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信息】2025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5-09-30 13:40 浏览量:1
高 层 动 态
习近平同列支敦士登摄政王储阿洛伊斯就中列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会
内容摘要: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列支敦士登摄政王储阿洛伊斯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
习近平指出,建交75年来,中列两国始终坚持互尊互信,积极开展友好交流合作,在多边领域密切协调,树立了大小国家友好相处、互利共赢的典范。我高度重视中列关系发展,愿同阿洛伊斯摄政王储一道努力,持续深化两国友谊和合作。
阿洛伊斯表示,建交以来,列中两国秉持友好,深化双边交往,拓展合作领域,加大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稳固、互信的伙伴关系,这在当前挑战频出的时代尤为重要。我坚信,列中两国未来将不断增进交流合作、共促发展繁荣。
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 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强对做好特岗教师工作作出批示
内容摘要: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特岗计划”实施20年来,广大特岗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扎根三尺讲台,潜心耕耘、默默奉献,展现了人民教师的情怀和担当。
习近平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希望你们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回信全文另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对做好特岗教师工作作出批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师队伍的关心和重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政 策 解 析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内容摘要:
文章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需要。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必须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好,增强我们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
文章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五统一”,就是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特别是实现产权保护、公平竞争、质量标准等制度的统一;统一市场基础设施,打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地方在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时,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有明确规矩,不能各行其是;统一市场监管执法,明确市场监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一把尺子量到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促进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减少资源错配和闲置浪费。“一开放”,就是持续扩大开放,实行对内对外开放联通,不搞封闭运行。
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
内容摘要:
批复要求,方案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要素质量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批复明确,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实施,围绕深化要素协同配置、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探索新型要素配置方式、优化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试点,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分类施策推进改革,明确工作要点、任务分工和成果形式,统筹做好支持保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新业态新领域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及时跟踪评估试点效果、总结推广经验做法。重大事项及时请示报告。
来源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2日 第 01 版)
公 共 文 化
沿中华文脉 寻书法新境(新语)
张胜伟
内容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
每个中国人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都需要“精气神”支撑。书法恰恰为我们获取这些滋养提供了颇为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有过书法体验的人都知道,一旦爱上书法,便很难割舍,它往往成为终生的精神伴侣。
在中国诸多艺术门类中,书法可谓至“简”亦至“难”。说“简”,因为它就是“徒手”书写汉字——中国人自人生第一次执笔起,便已开启这种实践,如同吃饭说话一般自然。说“难”,则在于它与生俱来的“哲学”品格,在于几千年来积淀其中无比丰厚的文化承载,更在于它与“汉字”“汉语”紧密相连,传达和诠释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步履、精神信仰、价值认同与风骨气度,承载并讲述着民族心灵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图谱。
青海发现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河源石能言 文明迹可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内容摘要:
刻石所在地海拔超过4300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距地面约19厘米。通过信息采集和提取,围绕刻石获取的正射影像图、高清渲染图等揭示: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刻石文字具有显著的“因形布字”特点,文字风格统一,属典型秦篆。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说,现场考古调查结果显示,从自然地貌、气候环境条件、区域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扎陵湖地区都具备出现秦代刻石遗存的条件。
王进先介绍,从刻石坡地暴露岩体与岩面情况来看,区域内多为斜下岩层,层理破碎,唯有刻石所在岩面为自然形成的垂直状,且岩面较为平整,最为适合刻铭;扎陵湖北岸台地,湖滨平坦开阔,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由北向南流入扎陵湖,提供良好饮用水源,适合扎营停留,其地貌条件与“尕日塘”(藏语,意为“往来歇息之平地”)相符。经现场观察,岩面和刻字笔画内的岩石漆色度较深,系自然形成,其古老程度非作伪所能达成。凿刻工具是一种较窄的平头凿,凿痕较清晰,在不同笔画分别使用斜平凿、侧平凿、侧尖凿等方式,随形随势而为,并未刻意追求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