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霍志标:跳出藩篱造空间

发布时间:2025-09-28 18:42  浏览量:1

我们谈论的“空间”,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从业20多年的设计师霍志标,在采访中给出了他的思考:空间是承载生活的“容器”,也是蕴藏能量的场域;它真实的“形态”是流动、变化的,依据使用者的生活状态或需求被持续、动态地塑造着。

2011年,霍志标创立了佛山市城饰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在每一个住宅与商业空间项目中,深入探索“人与空间共生的关系”。基于独特的个人哲思,霍志标做设计的方式是打破固有思维的藩篱,回归人与空间的深度对话,为使用者塑造出与生命律动共鸣的空间场域。

人愿意停留的空间

霍志标的办公桌上,放着几本设计方面的图书,最上面的一本是日本设计师佐藤大的《用设计解决问题》。

霍志标说,自己对“用设计解决问题”这一理念有深刻的感触,进入设计行业后才真正认知到“设计的作用是解决问题”。比如,在家居空间里,设计应成为一种帮助人统筹管理生活的工具,精准高效地服务于人的日常需求与精神诉求。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空间乱糟糟的,东西乱扔乱放,这就要求做室内设计时把收纳做得更合理。

他说:“生活的便利性是基础性的日常需求,在解决功能性问题的底层逻辑上,才有美学的表达,人才能在一个张弛有度的空间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什么样的室内设计作品才是成功的?霍志标表示,评判的核心标准在于这个空间能“留得住人”。

在家居空间里,“留得住人”意味着提升生活品质,人在其中能感受到舒适、自在;在商业空间里,则意味着让人愿意停留、交流,甚至产生情感联结,为品牌带来实际的“附加价值”。因此,室内设计应超越对“物”的单纯堆砌,致力于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场”。

“一个真正具有吸引力的场域,必然是富有生命力的。”霍志标进一步解释,无论是家居空间还是商业空间,其生命力的核心在于空间的“呼吸感”:空间能够与身处其中的人进行微妙的互动与能量交换。因此,人与环境间的隔阂得以消解,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停留与深入交流的意愿。

设计并非“1+1=2”

霍志标提到,如今人们生活状态已经产生明显的变化,这就导致居住空间的形态不断被重塑。他举了个例子:“传统客厅的核心功能定位是‘端坐待客’,一张大沙发和一台电视几乎是这个空间的标配。但现在,人们有着各种爱好,生活也日益呈现碎片化与多元化。这样一来,传统客厅的结构布局就显得利用率低下,这迫使它的设计必须摒弃单一的模式。”

面对多元的需求,客厅适用于模块化设计理念,可以被设计出多种生活场景,其精髓在于“可变”与“自由”。

“设计本身并非刻板的‘1+1=2’的公式,需要发散思维,有创意地创造。”霍志标解释,“实现空间的多元化,也就要求家具、灯光等空间元素具备组合变换的灵活性。灯光、家具布局可以联动调整,同一空间能够顺畅切换多种生活场景,如‘观影模式’‘阅读角’,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来选择。”

空间功能的多元化融合趋势,如今已延伸至更多家庭生活场景,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当下盛行的“社交厨房”。它演变成一个多功能的社交核心区域,同时承载了烹饪、聚会交流、情感联结的重任。这种将实用功能与情感需求交织的空间形态,正是去单一功能化的生动体现。

无论是客厅还是厨房的功能演变,其核心都指向以人为本、灵活多变、功能交融的设计方向。如何将更多元的住所功能需求有机整合,进而创造更贴合当代生活节奏与精神诉求的居住体验,正是霍志标及其团队目前积极探索与实践的方向之一。

去风格,无边界

室内设计中的风格源于对时代思潮的解读与再创造,是设计师创意构思后的独特表达。不同的设计风格,自带鲜明的色彩倾向和材质偏好。

然而,霍志标认为,风格是一种符号,可以作为设计的手段,但绝非设计的思维方式。他说:“风格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设计需要打破风格标签的桎梏,寻求空间与居住者审美及生活习惯的深度融合。实际上,基于这一理念创作的设计作品是无边界的,可以用任何风格去描述它。”

霍志标的这一思考既是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对行业的洞察。如今,在现代设计中,“风格”概念已变得相对模糊,去风格化设计兴起。这在他看来,是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向——风格的弱化使设计师可以充分施展能力,他的作品不会被一种固定的框架或标签束缚。

去风格化的设计理念鼓励打破界限。若设计师善于把握平衡,中式、意大利、法国古典等不同风格的家具都能够被放入同一个空间。霍志标表示:“设计是包容的,不会抗拒其他可能性,关键在于如何将那些看似不同却同样出色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应用。”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引入广府建筑标志性元素“天井”,是他对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商业设计融合的深入思考与实践。经典案例如出自他和团队之手的绿众木品牌体验馆。传统建筑的天井设计,有效地将外界的光线引入室内,是人们早期对促进建筑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思考之一。霍志标说道:“光线的投射,以及光影在室内的变化,为空间带来了气韵流动,创造了场域的‘活性’。”

保持创作的定力

近年来,极简、侘寂、复古……室内设计的潮流风格此起彼伏。在霍志标眼中,流行终究是表象,会风行一时,终会退去。如果设计师过于执着追逐潮流,反而容易迷失设计的核心。

“设计师应不为流行所役,保持创作定力的核心是始终回归到空间的主角——人本身。设计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呈现某种风格的符号,而在于敏锐捕捉并优化人在空间中的真实状态与体验。”

面对新技术浪潮,霍志标认为AI作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可为设计带来更多帮助。他分享道,AI能高效处理数据、优化流程、激发初步构想,为设计师卸下部分重复性工作的负担。然而,AI无法取代设计师,设计的灵魂与深度,以及灵感来源,依然深植生活本身。

他说,设计师需要保持开放与敏感,积极感受生活,如跑步、旅行、垂钓、摄影等,都是在积累最鲜活的感知。“什么爱好都涉猎”的探索精神和生活体验,滋养着他对空间、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并将其转化为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创意。

笔者手札

对于多数设计师而言,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霍志标也不例外,他对自己的要求颇高,对早期设计作品的评价是“不堪回首”。

这份自谦的背后,是设计师永不停止的自我超越。这同样体现了设计的本质生命力——它永远在尝试挣脱过往的束缚,不断在审视中进化。

我国现代室内设计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历经数十年发展,时代烙印下形成的审美与模式,一度成为无形的“定式”。然而,如同霍志标这样的设计师,正用自己的思考撬动着这些固有的边界。

于是,我们看到,那些被视为“经典套路”的繁复雕饰与符号化的“风格标签”,正在被更加多元化且融合共生的设计方案解构和重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