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 | “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发布时间:2025-09-30 17:04 浏览量:2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迎接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的重要时刻,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举行专题座谈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及英雄精神的重要论述,感悟总书记的英雄观。今刊发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期望借此助力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社会氛围。
把握尊崇工作的根本遵循
■ 华崇文
英雄观里,饱含人民观、历史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及英雄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英雄与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与行动、个体与人民的关系,是我们做好社会尊崇工作的根本遵循。领悟总书记的英雄观,重在学研行知。
崇尚英雄,重在坚实民族脊梁,引领社会风尚。“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崇尚,是内心的认同,是行动的起点。它关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国家价值的塑造。唯有心怀崇敬,才能激发英雄血性,让英雄之气充盈社会,让爱国奉献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捍卫英雄,重在坚守历史真实,捍卫浩然正气。“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我们的历史”。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依法维护英烈名誉与荣光,保护好、维护好抗战遗址和英雄纪念设施。捍卫,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正义的坚守,是确保英雄精神不被玷污、红色江山永不改色的底线所在。
学习英雄,重在感悟精神力量,激发奋进斗志。“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学习,关键在于领悟其“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要将这股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我们守正创新、务求实效的实际行动。
关爱英雄,重在落实尊崇优待,延续温情暖流。“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关爱,是我们崇尚、捍卫、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它体现在对部队官兵、退役军人、优抚对象等的生活冷暖的深切关怀中,还体现在精神激励,让尊崇优待可感可及。
当前我们要围绕迎接建军百年展开切实行动计划,将总书记的英雄观融入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的方方面面。
做“崇尚英雄”的引领者。通过积极筹办红色史料征集传播等实事,通过高标准办好烈士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活动,深入挖掘和生动讲述英雄故事,引导形成学习楷模、崇尚奉献的风尚。
做“捍卫英雄”的守护者。与宣传、教育、政法、图书、档案等部门加强联动,凝聚起捍卫英烈的强大合力,共同筑牢守护英烈荣光与历史尊严的坚固防线。
做“学习英雄”的示范者。以英雄精神为镜提升自我,将英雄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高度自觉,把学习英雄所激发的热情投入具体工作中,在开拓奋进、真抓实干中展现新时代优良作风。
做“关爱英雄”的践行者。始终聚焦老战士、老同志、烈士家属、现役军人亲属等重点对象的实际需求,在生活帮扶、精神慰藉、优待有加等方面实事实做,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使尊崇优待的社会举措落到实处。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 张雪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全面把握这一科学论断的真理性和道义性,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论断,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和鲜明价值立场。从本体论看,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英雄”的伟力首先植根于物质生产领域。从动力论看,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英雄人物的思想、理论和计划,只有反映了物质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从认识论看,真正的英雄一定来自人民,杰出人物的作用只有在代表人民利益、集中人民智慧时才能显现。因此就本质而言,这一论断是坚持人民主体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相统一的科学结论。坚持人民主体性,不是否定杰出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崇尚英雄但不能唯英雄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的革命奇迹,是人民奠定的物质力量;陷敌于汪洋大海的“人民战争”战略优势,是人民这个“铜墙铁壁”铸就的。而“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一旦被实践所验证,又成为塑造整个革命精神气质和行为准则的核心“基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路线根本工作方法等由此而生。简而言之,革命的历史就是“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论断最雄辩的证明,而这一论断则是伟大革命精神最浓缩的精华,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基,成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这一论断在当下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在“时代伟业成就于人民”。它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解决一切时代难题、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人人争当英雄、崇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接续奋斗;它最终服务于这个时代的核心任务——团结带领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丰富内涵
■ 胡博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英雄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弘扬英雄精神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新时代英雄精神彰显了鲜明的价值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不同于个人本位的传统江湖英雄,也不同于好莱坞作品中的超人英雄,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和人民立场建构起新的英雄理论范畴,人民性是新时代英雄精神的鲜明特征。新时代以来,围绕英雄谱系、英雄气概和英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英雄理论范式,实现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人民价值立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平凡英雄、无名英雄、群众英雄、人民英雄等范畴,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英雄精神谱系的人民立场和唯物史观底蕴。
