: 江苏常熟

• 逝世: 享年约96岁

•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1949年12月入党)

------

职业生涯主要阶段

王殊同志的职业生涯清晰地分为两个辉煌的篇章:

1. 新闻记者时期(1946年 - 1972年)

• 早期工作: 1946年参加革命后,先后在苏皖边区政府和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工作,经历了战火的洗礼。

• 战地记者: 1951年任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记者,赴朝鲜前线报道。

• 驻外记者: 自1955年起,长期担任新华社驻外分社社长,驻守于巴基斯坦、加纳、几内亚、马里、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古巴、联邦德国等亚非拉美欧多国,积累了丰富的国际问题报道经验,成为知名的国际问题专家。

2. 外交官时期(1972年 - 1998年)

王殊同志因其对国际形势,特别是对德国问题的深刻洞察,被调入外交战线。

• 驻联邦德国: 1972年任驻联邦德国使馆参赞,后于1974年出任大使,为促进中德建交和发展早期关系发挥了关键作用。

• 杂志总编: 1976年底至1978年中,曾短暂担任《红旗》杂志社总编辑。

• 外交部副部长: 1978年5月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 驻奥地利大使: 1980年出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并于1984年起兼任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

• 学术研究: 1986年任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继续从事国际问题研究。

• 离休: 1998年9月离休。

------

主要著作

《五洲风云纪》是200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李克為(1923年1月 - 2018年10月12日)的生平与成就的介绍。他出生于江苏常熟,主要身份包括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主要经历与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与公务生涯:

◦ 曾担任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市政府中层领导、完全中学副校长等职务。

◦ 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曾担任该党常熟市委秘书长。

◦ 长期担任政协职务:曾任常熟市政协常委,后期兼任苏州市政协常委,历时共24年。

◦ 其政论文章《要学“十公”勿做“叶公”》曾获得“省级政治理论刊物优秀文章”全国评比二等奖,文章内容以直言劝谏、端正党风为主。

2. 文化与诗词事业:

◦ 是“常熟市诗词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创建者之一,并担任会长13年,后担任该学会名誉会长。

◦ 亦曾担任苏州市诗词协会副会长、名誉副会长。

◦ 他的诗作《迎香港回归》曾获得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的征文一等奖。

◦ 著有政论集《浅惨刍议》、《野老边鼓》以及诗集《壹统楼诗抄》,并主编或合编过多部诗刊。

总结:

李克為先生是一位跨越政治、教育、民主党派工作以及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多个领域的资深人士。他既在地方政协中有长期贡献,也在地方诗词文化的组织与创作方面留下了重要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