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骗人的:“提前上高速省天价过路费”
发布时间:2025-09-30 23:28 浏览量:1
近日,一则车主提前两天上高速以省下1400元“十一”通行费的新闻引发热议。但笔者认为,依据我国现行高速公路收费规则,此举根本无法达成省钱目的,这实则是一个利用公众知识盲区制造的“流量陷阱”。
一、热门新闻回顾
此前,“慧慧在路上”这位房车博主就曾提前半个月出发,成功蹭上“五一”免费高速,边走边享受旅行,还避开了“五一”期间的高速拥堵。当时4月11日出发后,这半个月来她每天行驶约二三百公里,行程共计三千多公里,“80码的速度,大概每天行驶三个小时”。
此次“十一”前,该博主又打算故技重施。9月30日,她向九派新闻记者表示,自己于9月29日提前上高速,因路程不算远,未提前太久。她计划当晚在服务区休息,次日先下高速回家过生日,再重新上高速一路南下。她估算此次旅途从内蒙古到家约省400元,再从家出发南下约省1000多元,总共能省1400元左右。她还打算在网络分享提前上高速攻略,提倡错峰出行。
二、核心规则:分段计费,出口合并扣费
要识破这一谎言,需先了解当前高速公路计费原理,即“按段计费,出口统一扣费”。
自2020年全国取消省界收费站后,高速公路建立起由ETC门架构成的精密计费网络。这些门架每隔几公里设置一个,如同“虚拟收费站”。车辆进入高速时,系统记录入口信息;途中每经过一个门架,系统会根据路段里程和标准,实时计算并记录该段费用,计费与通过时间点直接挂钩;驶出高速时,系统将全程所有门架记录的费用相加,一次性完成扣费或收款。也就是说,系统对车辆每一段行程都精准“记账”。
三、技术打假:“妙招”为何失效
新闻中博主计划在免费前进入高速,免费后驶出,企图让全程免费。在旧式“入口领卡、出口缴费”模式下或许可行,但在现行系统下完全行不通。
假设博主于9月29日(收费期)从内蒙古上高速,计划10月1日(免费期)在南方某地驶出。9月29日至30日期间,她经过的每一个ETC门架都会生成收费记录;10月1日0点免费开始后,再经过的门架才会生成免费记录。最终出口时,系统会合并所有记录,她需要支付从内蒙古入口开始到10月1日0点之前所有行程的累计费用,“省下1400元”根本不可能。
四、新闻真相:无知还是炒作
这则新闻的流行,反映出部分公众对现行收费规则的不了解,背后原因主要有:一是信息滞后,当事人或传播者仍停留在过去的计费模式认知中;二是刻意炒作,通过制造“钻政策空子”的争议话题来博取网络流量和关注;三是表述误导,可能当事人本意是在免费时段开始后,于服务区长时间等待至免费时间再短途行驶,但表述不清或媒体为追求效果而简化,造成了误解。
在全国联网的ETC门架分段计费系统下,高速公路通行费严格依据车辆实际行驶的路径和时间计算。任何“提前上高速就能全程免费”的说法都是彻头彻尾的谬误。广大车主应相信技术规则,不要效仿此类无效的“省钱攻略”,更不应被不实信息误导。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这类“流量陷阱”,让出行更加安心、顺畅。