新时代英雄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新时代英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动态建构和接续发展的精神谱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英雄精神谱系的丰富和拓展。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批判个人主义英雄的危害,建构了“抗日英雄”“民族英雄”等范畴。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劳动英雄、人民英雄等范畴持续涌现。英雄范畴的不断发展演进,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的英雄精神谱系,也为新时代理解和把握英雄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新时代英雄精神反映鲜活的伟大实践。“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英雄来自人民,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新时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民群众以英雄精神为指引接续奋斗,因此“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不仅用英雄精神高度肯定了唯物史观、群众史观,颂扬了平凡英雄、人民英雄的价值追求,而且彰显了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呈现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就此而言,英雄精神弘扬的是平凡的人民群众在伟大实践中的不平凡事迹,是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具有浓浓烟火气和实践基础的精神谱系。
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
■ 孙南
“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在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伟大征程绝非坦途,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
“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用汗水和热血诠释了英雄本色;在科技创新前沿,科研人员勇攀高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为提升国家竞争力贡献力量;在抗灾救灾一线,广大党员干部、解放军战士和志愿者们冲锋在前,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要我们胸怀强国之志,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就能实现个人价值。无论是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还是重大挑战面前挺身而出的勇士,只要秉持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和奉献意识,都可以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新的时代,新的长征,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前无古人的事业,绝不会一帆风顺。越是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越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把英雄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像英雄那样奋斗,越是艰险越向前,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绘就尊崇军人景仰英雄新画卷
■ 孙庆祥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崇尚英雄。英雄辈出的时代风景,需要社会各界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忠诚和热血,共同接力传承、倾心描绘。
要不断厚植尊崇军人景仰英雄的根基。军人职业尊崇度就是国家安全的刻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要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雄文化,不断滋养尊崇军人景仰英雄造就英雄的沃土,激励当代青年争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激励当代军人“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激励广大退役人员“若有战,召必回”,让社会充盈英雄气。
要不断丰富尊崇军人景仰英雄的时代图谱。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新时代英雄图谱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时代镜像。英雄图谱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要大力宣扬航天英雄、科技强国强军先锋等先锋楷模和英模群体,将新时代英雄图谱融入学校思政教育,让全社会特别是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英雄观。要善用数字媒体,使英雄图谱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把英雄故事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予以呈现,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不断谱写尊崇军人景仰英雄的上海新篇。崇尚英雄、关爱英雄,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特殊作用,突出崇尚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崇敬理念建立崇敬公益服务体系,保障崇敬公益所需建立专项基金,开展崇敬活动打造崇敬品牌,融入全民国防教育促进社会聚力。要把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尊崇军人景仰英雄的动人风景,串珠成链、百花成园,不断充盈军人和英雄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尊崇军人景仰英雄的时代风景常绘常新充满生机活力。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 张长东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每当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有无数英雄挺身而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英雄精神,号召全党全国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为我们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指明了方向。
传承英雄精神,首要任务是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是一座充满光荣与红色记忆的城市,拥有76处市级烈士纪念设施等丰富的红色资源。要精心守护好烈士纪念设施,确保革命先烈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弘扬英雄精神,需凝聚全社会力量。2021年9月30日,“上海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崇敬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目前已形成了由21支队伍近600多人组成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队积极协助完成巡查清洁、英烈宣讲、统计归档、祭扫仪式等活动,营造了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浓厚氛围。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专门制定《守护崇敬志愿服务管理规定》,健全了机制。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烈士们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烈士的奋斗和牺牲,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让英雄精神之光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
汇聚社会化拥军优属力量
■ 顾华
崇尚英雄是新时代社会化拥军优属的价值引领,崇敬关爱是新时代社会化拥军优属的基本方法。英雄需要被尊重,英雄需要被关心。我们铭记英雄,首先是崇尚英雄和关爱英雄,服务英雄辈出、战功卓著的人民军队,服务以烈士遗属为主的重点优抚对象,用社会化崇敬关爱让英雄以及他们的后代有更多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是社会化拥军优属的重要任务。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崇尚英雄树立激励前行的旗帜。英雄精神历久弥新,崇敬关爱引领风尚。近年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以更多的崇敬关爱新实践去崇尚英雄。依托《尊崇与关爱》内刊和官网、公众号等进行“崇敬宣传”;以双拥艺术团为主弘扬“崇敬文化”;依托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践行“崇敬公益”;对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予以全覆盖的“崇敬守护”;以拥军优属咨询平台为主打造的“崇敬智库”;联合区域公益志愿服务形成“崇敬联盟”;以崇敬公益事务服务中心为主开展“崇敬事务”;不断丰富新春慰问、社会优待、关心关爱活动等“崇敬之爱”;以专项基金形式成立“崇敬教育”和“崇敬英雄”两个专项;联合美丽园商圈医疗、文化、老年、儿童、教育等丰富社会资源,打造提供专业特色服务的“崇敬之家”。十多类主题鲜明的活动、平台、服务,以崇尚英雄为帜汇聚社会化拥军优属力量。
做好新时代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必须坚持在弘扬传统中涵养崇敬情怀,开辟崇敬关爱新境界,丰富崇敬新举措。要以崇敬公益为抓手,在崇敬关爱上创新作为,在崇敬服务上持续发力。要坚持守正创新,高度重视、不断开拓崇敬关爱的新服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创新拥军优属工作思路和形式。服务内容上要有尊崇致敬、暖心关爱和荣誉激励。要成体系地探索崇敬公益服务,形成系列,推动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更上新台阶。
用法治之力更好捍卫英烈荣光
■ 朱纯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英烈精神传承与弘扬工作的相关法规制度的立改废释纂工作加速推进,英烈褒扬和英烈精神传承工作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注重完善英烈精神传承与弘扬的法规支撑。2014年3月,民政部颁布首个烈士公祭工作的部门规章《烈士公祭办法》。2014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每年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2018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2019年8月,国务院发布第二次修订后的《烈士褒扬条例》,2024年9月发布第三次修订后的《条例》;2021年6月,退役军人事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英雄烈士保护部门联动协调制度的意见》。
注重完善缅怀英烈、崇尚英烈的法规保障。国家相继出台烈士安葬、纪念及设施保护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2013年4月,《烈士安葬办法》颁布;2013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发布;2016年10月,《烈士评定(批准)档案管理办法》出台;2020年2月又颁布了《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2020年7月,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烈士亲属异地祭扫组织服务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颁布了修订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英烈纪念设施的保护工作。
注重完善英烈及军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一方面加强对军人及相关优抚对象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2021年11月,《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管理办法(试行)》出台;2024年8月,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公布,《退役军人安置条例》出台。另一方面,对于侵害英烈及军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也从法律层面强化打击力度。如《民法总则》第185条明确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首次将侮辱、诽谤英烈行为正式入刑。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对英烈名誉、荣誉案的司法公益诉讼,有力遏制了侵害英烈名誉、荣誉的不法行为。
警惕针对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
■ 邱卫东 孙昊
英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焦点议题。近年来,一些错误思潮以歪曲、否认、诋毁等方式攻击英雄人物和事迹,妄图冲击主流价值和社会共识,掀起历史虚无主义逆流。对此,必须在高度警惕其危害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其惯用伎俩,并以科学有力的举措不断弘扬英雄精神,守护民族灵魂。
作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亚种,针对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通常以隐蔽、迷惑的形式解构英雄及其精神价值。一是打着还原历史和真相的幌子,借助记录的模糊或者史料的差异,无限放大甚至全盘否认英雄人物和事迹。二是打着“人性化”旗号,鼓吹狭隘个人主义,刻意放大英雄的缺点与局限,进而否认英雄的崇高事迹。他们往往以庸俗视角比照伟大形象,试图消解英雄人物的高尚精神与时代价值。三是割裂英雄和人民之间的有机联系,虚构或假设英雄的行动前提,妄图抹杀和否认英雄的历史进步作用。
针对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极为险恶的政治用心和冲击意识形态安全的企图,妄图割裂历史、瓦解民族精神纽带,影响和动摇主流意识形态,侵蚀价值基础和文化自信,因此必须进行有效应对。一是要亮明崇尚英雄、捍卫英雄的态度和价值立场,勇于与历史虚无主义开展思想和理论斗争。要充分运用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捍卫英雄的名誉和荣誉。二是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纪念活动,构建和完善契合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的英雄教育机制。要特别重视开学第一课、重大历史纪念日等契机,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英雄教育,弘扬英雄精神。三是要以群众路线为指导,开展和强化舆论斗争,坚决铲除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土壤。要引导群众旗帜鲜明批判错误言论,坚决抵制扭曲的价值立场,不断净化社会舆论环境,营造弘扬英雄精神的清朗空间。
以英烈精神深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 张小帅
英烈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英烈精神,广大青少年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树立奋斗精神、胸怀强国之志、淬炼强国之技。
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国家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体的。那种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其所爱的“国”是抽象的、虚幻的国,并非具体的、现实的国。
要树立奋斗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然,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因此,要从一个人如何能够更快速、更有效、更健康地成长的角度,来深刻理解奋斗、吃苦的意义与价值。
要胸怀强国之志。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广大青少年要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矢志奋斗的强国之志,把小我融入进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从中确立一个可以为之矢志奋斗的人生目标。这就要求广大青少年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深入学习领会党和国家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方向,从而为实现自己的强国之志、人生目标找到一个切入点和抓手。
要淬炼强国之技。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更何况,我们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因此,广大青少年要时刻保持一种“本领恐慌感”、“学习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做到敬业勤业精业,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